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PCMCIA定义了三种不同型式的卡,它PCMCIA(PC机内存卡国际联合会的缩写)是一个有300多个成员公司的国际标准组织和贸易联合会。PCMCIA总线分为两类,一类为16位的PCMCIA,另一类为32位的CardBus。PCMCIA是英文“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的缩写,它是一个有300多个成员公司的国际标准组织和贸易联合会,该组织成立于1989年,目的是建立一项集成电路国际标准,提高移动计算机的互换性。PCMCIA在原有的PC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PC机小型结构分卡标准,现在PCMCIA已经发布并在维持应用微型卡标准。
pcmcia_PCMCIA -概述
PCMCIA是英文“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的缩写,它是一个有300多个成员公司的国际标准组织和贸易联合会,该组织成立于1989年,目的是建立一项集成电路国际标准,提高移动计算机的互换性。这种计算机要求强度高,能耗低,尺寸小,而且对这几条性能的要求都很高。由于可移动计算机用户的需求变了,所以PC卡的标准也相应地变了。1991年,PCMCIA定义了原本用于内存卡的68个脚的I/O连接线路标准。同时增加了插槽使用说明。生产商意识到软件需要提高兼容性,因而这项标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应用。
pcmcia_PCMCIA -发展过程
近年来,PCMCIA意识到高速度的应用需求增加了,如多媒体和高速网方面。因此,制定了CardBus 和 Zoomed Video规范,该规范允许MPEG video和10 Mbit 的以太网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因为速度不断提高,PCMCIA也就一直在补充这项规范,从而提高了兼容性并考虑到了一些其它的可移动机方面的问题,如3.3V操作和电源管理。
今天,PCMCIA不仅促进了可移动计算机内PC卡的协同工作能力,而且提高了许多其它产品的协同工作能力,如数字摄像机、有线电视、set-top boxes和汽车。由于需求模块化外围设备的产品种类增加了,因而许多外设的兼容性也就提高了。因此,PCMCIA近来也就更改了自己的使命:“发展模块化外设标准,促进在全世界的应用。”
PCMCIA的新任务典型的是小型结构分卡标准。PCMCIA在原有的PC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PC机小型结构分卡标准,现在PCMCIA已经发布并在维持应用微型卡标准。另外,PCMCIA即将发布智能媒体卡标准,该标准已经为当今最小的模块化外设提供了内存结构解决方案。
PCMCIA定义了三种不同型式的卡,它们的长宽都是85.6×54mm,只是在厚度方面有所不同。Type I是最早的PC卡,厚3.3mm主要用于RAM和ROM;Type II将厚度增至5.0mm适用范围也大大扩展包括了大多数的modem(调制解调器)和faxmodem(传真调制解调器),LAN适配器和其它电气设备;Type III则进一步增大厚度到10.5mm这种PC卡主要用于旋转式的存储设备(例如硬盘)。
pcmcia_PCMCIA -分类
PCMCIA总线分为两类,一类为16位的PCMCIA,另一类为32位的CardBus。
CardBus是一种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的新的高性能PC卡总线接口标准,就像广泛地应用在台式计算机中的PCI总线一样。该总线标准与原来的PC卡标准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第一,32位数据传输和33MHz操作。CardBus快速以太网PC卡的最大吞吐量接近90 Mbps,而16位快速以太网PC卡仅能达到20-30 Mbps。第二,总线自主。使PC卡可以独立于主CPU,与计算机内存间直接交换数据,这样CPU就可以处理其它的任务。第三,3.3V供电,低功耗。提高了电池的寿命,降低了计算机内部的热扩散,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第四,后向兼容16位的PC卡。老式以太网和Modem设备的PC卡仍然可以插在CardBus插槽上使用。
高版本的PCMCIA卡接口一般都可以很好地兼容低版本的卡。也就是说一个Type I插槽只可以插入一张Type I 卡;一个Type II插槽可以插入一张Type II卡或一张Type I的卡;一个TypeIII的插槽则除了可以插入一张Type III卡外还可以插入两张兼容的Type I或Type II卡。
pcmcia_PCMCIA -引脚定义
Pin Name Description Pin Name Description
1 GND Ground 35 GND Ground
2 D3 Data 3 36 /CD1 Card Detect 1
3 D4 Data 4 37 D11 Data 11
4 D5 Data 5 38 D12 Data 12
5 D6 Data 6 39 D13 Data 13
6 D7 Data 7 40 D14 Data 14
7 /CE1 Card Enable 1 41 D15 Data 15
8 A10 Address 10 42 /CE2 Card Enable 2
9 /OE Output Enable 43 /VS1 Refresh
10 A11 Address 11 44 /IORD I/O Read
11 A9 Address 9 45 /IOWR I/O Write
12 A8 Address 8 46 A17 Address 17
13 A13 Address 13 47 A18 Address 18
14 A14 Address 14 48 A19 Address 19
15 /WE:/P Write Enable : Program49 A20 Address 20
16 /READY:/IREQ Ready : Busy (IREQ) 50 A21 Address 21
17 VCC +5V 51 VCC +5V
18 VPP1 Programming Voltage (EPROM) 52 VPP2 Programming Voltage 2 (EPROM)
19 A16 Address 16 53 A22 Address 22
20 A15 Address 15 54 A23 Address 23
21 A12 Address 12 55 A24 Address 24
22 A7 Address 7 56 A25 Address 25
23 A6 Address 6 57 /VS2 RFU
24 A5 Address 5 58 RESET RESET
25 A4 Address 4 59 /WAIT WAIT
26 A3 Address 3 60 /INPACK
27 A2 Address 2 61 /REG Register Select
28 A1 Address 1 62 /BVD2:SPKR Battery Voltage Detect 2 : SPKR
29 A0 Address 0 63 /BVD1:STSCHG Battery Voltage Detect 1 : STSCHG
30 D0 Data 0 64 D8 Data 8
31 D1 Data 1 65 D9 Data 9
32 D2 Data 2 66 D10 Data 10
33 /WP:/IOIS16 Write Protect : IOIS16 67 /CD2 Card Detect 2
34 GND Ground 68 GND 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