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县下辖15个乡镇、208个行政村,人口约42万(2010年),总面积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与周围县市相连的公路四通八达。
元氏县_元氏县 -历史沿革
古代
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2000馀年。这里是东汉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古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龙山,潜心研究数学理论,写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专着《益古演段》。悠久的历史给元氏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城内屹立着的“开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龙山“石窟”;先后被省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区封龙山有许多文物古迹,山色秀丽、风景宜人,流传着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封龙山汉碑有3通被纳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誉为“国宝”。
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
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
秦朝属钜鹿郡。
西汉初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刘恒)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
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
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
名称由来
元氏县来历的故事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阳历年称作“元旦”,其实古代的春节就叫“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大儿子起名叫元。那时代诸侯的儿子称作公子,因此,武灵王的大儿子就叫公子元。当生下第一个儿子时,武灵王甭提有多高兴了,捧作宝贝。公子元的母亲是武灵王的结发妻子,相亲相爱,平安无事。后来武灵王做梦娶了个美女,醒后让大臣按他梦中的模样去选美,结果娶了一个叫吴娃的美女,就开始冷落了公子元母子俩。美娃又给武灵王生了第二个儿子公何,立刻将吴娃封为惠后,公子何就封为太子。公子元母子俩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有一天,公子元的母亲到宫中求武灵王:“我们娘俩若闷得很,希望能到娘家过一段日子。”武灵王说:“可以。你娘家飞龙邑现在已成了咱赵国的地盘,我就把这座城邑分封给元吧。你也正好住在那里养老。”于是母子二人便辞别武灵王从邯郸回家往封龙山下的飞龙邑去。
娘俩乘车一路北行,心里虽然凄凉,有母子作伴倒也心安。一路上有山水随行,西边是望不断的青山太行群峰,东边是辽阔无边的大平原,前面就要到自己的家和封地,心情也就显得格外得舒畅。
到了封龙山脚下的城池,向西仰望封龙山祥云环绕,青山连绵。封龙山又叫飞龙山,因形象巨龙欲飞而得名。这座城地处山前的原野上,一到这,公子元就喜欢上它了。因过去是中山国的地盘,公子元自小未来过外祖家,他母亲自避战乱流浪邯郸嫁给武灵王后,还未回过娘家,这次回到娘家团聚,也非常高兴,把在都城受冷落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于是母亲指使士兵将城门上方的“飞龙邑”门匾凿下,重新刻上“元氏城”三字。表示从今往后此城邑就是公子元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边境的地方设置作“县”。元氏这一带就是当时赵国的边疆,北边滹沱河对岸就是中山国的地方。公子元就将他的封地叫作元氏县。这就是元氏县的由来。
后来,母亲又为公子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娶了城西北褚村李家的女儿为妻。她哥哥李牧就在都城邯郸当兵,后来因作战勇敢而多计谋升做将军镇守边疆。赵武灵王因称霸北方将边疆北扩到山西雁门关一带,李牧在雁门关那里可为赵国立了大功,被封为武安君,这就是后话。
自公子元与母亲迁到飞龙邑,将飞龙改为元氏县后,都城邯郸可出了大事。武灵王东巡途中,公子章乘机作乱,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借公子章之乱将公子章杀死,又乘机将武灵王围困在沙丘,数日内不给吃不给喝硬把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听到这个消息,公子元母子对赵国彻底绝望了,干脆改姓元,与赵国断了来往,努力经营元氏县这片小天地。十几年后,这里成为周边最繁华的地方。公子元带领百姓在元氏境内挖了三条大河疏通洪水。最南边那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