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双流县 双流县-历史沿革,双流县-行政区划

双流县(Shuangliu County),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中心,成都市区南部,县人民政府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区10公里,属岷江流域,县境内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双流县县域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第一,中西部第二。双流是成都规划的“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成都机场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发展的中心地带,成雅、成乐,成新蒲快速通道,成绵乐高铁等穿境而过,是成都的南大门。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1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全省第一位,2013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9位。2011年12月20日,双流县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5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双流县_双流县 -历史沿革


双流县

双流历史悠久,古称广都。古蜀国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瞿上、樊乡为国都,与成都、新都并称“蜀地三都”。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双流地属蜀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讨公孙述,拔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使精骑驰击广都。次年,汉光武帝命吴汉直取广都,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攻克成都。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晋朝,广都县迁徙县治于今址。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成都府。龙纪初年(889年),王建败眉州刺史山行章等于广都。

北宋时期,双流县、广都县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县。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县入双流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县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华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县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曾一度用名“新双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县,属成都府。

民国3年(1914),属西川道。民国18年(1929)直属四川省辖。民国24年(1935)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双流县 双流县-历史沿革,双流县-行政区划

解放初,析四川省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区并设行署。双流县属川西区行署温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省制,设专员公署,双流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1959年双流县曾一度与华阳县合署办公。同年7月,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温江县。1962年复置县,隶属关系不变。

1965年,撤销华阳县建制,华阳管辖的石羊乡等并入成都市区,其它地区并入双流县。(注: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时,华阳县、成都县的城区部分被合并为成都市)。1976年,仁寿县籍田乡划入双流县。同年,双流县划归成都市管辖,形成今双流县行政区域。

2015年12月15日,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双流县_双流县 -行政区划

1959年双流县并入温江县,1962年复置双流县,1965年撤销华阳县并入双流县。

1997年,双流县面积1103平方千米,人口87.9万,辖19镇9乡:东升镇、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文星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金桥镇、永安镇、白家镇、金花镇、九江镇、黄水镇、通江镇、公兴乡、黄甲乡、胜利乡、三星乡、合江乡、兴隆乡、万安乡、白沙乡、新兴乡。县政府驻东升镇。

1999年,双流县辖17个镇、9个乡:东升镇、大林镇、煎茶镇、永安镇、白家镇、九江镇、黄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文星镇、金桥镇、黄龙溪镇;公兴乡、黄甲乡、胜利乡、三星乡、合江乡、兴隆乡、万安乡、白沙乡、新兴乡。


双流县

2000年,双流县辖21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74184人,其中: 东升镇 119741 、太平镇 22902、 永兴镇 21763 、华阳镇 106186、 中和镇 33230 、文星镇 25373 、籍田镇 35099 、正兴镇 31576 、彭镇 39481 、大林镇 24246 、煎茶镇 30647、 黄龙溪镇 25534 、永安镇 29732、 白家镇 34099、 九江镇 36342 、黄水镇 33022、 金桥镇 35131、 黄甲镇 18296 、公兴镇 21514、 胜利镇16365 、新兴镇 26927 、三星乡 18381、 合江乡 18082 、兴隆乡 24438 、万安乡 19993 、白沙乡 2608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2号)同意双流县撤销东升镇,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2004年底,双流县辖1个街道(东升)、25个镇(华阳、籍田、彭镇、白家、九江、太平、文星、正兴、大林、煎茶、永兴、黄水、金桥、黄甲、公兴、胜利、新兴、兴隆、万安、白沙、合江、中和、三星、永安、黄龙溪),84个社区委员会、183个村委会;面积106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38人/平方千米。

2005年8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民政29号),同意撤销双流县白家和文星两个镇建制,原来两镇所属的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8月,撤销白家、文星两镇,设立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40平方千米。辖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驻地设在原白家镇政府。

2005年底,双流县辖2个街道、23个镇: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九江镇、黄水镇、金桥镇、黄甲镇、公兴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双流县2006年9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47号)批准:同意双流县撤销华阳、中和两镇建制,原两镇所属行政区域分别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双流县撤销华阳镇、中和镇,设立华阳街道、中和街道。

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天府新城和该县相关地域进行整合,将中和街道辖区整体和华阳街道辖区会龙村、观东村、红松村、石河村、蒲草村共5个村整体以及天府大道以东的劲松村部分组和东寺村部分组整组,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成都高新区管理范围。

2011年9月5日,经省、市政府批复同意,双流县黄甲、九江两个镇将撤镇,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目前,两镇撤镇设街道工作已圆满完成。

2012年2月,根据省政府的批复,成都市政府同意双流县撤销公兴镇,设立公兴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原公兴镇所辖区域,公兴街道办事处驻公兴场社区政府街41号

双流县今辖6个街道、19个镇: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华阳街道、黄甲街道、九江街道、公兴街道、太平镇、永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黄水镇、金桥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2015年12月15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省政府在发给市政府的函件中称,以原双流县的行政区域为双流区的行政区域,双流区人民政府驻东升街道顺城街1号。批复中要求成都市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此次双流撤县设区后,成都的行政辖区格局将变为10区4市5县。

双流县_双流县 -交通运输

航空

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县域内,航空优势明显。

铁路

成昆铁路纵贯县境,境内设有双流站;

成绵乐城际铁路在此设有双流机场站和双流西站。

公路

以成都至乐山、雅安高速公路、川藏路、德阳至乐山大件路、机场路、成都市人民南路延线等10余条高等级公路为骨干,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行政区域公路里程2506.8公里(不含城市区间),全县公路桥梁总计351座(含乡镇)。

双流县_双流县 -地理环境

位置

双流县位于成都市西南郊,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县,南接仁寿县和彭山县,西邻新津县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县政府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区10公里。

地貌

双流县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双流县最高点为三星镇云崖村,海拔988.1米,最低点为黄龙溪镇皇坟村四组(原陈新村大河滩),海拔423米,县境地形最大相对高差565.1米。

气候

双流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和受青藏高原东麓特殊地形的影响,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使县境形成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水文

县境河流属岷江水系,多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区,流向近于由北东向南西。主要河流有金马河、锦江、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为181.15千米。

土壤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双流县的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共4个土类(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潮土),6个亚类(冲积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黄壤性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21个土属,44个土种,123个变种。

双流县_双流县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1988年12月~1992年3月土地详查,当时双流县土地面积165.5320万亩,其中耕地89.5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4%;园地4.218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林地10.7770万亩,占总面积的6.5%;牧草地7551亩,占0.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1669万亩,占12.8%;交通用地3.0685万亩,占1.9%;水域用地11.0531万亩,占6.7%;未利用地24.9129万亩,占15.1%。

到2005年,双流县土地总面积为160.1737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25.6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建设用地29.64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4%;未利用地面积4.90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6%。 双流县共有宜农土地82.6416万亩,占双流县土地总面积51.6%。

水资源

双流县水资源由当地地表径流量、过境水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组成,总量17.2077亿立方米。双流县水资源贫富悬殊较大:在P=75%时,平坝区产水模数22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牧马山台地区产水模数6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东山浅丘台地区产水模数6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龙泉山区产水模数3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空间分布不均,由西至东减少幅度甚大。

矿产资源

根据四川省地质局207地质队、乐山队在双流县牧马山地区勘探资料、双流县1983年农业资源总体规划和2005年编制的《双流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年~2015年),双流县矿产资源有4类13种。

非金属原料矿:有钙芒硝、石膏、膨润土、水泥配料页岩、陶瓷粘土、泥炭、砖瓦用页岩。

重金属矿:有砂金。

建筑材料:有建筑用石料(砂岩)、砂石、砖瓦用粘土。还有地下水、饮用天然矿泉水。

具有一定资源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种有砖瓦用页岩、钙芒硝、膨润土、水泥配料页岩、饮用天然矿泉水5种。

气候条件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县境河属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186公里,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双流县_双流县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双流县户籍人口96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27万人,农业人口34.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23人,死亡人口499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双流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06%。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双流县_双流县 -经济发展

经济指标

一、综合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71.12亿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372.52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全口径财政收入210.3亿元,增长88.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1亿元,增长5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6.2:50.4:43.4。

二、农业

2010年,我县继续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农业生产量增质提,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增长7.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31亿元,增长4.1%。2010年,粮食产量27.33万吨,蔬菜总产量45.87万吨,水果总产17.42万吨,出栏生猪83.58万头,肉类总产量10.14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2010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03.93亿元,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9.11亿元,增长42.2%。利润总额61.26亿元,利税总额89.61亿元。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51.5%,拉动GDP增长8.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集聚新能源企业79户,成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物联网产业链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起步,集聚重大产业化项目7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突出。201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3%,位居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榜首。 2010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企业17户,较上年增加5户,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增至6户,其中过20亿元企业2户,新创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9个,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2010年,我县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总量居全市第二,增幅比全市同期高出9.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52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投资122.25亿元,增长18.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2.3:32.8:64.9。其中一、二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53亿元、122.2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41.73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增长18.2%,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6.03亿元,增长18%;住宿及餐饮实现零售总额30.75亿元,增长18.6%。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27.2万人次,增长1.5%;旅游总收入18.83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折算后)361.61万美元,增长4.9%。

六、对外开放

2010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2.18亿美元,增长76.0%,其中出口8.52亿美元、进口3.66亿美元。全年全县共实施项目(含新、续、改扩建项目)765个,到位资金540亿元,增长88%。全县新签约项目316个,协议总投资1221亿元,新签约上亿元项目46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3个。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2010年,全县实现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增加值69.36亿元,增长1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3.9%。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交通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1.51 亿元;新增公交站台24座;全县行政区域公路里程2286公里(不含城市区间),公路桥梁总计231座,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48.6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7.30万辆,增长45.9%;公路客运周转量12707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75688万吨公里;航空客运量2581万人,航空货运量43.22万吨;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2010年末,全县互联网用户9.9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8.43万部,移动通讯用户103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10.3亿元,增长88.6%,其中税收总收入55.66亿元,增长2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1亿元,增长53.5%,占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的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02亿元,增长8%。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86.24亿元,增长26.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81.12亿元,增长23.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08.04亿元,增长24.9%。2010年,全县人寿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3305万元,给付支出 6868万元;财产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056万元,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926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0年,全县共申请专利2172件,授权专利1406件。全年专利资助2124件,资助金额113.98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886.02万元,完成科技计划项目180项,继续巩固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010年,普通高考参考人数8605人,上线8119人,上线率94.4%;重点本科上线人数946人,位居郊县第一。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6.9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2.67万人,小学32所(教学点38个),在校学生6.34万人,幼儿园168所,在园幼儿3.0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0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40.6万册;县体育场馆1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267个,“1+2”农民健身工程56个,网吧235家,歌舞娱乐场所91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黄龙溪火龙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府河船工号子”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星镇、黄龙溪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全县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5个,其中县属医疗机构31家,驻县及民营医疗卫生单位24家。拥有床位数344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247人,其中医生2619人。2010年,我县继续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创建成果,不断完善中医管理和创新工作,对全县10家县级重点中医专科单位进行了全面的督促指导。全县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75/10万,孕产妇死亡漏报率为0;婴儿死亡率6.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42‰。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0年末,我县城市道路里程415公里,建成区面积80.99万平方米,道路面积705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积1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8.42平方米。道路清扫面积保洁面积1218万平方米,绿化复盖面积287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05公顷,公园4个,公园面积88公顷,公厕56座,环卫专用车辆145辆。2010年末,城市人口38.28万人,城区面积97.76平方公里,城市公共汽车809辆,城市出租汽车406辆。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1.13辆,客运总量495余万人次。全县天然气供气管道长1366公里,天然气销售总量2321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量15903万立方米;用气户数21.46万户,其中居民家庭19.86万户。自来水厂1个,供水管道长1397.34公里,综合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7134.97万立方米,供水家庭19.22万户,用水人口33.89万人,城市排水管道密度14.30公里/平方公里。 2010年末,全县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8个,日处理污水能力7.0万吨。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个,完成环境保护总投资16.75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投资15.33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1.34亿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100.7万元。2010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优良率92.9%,森林复盖率29.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8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9台、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3台、摩托车7辆、固定电话56部、移动电话246部、空调139台、家用汽车42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9台、洗衣机97台、电冰箱78台、摩托车71辆、固定电话46部、移动电话209台、影碟机71台、生活用汽车15辆、家用电脑17台。2010年末,全县各项社会参保总数143.22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1.4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2.1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9.03万人,参保率98%,城镇登记失业率1.01%。2010年,我县在残疾民生项目上共投入769.3万元,为1800户贫困残疾人发放了专项生活补助;发放爱心医疗卡、购药卡1060张,价值23万元。新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8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总数36个。2010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21个,敬老院床位数2878张,社会福利机构2个,床位515张。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732人(城镇4195人,农村14537人)。医疗救助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39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111.87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人均医疗救助594元,城乡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救助率100%。

十三、人口

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2万人,较上年末减少4.61万人(因区划调整),其中非农业人口53.32万人,农业人口38.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224人,死亡人口49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3.18%。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10年快年报数据。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3、2010年数据指标均为区划调整后。

发展思路

双流县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实际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融入成都,加速城乡融合,努力构建和谐双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成都华阳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工业经济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增长24.8%。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6.8%。

第三产业

大力实施“三产富县”战略,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2.2%。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203.6亿元、73.9亿元。房地产交易152万平方米,交易额达21亿元。餐饮、邮电、通讯、保险、中介、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生态产业

双流县的生态产业发展良好,成为全省两个国家级生态县区之一。

农业经济

大力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7.8%。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7家。集中成片建设城市基础菜地1.2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7个。

2011年概况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是2006年的2.5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4.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是2006年的4.3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8.8∶49∶42.2调整为5.4:53.3:41.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6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从2006年的第43位跃升至第20位。2010年、2011年连续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的实现度、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达标率分别达92%、77%。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5.1亿元,是2006年的3倍。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8亿元攀升至256.5亿元,连续3年名列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榜首,成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物联网产业链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迅速起步,总面积达10km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及笔电产业配套区建设快速推进,在11个月内完成征地拆迁、基础配套,仁宝一期建成试产,纬创一期主体竣工,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扩至26.86km,入驻项目254个,建成投产183个,形成21.9km建成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入库税收分别从2006年的38.3亿元、1.8亿元增至370亿元、16.1亿元。蛟龙工业港集聚企业596家,成为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县工业集中度达70%,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五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80家,总数达378家;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45.3亿元,比2006年增长2.9倍。

社会事业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4175件,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选调106名大学生到村(居)委会工作。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代理服务和网上预审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3633”工程,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争创一流投资软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牧“110”服务】双流县在全市率先组建“农牧110”并开通求助热线85826110,“农牧110”由6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分成县、片区和镇站三个层次,为农户、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供服务。

【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双流站】12月10日-―11日,双流县成功承办中国西部首次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汽车拉力锦标赛――2005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决赛(双流站)。

【人民生活】双流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12.1%、14.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4.5亿元,增长17%。减轻农民负担1704万元。村村通客运面达98.3%。宽裕型小康村达4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降低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3m2、37 m2,城镇人均绿地8.8m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双流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机关事业单位1.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企业离退休人员100%实现社会化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49万人。新增城镇、农村低保人员1702人、6559人,城镇人均月补差55元、农村人均年补差200.17元。劳动监察得到加强,依法追回拖欠民工工资1451万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10103/52549.html

更多阅读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三门县 三门县-历史沿革,三门县-行政区划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地,东部为滨海平原,河道纵横,土壤肥沃,盛产青蟹。三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近年来,三门县充

声明:《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双流县 双流县-历史沿革,双流县-行政区划》为网友深入骨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