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生平简介,托马斯・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生平简介,托马斯・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7日),瑞典著名诗人。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被称做“隐喻大师”。瑞典诺贝尔委员会2011年10月6日宣布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特朗斯特罗姆_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生平简介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瑞典诗人,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作品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1931年出生在瑞典,少年时父母离异,与做教师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托马斯16岁开始写作,他少年生活的独特经历,让他在23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旋即引起了瑞典诗坛的轰动。此后,他陆续出版诗集《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波罗的海》、《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和《巨大的谜》等。托马斯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成年后一直在少年犯管教所工作。诗人与罪犯,诗歌与监狱,如此具有反差的职业和身份,反而对其诗歌写作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1990年,他因为中风瘫痪,一度失去语言能力,而后再次开始写作时,以往诗歌中精炼的语言仿佛也成了多余,对他而言,“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斯在数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终于获奖,获奖理由为:“通过凝练,通透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的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于当地时间2015年3月27日去世,距离他84岁生日只差不到20天。

特朗斯特罗姆_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主要作品

成名后又陆续出版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后获得了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2011年10月7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特朗斯特罗姆_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文学魅力

托马斯诗歌的最大魅力是新。他不断求新,不断发现创作的新道路。他在一次与记者谈话中说,瑞典诗人“不要成为自己的学舌者”,“那些很快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家也很容易抱残守缺”。他强调,要写一些新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旧东西,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诗人每一次写诗都应该创新。“求新不应该是读者的第一要求,而应该是作者的第一要求”“诗人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摆脱自己过去的过程”。

特朗斯特罗姆_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外界评价

瑞典著名诗人、瑞典文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把托马斯称之为“缓慢变化中的宇宙”,“试图解释灵魂”。诗的宇宙肯定不能一目了然并系统地描绘出来。严格地说灵魂是不能解释的,但是当人们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时,也会发现他的诗歌与现实有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它们像一个乐队里两种乐器的演奏者。谢尔・埃斯普马克告诫读者不要把他的诗歌当作他的“自传”或者当作“现实的爱情史”。托马斯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与文学和哲学的推动力以及社会经验加以熔化,然后铸成一种独立的整体――诗歌。

特朗斯特罗姆_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名家说

隐喻、深度意象,在托马斯的诗歌中是对存在的直觉,是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无忧无虑者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直觉,沉思,他的感受是本源的,与他的生活世界和对世界的态度息息相关,他想象世界,但不是空想世界,他的想象力的美是有具体的“象”作为基础的。在他的那些不可理喻的非逻辑的语言中,我感受到真正的魔力,那些语词不是技术的积木而是精神的容器。他这种诗歌离开了本源很容易成为技术,因为“不可知”的状态,要么令读者就象面对自然一样那样感受到“不可知”,要么就是一个江湖骗子在玩“复杂诗艺”的把戏。托马斯是真正的诗人,他是不可模仿的,所有的模仿者,在托马斯的原版面前,只是赝品,只是可怜的技术。
(于坚)
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始终在讲述这些隐秘的现实世界,它们在描述“权力”占领生活中墙之间的空隙时,表达了对这一状态的内心感受,即,封闭的自由在缺少行动时,必须向内心、向具有色彩和童年的下意识寻求。特朗斯特罗默最独特的才能是对意象――诗的最大奥秘的处理。他被称做“隐喻大师”。当读到“穿轰鸣之裙鞠躬的喷气式飞机/使大地的宁静百倍地生长”,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唐诗,并身临“鸟鸣山更幽”的境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使神秘突然降至,无形的变得有声有色,可触,可及。诗人仿佛在说:世界是密码,读它!破译它!
(李笠)
《写于1996年解冻》
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抓紧桥栏杆。
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
这首短诗只有五行,却写得惊心动魄。开篇时相当宁静: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用流水声勾勒出冰雪消融的景象,声音成为动力推动着诗继续向前: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那些面具后面,如果说第一行是声音的话,那么第二三行是画面,在这画画中出现了不祥之兆:汽车公墓和面具,汽车公墓即废车场,面具即报废的汽车。自然意象和工:业文明的意象在这里交汇,且在一种相当负面的阴影中。接下去,我抓紧桥栏杆,叙述者终于现身――在桥上。动作的突然性构成了紧张,暴露了叙述者的内心恐惧一一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这是个多么强烈的意象,首先在于其准确生动,再者充满动感而更紧迫更具威胁性。桥,这工业文明的象征竟意味着死亡。全诗从淙淙流水到桥,从缓到急,从和平到死亡,从古老到现代,戛然而止。
(北岛)
面对面
1990年7月。我(李笠)和特朗斯特罗默坐在波罗的海的龙马屋岛上。
问:你受过哪些作家影响?
答:很多。其中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艾吕雅和瑞典诗人埃克罗夫。
问:你认为诗的特点是什么?
答:凝练。言简而意繁。
问:你的诗是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形式语言、形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我喜欢画画,少年时我就开始画素描。
问:你对风格足怎么看的?
答: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
问:你的诗,尤其早期的诗,试图消除个人的情感,我的这一感觉对不对?
答: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间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间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
问: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你是怎么看的?
答:也有人认为我的诗缺少智性。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问:诗的本质是什么?
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托马斯与中国
北岛是托马斯的第一个中译者,1984年第四期《世界文学》发表了北岛以石默的笔名从英译文转译的托马斯的《诗六首》,托马斯的诗跟东方诗歌的某些元素有暗合之处,比如他不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细节入手,通过丰富的意向展示一个更深层的世界。他的诗有时会让人联想到李商隐,李煜和王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10103/52766.html

更多阅读

诺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逝世: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

3月27日晚,诺贝尔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逝世,享年83岁。文 | 顾湘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诗人,瑞典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上一次由诗人获得这个奖还是在1996年。听到这个名字以后,有些人

挪威特罗姆瑟 特罗姆瑟大学城

挪威特罗姆瑟欧洲行 2010-06-07 14:32:20 阅读3905 评论129 字号:大中小订阅游览的国家:挪威 Norway 游览的城市:特罗姆瑟Tromso游览重点:登上斯图尔斯泰恩山,观赏特罗姆瑟海峡。挪威的特罗姆瑟Tromso,位于北纬70度,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

多中心——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奥斯特罗姆 公共池塘

   (2009-10-13 09:21:14)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经济导言10年前,查尔斯·蒂伯特、罗伯特·瓦伦和我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可以把大城市地区的治理模式看作是多中心的政治体制(Ostrom, Tiebout and Warren, 1961;本书第一章)。我们认为,多

李笠与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赏析

李笠与特朗斯特罗姆  祝凤鸣  10月6日,北京时间晚上7点斯德哥尔摩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分钟后,我手机收到北京朋友信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Transtromer),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回复中,我用了四个字“众望

声明:《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生平简介,托马斯・》为网友给伤痛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