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即黄芪,又名黄耆、膜荚黄耆、一人挺、黄芪、木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拉丁文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常用中药之一,北芪为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北芪_北芪 -形态特征
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着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黄耆
北芪,即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着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北芪
黄(红)芪株高50-80厘米,主根粗大,圆柱形,稍带木质化;红红芪根外皮粗糙,红褐色,内部红黄色,白红芪根外皮淡白色,内部淡黄色;黄芪根皮淡褐色,内部黄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绿,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
黄(红)芪是深根系植物,宜种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喜冷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种皮较坚硬,吸水性差,发芽率低,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忌重茬,不宜在重盐碱地、涝洼地、粘土地种植。
北芪_北芪 -习性
北芪的图片
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
北芪_北芪 -生成分布
北芪
产东北、华北及西北。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苏联有分布。
北芪_北芪 -栽培技术
黄耆种植
种植方法
用种子繁殖,春播,春分至谷雨节,日平均温度15度以上播种最好。每亩约需种子2公斤左右。
选好地,施足底肥,涸灌后翻整作畦。一般用条播法,按行距25-40厘米开沟(软秸黄芪可窄些,硬秸的可宽些),深约1厘米,将种子均匀撤入沟内,用锄推一遍浇水。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及时松土锄草。在苗高5厘米时间苗没有太拥挤为止。追肥1-2次,每到雨季应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北芪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可用80%以上敌百虫原药配100倍饵料毒杀。
采收加工
药用根。生长1-2年后,在寒露节至霜降节期间,以地上茎叶枯萎时刨收为佳。
除净泥士。晒干为止,也可卖鲜货。
膜荚黄芪,根呈长圆柱形,上粗下细,有支根痕,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全体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柔韧,具粉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菊花心。老根头部偶有枯朽。以条粗长,质坚,皮细,皱纹少,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者质量好。
北芪_北芪 -药用价值
为常用中药材之一。
功能主治
黄耆
1、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临床上用黄芪、防风、白术
制成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2、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阴精上输于肺。
3、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本品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为佳。
配伍禁忌
黄耆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北芪_北芪 -史料记载
黄耆
《本草纲目》中释名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陶弘景说:
“第一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洮阳(今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文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北部)者;色理胜蜀平者而冷补”。苏敬(恭)说:“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四川茂汶县)宁州(甘肃、陕西的东西边界)者亦佳。”
《药物出产辨》记载:“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所产者为优。”《山西通志》也记载“山西大同所产黄芪,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山西过度的情况。综合古今本草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并参考《证类本草》中“宪州黄芪”,可以认为古代正品黄芪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北芪_北芪 -相关区别
黄芪
黄芪和北芪的区别
黄芪是中药名,而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会在处方中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因为现在黄芪主要是栽培品,且多认为山西所产优于内蒙古、黑龙江所产。因此可以理解为西黄芪优于北黄芪。 但不论是西黄芪还是北黄芪均属于正品黄芪,品质都属于比较优良的,均属于黄芪佳品。从实际药效上考虑不会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