漳浦县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县,建县于唐垂拱二年(686),明以后素有“金漳浦”美誉。介于北纬23°43′―24°21′,东经117°24′―118°02′之间,东接厦门,南临汕头,与台湾一衣带水。 与台湾源远流长,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县去台人员1.2万人,台属2.6万人,在2300万多台湾人中漳浦籍占200多万。有南溪、鹿溪、佛潭溪、赤湖溪、杜浔溪、浯江溪等河流,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均气温21.8℃。海岸线216千米,大小岛礁178个,海湾6个,港湾5个。漳诏高速公路、324国道、厦深铁路、漳州沿海大通道过境,水运有下寨和旧镇码头。沈海高速公路在漳浦设有3个互通口。漳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海洋大县 、资源大县、新兴临港工业县。境内打造台湾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千亿产业群)是一个台商投资密集地,改革开放后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浦_漳浦县 -历史沿革
战国后期前的夏商西周,属闽地,后属于闽越地。西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图,属闽中郡。汉初,以梁山为界,北属闽越国,南属南海国。西元前85年(始元二年),属会稽郡冶县。晋至南北朝,北属南安郡龙溪县。南朝陈朝年间,在今福建设置闽州,后改名作为丰州,州驻地今福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年)泉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驻闽县,郡治在今天的福州。此时闽境仅有1郡4县,今漳州境属建安郡(治在今福州)龙溪县。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
唐垂拱二年(686)设漳州,并置漳浦、怀恩二县;开元四年(716)州署由盘陀岭南麓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怀恩县并入漳浦县;786年(贞元二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天宝元年(742)至干元二年(759)漳州曾改为漳浦郡。
886年(唐光启二年)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漳州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963年,清源军(下辖泉州、莆田、漳州)改名为平海军,陈洪进为节度使,漳州属平海军。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宋代属于福建路。元代属于漳州路。
明属福建漳州府。清朝设汀漳龙道漳州府。
民国前期隶属西路道(汀漳道)。
1949年9月25日解放,历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
漳浦_漳浦县 -行政区划
纪念蔡新诞辰300周年
1949年10月,分别在城关、石榴、官浔、旧镇、佛昙、赤湖、杜浔设立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区。
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全县分为99个乡,同时在浯江增设第八区。
1951年,分别在深土增设第九区,在湖西增设第十区。
1952年,又分别在长桥增设第十一区,在沙西增设第十二区。至此,全县共有12个区,分辖6个镇135个乡。
此后,乡的名称和辖区屡有更改。
1955年9月,撤销第十一区(长桥区)、第十二区(沙西区)两个区,把原属第十一区的甘棠、葛后、查岭、青查、溪内等5个乡划归第一区(城关区)管辖。玳瑁、东山两个乡划归第二区(石榴区)管辖。溪坂、溪西、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