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的锂离子电池都有一个设计容量,这个数据可以在电池的标签上看到,有的是以“毫安时(mAh)”表示的,比如“4400mAh”,有的则是以“瓦时”表示,比如“23Wh”。这个容量值是电池最大容量的理论值。随着电池的使用,实际容量的最大值会逐渐缩小,而缩小的这部分容量就是电池的损耗。比如笔记本电池理论容量是4400mAh,使用一段时间后,现在的实际最大容量变成了4200mAh,那么电池损耗就是(4400-4200)/4400×100%=4.5%。
电池损耗_电池损耗 -概述
电池在使用之后,出现电池损耗是很正常的情况。电池损耗的多少和电池使用频率的高低成直接的关系。在连接外接 电源的情况下,本本电池首先会被充电,待充满后会自动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有条件使用外接电源时,尽量使用外接电源,这样可以减少电池的损耗。
电池损耗_电池损耗 -损耗原因
电池损耗指的是电池在长时间使用后,实际容量变小,低于 标称容量。电池损耗通称为 记忆效应,但一般仅指笔记本电脑的记忆效应。电池损耗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
1、电池本身质量较差
2、使用 劣质充电器
3、高温或低温环境长时间作业
4、使用电池是接高负荷外设,插拔不规范。
5、过度充 放电(电池使用到剩余电量低于3%)。电路都有保护,但是偶尔会发生。
6、不完全充放电(没有做到用完再充,而是想用就用,想充就充)
7、长期在电磁强辐射地使用电池(会干扰电池内金属的导电性)
8、长期在湿润的条件下使用电池(潮湿的电池会性能降低)
Windows不能直接显示电池损耗程度,要用硬件检测软件(如 Everest、 鲁大师)才能看得到,有时还会误报。
电池损耗_电池损耗 -容量恢复
对于一些用了较长时间的 笔记本电池,电池损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损耗的比例会很高,高达30-40%以上。这样直接影响到了电池的续航力能,以前可以续航3小时的,可能就只能支撑1.5-2小时,降低了笔记本户外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度放电的方法可以让损耗的电池容量恢复。方法如下:首先,启动笔记本进入系统,把外接电源拔掉,用电池供电,直到电池耗尽 自动关机。然后,插上电源充电并开机,直到充满后,再次拔掉外接电源,直到电池耗尽自动关机。反复3次以上操作,能起到电池修复作用,电池的容量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这个方法不建议新买 笔记本的用户使用,其实电池有10%以内的损耗,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对于电池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电池损耗较大,续航能力明显变短的情况,可以使用这种深度放电的方法。
电池损耗_电池损耗 -常见问题
笔记本锂电池损耗有可能出现降低的情况吗?
1. 电池损耗可能提升吗?
(长期满电使用可能会导致锂离子失去活性,难道一到两个月做一次完全循环充电可以激活部分?)
定期充放电,即使没有记忆效应的锂离子电池存在一定的惰性效应,长时间不使用会使锂离子失去活性,需要重新激活。因此,如果长时间(3个星期或更长)不使用电脑或发现电池充放电时间变短,应使电池完全放电后再充电,一般每个月至少完整地充放电1次。
容量损失分析
由于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过充电或过放电、电解液分解、SEI 膜的形成、活性物质的溶解及其他因素会导致电池容量损失。
一、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两种能可逆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层间化合物作正负极活性物质而构成的二次电池,目前生产中普遍采用高嵌脱锂电位的LiCoO2 类材料为正极,低嵌脱锂电位的碳类材料为负极。锂离子电池在最初的充电循环中,在碳负极材料会出现化学/电化学反应过程,分别对应有机电解液的分解和锂离子的嵌入,伴随形成SEI 膜。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甲基乙基酯(EMC)等,电解质一般用锂盐有LiBF6、LiPF4、LiAsF6 和LiCIO4 等。隔膜用PP 微孔薄膜或PE 微孔薄膜。电极反应如下:
正极:LiCoO2充电→← 放电Li1 - xCoO2+xLi++xe-20
负极: 6C + xLi + + xe -充电→← 放电 LixC6
总的反应为: 6C + LiCoO2充电→← 放电 Li1-xCoO2+LixC6
充电时,锂离子从LiCoO2 中立方紧密堆积氧层中八面体位置发生脱嵌,释放一个电子给Co3+,其氧化为Co4+;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到八面体位置得到一个电子,Co4+还原为Co3+。负极中当锂离子插入到石墨层中后石墨结构与此同时从外电路得到一个电子使得负极电荷平衡。与其它二次电池一样,锂离子经充放电循环后存在容量损失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材料方面也有制造工艺方面的因素。
二、容量损失原因分析
1.过充电
所谓过充电就是超过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一般为4.2V)而继续充电的过程。在过充的情况下会造成电池容量的衰减,主要有如下因素:
① 石墨负极的过充反应;②正极过充反应;③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容易还原沉积在负极表面:Li++e→Li(s)
沉积的锂包复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原因有:①可循环锂量减少;②沉积的金属锂与溶剂或支持电解质反应形成Li2CO3,LiF 或其他产物;③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快速充电,电流密度过大,负极严重极化,锂的沉积会更明显。正极过充导致容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电化学惰性物质(如Co3O4,Mn2O3 等)的产生,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
LiyCoO2→(1-y)/3[Co3O4+O2(g)]+yLiCoO2 y
同时正极材料在密封的锂离子电池中分解产生的氧气由于不存在再化合反应(如生成H2O)与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同时积累,后果将不堪设想。过充还会导致电解液的氧化反应,其氧化速率跟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集电体材料以及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有很大关系,同时,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也是影响电解液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面积越大,溶剂更容易在表面氧化。当压高于4.5V 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
2.电解液分解
电解液由溶剂和支持电解质组成,在正极分解后通常形成不溶性产物Li2Co3 和LiF等,通过阻塞电极的孔隙而降低电池容量,电解液还原反应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由于还原产生了气体会使电池内压升高,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电解液在石墨和其它嵌锂碳负极上稳定性不高,容易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初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分解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将电解液与碳负极隔开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从而维持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理想条件下电解液的还原限制在钝化膜的形成阶段,当循环稳定后该过程不再发生。电解质盐的还原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有利于钝化膜的稳定化,但还原产生的不溶物对溶剂还原生成物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电解质盐还原时电解液的浓度减小,导致电池容量损失(LiPF6 还原生成LiF、LixPF5-x、PF3O 和PF3),同时,钝化膜的形成要消耗锂离子,这会导致两极间容量失衡而造成整个电池比容量降低。工艺中使用碳的类型、电解液成份以及电极或电解液中添加剂都是影响成膜容量损失的因素。电解液中常常会含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微量水对石墨电极性能没影响,但水含量过高生成LiOH(s)和Li2O 沉积层,不利锂离子嵌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H2O+e→OH-+1/2H222
OH-+Li+→LiOH(s)
LiOH+Li++e→Li2O(s)+1/2H2
溶剂中的CO2 在负极上能还原生成CO 和LiCO3(s):
2CO2+2e+2Li+→Li2CO3+CO
CO 会使电池内压升高,而Li2CO3(s)使电池内阻增大影响电池性能。
3.自放电
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状态下,电容量自然损失的现象。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导致容量损失分两种情况:一是可逆容量损失;二是不可逆容量的损失。可逆容量损失是指损失的容量能在充电时恢复,而不可逆容量损失则相反,如锂锰氧化物正极与溶剂会发生微电池作用产生自放电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自放电程度受正极材料、电池的制作工艺、电解液的性质、温度和时等因素影响。如自放电速率主要因溶剂氧化速率控制,因此溶剂的稳定性影响着电池的贮存寿命,如果负极处于充足电的状态而正极发生自放电,电池内容量平衡被破坏,将导致永久性容量损失。长时间或经常自放电时,锂有可能沉积在碳上,增大两级间容量不平衡程度。Pistoia等认为自放电的氧化产物堵塞电极材料上的微孔,使锂的嵌入和脱出困难并且使内阻增大和放电效率降低,从而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4.电极不稳定性
如上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在充电状态下会氧化电解质分解而造成容量损失。另外,影响正极材料溶解的因素还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缺陷,充电电势过高以及正极材料中炭黑的含量。其中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锂钴氧化物在完全充电状态下为六方晶体,理论容量的50%放电后生成新相单斜晶体,锂镍氧化物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涉及斜方六面体及单斜晶体的变LiyNiO2 通常在0.3
5.集流体
铜和铝分别是负极和正极集流体常用的材料。其中铝箔无论是在空气种还是在电解液中都比较容易在表面形成氧化物膜,同时,集流体表面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如点蚀)以及粘附性差等原因都会使得电极反应阻力增大,电池内阻增加,导致容量损失和放电效率降低。为了减少这些原因造成的影响,从市场上购得的集流体最好进行预处理(酸-碱浸蚀、耐腐蚀包复、导电包复等),以提高耐腐蚀性与粘附性能。因为集流体表面粘附力太小,电极局部可能会与集流体分开,增加了极化作用,对容量有很大影响。铜集流体在使用过程中腐蚀生成一层绝缘腐蚀产物膜。致使电池内阻增大,循环过程中放电效率下降,造成容量损失。当过放电时,铜箔会发生如下反应:
Cu→Cu++e-所产生的Cu(I)
在充电时会以金属铜的形式结晶沉积在负极表面上,形成铜枝晶,极易穿透隔膜造成短路甚至出现爆炸。特别注意的是在选择负极极片时绝对不允许有掉料露铜的极片存在,否则在露铜处极片容易生成枝晶损坏电池。防止铜集流体溶解最好是放电电压应不低于2.5V。
c关于记忆效应:
锂离子电池很少有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记忆效应的原理是结晶化,在锂电池中几乎不会产生这种反应。但是,锂离子电池在多次充放后容量仍然会下降,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是正负极材料本身的变化,从分子层面来看,正负极上容纳锂离子的空穴结构会逐渐塌陷、堵塞;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正负极材料活性钝化,出现副反应生成稳定的其他化合物。物理上还会出现正极材料逐渐剥落等情况,总之最终降低了电池中可以自由在充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锂离子数目。
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将对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造成永久的损坏,从分子层面看,可以直观的理解,过度放电将导致负极碳过度释出锂离子而使得其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过度充电将把太多的锂离子硬塞进负极碳结构里去,而使得其中一些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这也是锂离子电池为什么通常配有充放电的控制电路的原因。
概念:
A过放电(Over discharge): 超过电池放电截止电压值, 若继续放电则可能造成电池漏液或劣化.
B过充电(Over charge): 电池到达饱充状态后, 再继续充电的程度大小, 过度充电可能会使电池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