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师范本科院校,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07人,副高职称268人,博士、硕士581人。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历经三十余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以教师教育为本、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多科性地方院校。
乐山师范学院_乐山师范学院 -学院简介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师范本科院校,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地处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乐山市,东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西与峨眉山遥遥相接。
乐山师范学院占地995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600余亩。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2.6万余册(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余元。建有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千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类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10657个,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近97个;教学用计算机3479台,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众多领域。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680余人,教授近7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近20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博士、硕士3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常年聘有外籍教师近10名。学校面向k中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7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200人。学校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双学士学位培养,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学院在乐山师范学院设立办学点。
乐山师范学院学校遵循“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走教育创新之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全面、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连续四届荣获中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2004年,乐山师范学院学生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005年舞蹈《雪域飞歌》在中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汇报演出。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成为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第一个取得良好等级的学校。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合格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2年以来,先后有数百名学生考上研究生,2003―2006年学校连续四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乐山师范学院_乐山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乐山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07人,副高职称268人,博士、硕士58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有30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设施
图书馆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9万册,电子文献674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万元。
院系设置
乐山师范学院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现有2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质量工程”改革项目20个。学校汉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含哲学)、工商管理、体育等7个学科已取得副教授评议权。拥有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设有世界遗产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乐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峨眉武术文化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学校办有《乐山师院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与《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已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150余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仿酶催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特色,在竹蟓虫防治、详细中药材种植新技术等应用技术推广开发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乐山师范学院二级院系详细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政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_乐山师范学院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谭辉旭主持校党委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副书记、院长罗大玉主持校行政工作,分管院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财务处、发展规划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姜 希分管党委宣传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办公室、审计处、工会办公室,协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副院长谢相勋分管 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办公室、离退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校庆办公室。副院长罗国荣分管继续教育处、教育科技开发公司 、学报编辑部、档案馆。副院长杨胜宽分管教务处(评估办)、设备处、图书馆、高教研究所。副院长任学锋分管后勤服务总公司、武装保卫部 (保卫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副院长张元勤分管人事处、科研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乐山师范学院_乐山师范学院 -科研机构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中心名称:全称“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四川旅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游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沿革: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前身为1985年由原乐山师专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环境研究所联合成立的乐山师专(乐山师院)旅游研究所(四川乃至全国最早的旅游科学研究机构之一),200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全省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以A级(优秀)标准通过四川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更名为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通过四川省社科联和教育厅联合评审,确定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获四川省咨询业协会甲级咨询资质。2012年12月获四川省旅游局丙级旅游规划资质。2013年确定为四川省旅游局首批科研重点基地――遗产旅游研究基地。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是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乐山师范学院共建的科研实体,它集郭沫若学术研究和文化开发为一体。中心现有专职人员6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1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迄今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国家课题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30余项、地方委托项目6项,出版专著近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中心与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合作建立了郭沫若研究特色数据库,与国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郭沫若学刊》(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合署办公。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是乐山师范学院和峨眉山市政府共建共管的实体性的研究单位。中心隶属于乐山师范学院,面向学科前沿领域,积极投身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致力于乐山(特别是峨眉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科技研发推广、电子交易商务平台服务、课题发布管理、人才培训和政策宣传及咨询等,争取成为区域内一流,在西部地区享有声誉,“产、学、研”一体化,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中心。
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
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是整合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全院在动植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的核心力量而成立的校级重点实验室,是我校为适应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在深入分析我校定位和长远科技目标基础上,对学科布局作出的重要调整。录取规则乐山师范学院_乐山师范学院 -院系介绍
文学与新闻学院
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和对外汉语三个本科专业和语文教育、文秘两个专科专业。是乐山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系之一。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20名;博士及在读博士8名,硕士40名。4名教师先后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名教授与其他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从北京语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聘请多名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有64座语音室一间,60座机房一间,藏书万余册。历史文化名城乐山,造就了文学与新闻学院深厚的文化学术传统。在语言研究、郭沫若研究及苏轼研究方面,文学与新闻学院均有在国内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由他们领衔的科研机构和学术梯队,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仅“十五”期间,文学与新闻系教师共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0余篇),参编教材12部,出版专著20部,出版光盘1盒;科研及教改项目近90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40余人次;承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承办省级学术期刊《郭沫若学刊》,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