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鲭鲨(学名Isuruspaucus),又名长臂灰鲭鲨,是鼠鲨科中大型的鲨鱼,分布在温带及热带的海域。它们一般被称为马加鲨,“马加”是其英文名的“mako”的译音。
无毛猿_长鳍鲭鲨 -简介
长鳍鲭鲨可长成超过40米长,背部呈深蓝色,腹部呈白色。胸鳍与头部一样,或甚至更长,鳍身较阔。鼻尖较钝,一般都不甚尖锐。上下颚的牙齿笔直。尾鳍呈半月型,有非常长及低的突出位。它们一般都是较幼身的,阔的胸鳍代表它们游得比其近亲的尖吻鲭鲨较慢。长鳍鲭鲨的阵速可以超过每小时60里,并且可以跃起至6米高。长鳍鲭鲨是卵胎生的,妊娠期约为15-18个月。在长鳍鲭鲨母体内的胚胎会互相消耗对方来取得养份,每胎只有两头幼鲨出生,这是子宫内同类相食。
无毛猿_长鳍鲭鲨 -栖所生态
近海上层大型鲨鱼,性凶勐,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鲨鱼中游速最快的一种。主要巡游于大海,有时会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陆棚及岛棚水域,夏季会随暖流移动。栖息深度由表层至深达500公尺左右,一般皆被发现于水表层。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同种相残习性,一胎可产下2尾幼鲨,刚产下之幼鲨体长可达92-97公分左右。性凶勐,掠食鲭、鲱鱼类、头足类及海龟等。
无毛猿_长鳍鲭鲨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头、尾渐细细小。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柄具侧突。吻长而尖突。眼大,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眼端。口裂宽,深弧形;唇褶约为颌长之半。颌齿侧齿而尖锐;前端齿头细长弯曲,后端齿头短宽,三角形;无侧齿头;每侧每列约12-13个,2-3列使用。喷水孔细小,位于口角上方。背鳍2个,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后端相对,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基底后部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微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特别延长,镰刀状,长于头长,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宽短,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由上叶、尾椎轴及下叶中部组成;下尾叉较短小,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青灰色;吻腹侧暗黑色;腹部淡色至白色
无毛猿_长鳍鲭鲨 -地理分布
全球分布图(蓝色)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及热带之大部分海域。台湾南部、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有分布。
无毛猿_长鳍鲭鲨 -渔业方法
主要以流刺网及镖旗鱼法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鱼肝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无毛猿_长鳍鲭鲨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