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是最新典藏插图本。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
白银时代王小波_白银时代[王小波著长篇小说] -内容梗概
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份,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白银时代王小波_白银时代[王小波著长篇小说] -作品赏析
《白银时代》其他版本乌托邦一词脱胎于托马斯・莫尔的同名小说,乌托邦小说是一种描述理想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的文学,指向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反乌托邦是乌托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购社会想象,当一部作品对未来的可怕幻想代替美好理想时,这部作品就变成了“反乌托邦”的讽刺作品,反乌托邦作家对邪恶事物的到来加以预警,希望他们的预言不要变成现实。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就属于反乌托邦文学。王小波以他挑战禁忌的胆识,以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特,使他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白银时代》里的人被无限弱化和压抑,在这部小说里王小波以反乌托邦的书写形式摧毁了乌托邦的美好,对未来的质疑焦虑不断诉诸笔端。
王小波用他独特的书写方式构建了―个思乌托邦。人们失去自我,生活没省意义,世界让人陌生。在《白银时代》中传达绘我们一个信息,要想使恶的乌托邦成为真正的美好的乌托邦,知识分子要敢于“说出真理,暴露谎言”。在王小波的精神世界他认为思维不仅是一种乐趣还是人快乐的本源,因此王小彼的创作中总是提倡自由,王小波在《未来世界》序言中说:“我喜欢奥威尔和卡尔维诺,这可能因为,我在写作时,也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更讨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想象有时比现实更重要。王小波通过自由知识分子的书写提出了要彰显人的独立精神,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对扭曲畸形社会文化现象的警示――迷失大久的人帝要精神上的回归,人应该被关注。
白银时代王小波_白银时代[王小波著长篇小说] -作品评价
时代三部曲钱钟书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王小波的生活与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座富矿。尽管在记下阅读后思考结果时常有莫名其妙的拾人牙慧的感觉,但还是怀着一种侥幸,希望存留着尚未被人开采的地方。我是在对自我良心的监督下为免受“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的批评开始阅读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读完《白银时代》,我的笔就不听管束,情不自禁地跳到纸上踩下这一串串凌乱的字符。听起来有些为自己动笔草率开脱,但实在无法承受在通读《三部曲》后写不出一个字的打击――这是我预先料到的――因为在小波诙谐的文字中感受到的沉重正像一个日益恶化的肿瘤哽咽着我尚能发出声音的喉咙。
白银时代王小波_白银时代[王小波著长篇小说] -作家简介
王小波及《王小波全集》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