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南临淮河,北依汝河,属淮北平原。全县共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居委会),境内生活有汉、回、满、蒙等9个民族,总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县境东西长64.5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20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河南正阳_正阳县 -基本概况
正阳县
正阳县历史悠久,古为慎国、江国;西汉时期设县,距今2116年。正阳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南部,地处淮北平原,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东西长64.5公里,南北宽57公里。东距阿深高速、106国道和京九铁路40公里,西距京珠高速25公里、距107国道和京广铁路37公里。省道明临路和开龚路东西交叉贯通全境。全县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6个镇、13个乡:真阳镇、寒冻镇、汝南埠镇、铜钟镇、陡沟镇、熊寨镇、慎水乡、傅寨乡、袁寨乡、新阮店乡、油坊店乡、雷寨乡、王勿桥乡、永兴乡、吕河乡、大林乡、皮店乡、彭桥乡、兰青乡;五三农场,281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1421个村民组。总人口75万人,非农业人口7万人,农业人口68万人。 正阳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日照水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史称 “膏粱丰腴之地”,是淮河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正阳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城市建设、商贸流通等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正阳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近几年,正阳县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相继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大县、全国优良生猪第一大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 、河南省首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同时,正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突出表现在近年来,正阳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用人导向、工作导向,大力培植社会正气,使正阳涌现出大批各级英模人物。其中, 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公安部一级英模、中共十六大代表刘文功同志为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正阳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越来越散发出无限的生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正阳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工业为主导、以开放为动力、以农业为基础、以民营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使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
河南正阳_正阳县 -名称由来
正阳在夏朝时为慎国,西周时南部属江国(都城在今大林乡涂店),北部属沈国(都城在今平舆境内),战国时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颖川郡(郡治在禹县),西汉(公元前118年)设慎阳县,为正阳设县之始,距今2116年。南朝时改名真阳县。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讳雍正皇帝名胤祯(音印真),因“胤祯”的“祯”与“真阳”的“真”同音,改“真”为“正”,真阳从此改名正阳
河南正阳_正阳县 -历史沿革
夏代,正阳县为古慎国,位于豫州地。始建无考。商为挚国地。周初,正阳南境属江国(国都在今县城东南40公里涂店),北部属沈国,县本部为慎国。江、沈、慎均为西周封国。春秋,属蔡国。后复为慎国。战国,属楚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正阳属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二十六(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正阳属颍川郡(郡治在今禹县)。西汉初年,置慎阳国。大将韩信的舍人栾说,因密告韩信谋反有功,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为慎阳侯(侯国的都城在今县城北20公里附近)。慎阳侯裔孙栾买之,因为私“铸白金”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被逮到京城长安处死。同年废慎阳国,降为慎阳县,此为正阳设县之始。魏、晋仍为慎阳县。南朝宋时,慎阳县改名为真阳县。北朝东魏真阳改属义阳郡(郡所在今信阳)。北朝北齐并入保城县(县城在今宋店西北4公里)。隋朝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撤保城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再设县,名为真邱。唐朝前期,真邱县属豫州(州治在今汝南)。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改名为淮阳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改名真阳属蔡州。宋、金,因之。元朝,真阳又改属息州(州治在今息县)后属汝宁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户编不足,撤真阳县,并入汝阳县。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置真阳镇,设巡检司。正德元年(1506年)真阳镇升为真阳县,属汝宁府。清顺治年间仍名为真阳县。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雍正皇帝名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