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的作者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作者,使徒行传-写作时间地点

(天主教译作宗徒大事录)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史诗”,是介绍耶稣基督升天后,他的门徒们(亦作“宗徒”)传道、殉教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门徒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是新约圣经的第五卷书。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作者


使徒行传本书的作者原是隐名的,但早期的教会历史资料,均指出本书的作者是医生路加。从本书的内容与一些特色,亦可左证它应系出于医生路加之手,其理由如下:
(一)根据本书和《路加福音》的开头序言,我们知道这两本书是同一位作者(徒一1;路一1)。
(二)本书的作者,明显是在使徒保罗第二次出外旅行传道途中,才新加进来的一位同工助手。因为在本书第十六章的叙事文中,突然由第三人称的‘他们’,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我们’(徒十六6~10),并且从此以后,在大多数场合都用‘我们’来代替‘他们’(徒十六12~13,15~16;廿5,13~14;廿一1,7等)。
(三)在本书和《路加福音》中,常可发现一些医学式的表达法,例如:“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徒三7);“耶稣基督“医好”你了”(徒九33);“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徒九18);“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徒十三11);“坐着一个两脚无力的人,生来是“瘸腿”的”(徒十四8);“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徒廿八8);‘西门的岳母害热病“甚重”’(路四38;对照太八14;可一30);‘有人“满身长了”大麻疯’(路五12;对照太八1;可一40);‘有一个“患水臌”的人’(路十四2) ;‘汗珠如“大血点”’(路廿二44)等等。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相当有医学常识的人。
(四)又从本书最后一章可知,作者本人曾陪同使徒保罗一路到达罗马(徒廿八14);当保罗坐监的时候,他甚至可能一直陪伴着保罗。在使徒保罗的同工助手当中,这样一位又具医学知识,又在保罗坐监时还陪伴在他左右的人,当然非‘医生路加’莫属了(西四10,14;门23~24)。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写作时间地点

根据路加所写两本书的序言来看,我们可以确定,《路加福音》是在写《使徒行传》之前完成(路一1~4;徒一1)。又因为《使徒行传》只写到保罗到罗马上诉为止,本书并没有提到保罗如何殉道(约在主后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也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如何被罗马太子提多攻陷,所以写本书的时间显然在这两件重要事件发生之前。
据此理由,解经家作了两种较可靠的推断:
(一)本书所记的史实,既然结束于保罗初次在罗马被囚为止,而从被囚禁的日期可以推断成书日期,即大约在主后六十二至六十三年。
(二)有谓根据本书的‘结束法’推断,路加可能有意另写续书,叙述保罗初次被囚获释后,直至他为主殉道的事迹,因此本书的成书日期,并不一定就是保罗初次被囚的日期,而是稍后的几年期间,大约是在主后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
至于路加写本书的地点,有许多解经家推测是在罗马,理由如下:
(一)本书结束于保罗在罗马的监房传道(徒廿八30~31)。
(二)路加与保罗同去罗马(徒廿七1;廿八15)。
(三)保罗曾在所谓‘监狱书信’中曾代路加问安(西四14)。
也有谓是在以弗所写的,但可信度阙如。惟一为众解经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书应当不是在犹太地,而是在外邦地写的。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写作情况

使徒行传的作者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作者,使徒行传-写作时间地点
根据路加所写两本书的序言来看,我们可以确定,《路加福音》是在写《使徒行传》之前完成(路一1~4;徒一1)。又因为《使徒行传》只写到保罗到罗马上诉为止,本书并没有提到保罗如何殉道(约在主后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也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如何被罗马太子提多攻陷,所以写本书的时间显然在这两件重要事件发生之前。
据此理由,解经家作了两种较可靠的推断:
(一)本书所记的史实,既然结束于保罗初次在罗马被囚为止,而从被囚禁的日期可以推断成书日期,即大约在主后六十二至六十三年。
(二)有谓根据本书的‘结束法’推断,路加可能有意另写续书,叙述保罗初次被囚获释后,直至他为主殉道的事迹,因此本书的成书日期,并不一定就是保罗初次被囚的日期,而是稍后的几年期间,大约是在主后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
至于路加写本书的地点,有许多解经家推测是在罗马,理由如下:
(一)本书结束于保罗在罗马的监房传道(徒廿八30~31)。
(二)路加与保罗同去罗马(徒廿七1;廿八15)。
(三)保罗曾在所谓‘监狱书信’中曾代路加问安(西四14)。
也有谓是在以弗所写的,但可信度阙如。惟一为众解经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书应当不是在犹太地,而是在外邦地写的。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本书书名


使徒行传(一)《使徒行传》:一般均用此名称呼本书,但此名并不是作者路加起的。许多人认为《使徒行传》这名字并不十分切题,因为它并没有记载全部使徒的事迹,除了彼得和保罗外,雅各和约翰还提起一点,其余的使徒如马太、安得烈、马提亚等人的事迹都没有提到。
然而从广义的‘使徒’这一角度来看,称本书为《使徒行传》乃是适切的。因为圣经中‘使徒’并不限于那十二个使徒,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保罗、巴拿巴(徒十四14)、提摩太、西拉(帖前一1;二6)、安多尼古、犹尼亚(罗十六7)、主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亚波罗(林前四6,9),两位不记名的使徒(林后八23,‘使者’原文即‘使徒’),以及‘众使徒’(林前十五7)。‘使徒’原文的意义就是“奉差遣者”,凡是奉主差遣、为主传道的人,都可以称作使徒。连主耶稣也是使徒(来三1,‘使者’原文即‘使徒’),因为他是奉神差遣的。因此本书中所提的,的确是使徒的行传,也就是复活升天的主借着圣灵通过众使徒在地上的行传。并且,本书是一卷没有终结的书,意思说还有千万个使徒的行传要添加上去。全部的《使徒行传》犹待在国度期间方始能够编写完全。
(二)《路加后书》:由于作者路加声称他“已经作了前书”(徒一1),显然他看本书是《路加福音》的‘后书’或是‘续书’。《路加福音》是写主从起头到升天为止,“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徒一1~2);《使徒行传》是写复活的主在升天以后‘所行所教训的’。
(三)《第五卷福音书》:有不少的信徒看本书是第五卷福音,因为:
(1)本书不只是《路加福音》的继续,也是四福音的继续。《马太福音》的末了提到复活(太廿八6~7),《马可福音》的末了提到升天(可十六19),《路加福音》的末了提到等候圣灵(路廿四49),《约翰福音》的末了提到主的再来(约廿一22);本书开始就接上这四条线(徒一3,5,9,11),所以本书是每一卷福音的继续,它和每一卷福音都接得上。
(2)本书和其它四卷福音书相同,专记基督耶稣留在地上的事迹。前四卷福音书是记道成肉身的基督,本书是记复活升天的基督。前者是记他在地上的‘行’,后者是记他藉圣灵通过使徒们在地上的‘行’。
(3)前四卷福音书是讲“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本书是讲“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所以本书乃是前四卷福音的继续。
(四)《圣灵行传》:有人称本书为《圣灵行传》,也有人称之为《圣灵福音》,因为本书一开始便提到降下圣灵的应许,跟着叙述圣灵如何降临在信主的人身上,并带领他们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各地去。全书从头到末了,都是强调圣灵的工作――圣灵如何掌权作工,有如圣灵的水流,从主自己先流到十二使徒,再流到司提反等七个执事,然后流到巴拿巴、保罗、西拉、提摩太等人,一直流到如今,因此也可称为圣灵行传。
(五)《复活之主的行传》:也有人称之为《复活之主的行传》,因为本书所记的就是复活的主在荣耀里借着圣灵在地上工作。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本书的重要性

(一)本书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书信中间的桥梁,它是福音书的后续,也是书信的前序;如果没有本书,全部新约圣经将裂成两段――福音和书信。所以本书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的性质与功用,对于显明新约圣经的一贯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本书显明复活、升天的主,在圣灵里仍然与他的信徒同在和同工;世人如何对待他的信徒,也就等于对待他自己(徒九5)。我们若要明白主和教会的关系,详阅本书就可查出其中端倪。
(三)本书载明教会如何建立,福音如何广传,真理如何越过越阐明;若无本书,历年来的信徒就无从知道了。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写作背景

本书所记载的事情,如犹太人对教会的迫害,耶路撒冷的饥荒,罗马政府对教会的宽容等,主要在主后60年代之前发生,于本书结尾时保罗仍能自由地传扬福音(见28章:31节);此外,全书绝口不提主后60年代中叶尼罗皇帝逼迫基督徒与保罗殉道的事,也没有提及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一事。根据以上迹象,有些学者认为本书写于主后60至64年之间。另一方面,本书之有上述现象,也可能是因为作者原本打算写续集,或别有原因,所以本书的写作日期不能绝对确定。
本书接续路加福音的记载,叙述耶稣复活升天后福音工作的进展。此外,本书可能起的扰乱和是非,绝不是因为信徒行为不检,而是因犹太人和外邦人反对基督教所致(参16:19起;17:5-9;19:23-41等);而且在有关骚扰中,于罗马官员的公正处理下,使徒获得保护,冤情得雪 (参18:12-17等)。另一方面 ,路加指出拜偶像的“愚昧”,表明“唯有福音能使人认识真神”(参14:15-18,17:22-31)。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主题特色

本书一开始便提到耶稣应许圣灵的降临,跟着叙述圣灵如何降临在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身上,并带领使徒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各地去。全书强调圣灵的工作,因此有人称之为“圣灵行传”。本书的特色如下:
1. 记载各地教会早期成立的经过,提供有关新约书信写作背景的参考资料。
2. 指出在圣灵的带领下,基督教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仍得以传扬开去。
3. 记载初期教会灵性,道德,生活的情况,以及使徒宣教的内容和基本教义。
4. 详细叙述彼得和保罗的布道工作。

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一本讲‘教会’的书:本书提供我们第一手的数据,叫我们看见教会初期的事迹和榜样:
1.教会在地上形成的要素:(1)教会是由一批看见复活基督的显现,听见他的教训的人所组成(徒一1~5)。今天的教会也只能由一批心眼被开启,看见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欢喜领受他的话的人所组成。(2)教会也是由一批有异象、有使命、有盼望的人所组成(徒一6~11)。今天教会的组成份子,也应当满有属天的异象,虽然活在地上,却是一心向往着属天的国度,身负到处传福音、作见证的使命,等候主的再来。(3)教会又是由一批同心合意聚集在一起,恒切祷告仰望主的人所组成(徒一12~14)。
2.教会在地上扩展的要素:在组成教会的信徒中间,有一班人是蒙主特别的拣选和恩赐,得列在使徒职任的位分之中,目的是为着成全圣徒,各尽其职,以建造教会(徒一15~26; 参弗四11~12)。为着开展传福音工作的需要,教会的成员,不只他们的里面有圣灵的内住,并且他们的外面有圣灵的浇灌,赐给他们口才讲明福音的奥秘(徒二1~13;参弗六19)。教会在世人面前的见证,是众人如同一人,高举耶稣基督,因此满有圣灵的能力,使听见的人觉得扎心,悔改、受浸,归入主的名下(徒二14~41)。
3.以聚会为教会生活的重点:(1)聚会的内容:领受众使徒的教训(听道)、彼此交接(交通)、擘饼(记念主)、祈祷(祷告);(2)聚会的时间:天天;(3)聚会的地点:在殿里、在家中;(4)聚会的态度:同心合意、恒切、存着欢喜诚实的心;(5)聚会的果效:恒心遵守众使徒的教训、彼此相爱相顾、得救的人天天增加(徒二42~47)。
4.教会从一地扩展到各地:最初出现在地上的教会,似乎一心一意只在耶路撒冷经营,而未立即遵从主所托付的使命:“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因此,在神主权所安排的环境之下,容许在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受逼迫,使得信徒们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徒八1)。这是教会扩展到各地的契机,因乃有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地的教会被建立(徒九31)。神在地上的教会,终于由‘一地教会’发展成‘各地众教会’。然而,当时在各地的教会,只以“犹太人”为传讲的对象(徒十一19),所以神更进一步作了如下的安排:(1)带领腓利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道、施浸(徒八26~39);(2)拣选并得着保罗,使成为向外邦人传讲的器皿(徒九1~22);(3)藉彼得向哥尼流和他的亲属密友传道、施浸(徒十章);(4)使信徒中的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徒十一20)。以上这些安排,终于使在各地的教会也开始包含了“外邦人”。
5.建立各地众教会的原则:《使徒行传》第八章至第十五章,提供了一面橱窗,使我们得知建立各地众教会的原则,以及她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1)各地教会的形成,并不是由甚么人去设立的。无论是使徒(如彼得、约翰、保罗等人),或是传福音的(如腓利),或是一般信徒(如分散的门徒),都可以到各地去传扬福音。而传福音的结果,在各地就有了得救的人。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各地的教会是怎样成立的,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那些在各地得救的人就是各地的教会。
(2)圣灵是一切工作的推动者,他或者直接打发工人,如:打发腓利去旷野下迦萨的路上(徒八26~35),打发彼得去哥尼流家(徒十章);或者间接透过工作团体打发工人,如:使徒们打发彼得、约翰去撒玛利亚(徒八14~17);或者透过一地教会打发工人,如:耶路撒冷教会打发巴拿巴去安提阿(徒十一22~24),安提阿教会打发巴拿巴和扫罗去周游各地(徒十三1~3)。他们作工结果所形成的各地教会,从未与工作团体或源头教会发生从属的关系。各地教会都各自独立,直接向主负责。各地教会之间,也没有任何联合的组织存在。
(3)各个工人,或不同的工人团体,或源头教会,从未把作工结果所形成的各地教会,划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反而是彼此相辅相助,如:彼得、约翰去撒玛利亚帮助腓利(徒八5,14),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差遣犹大和西拉去安提阿、叙利亚和基利家帮助保罗坚固外邦众教会(徒十五22~23)。
(4)一个地方一个教会;圣经从未以地方以外的人、事、物作为建立不同教会的根据。因此,在《使徒行传》里,称呼一个教会,总是冠以那个地方的名称;若是一个广大的地区时,就用复数的称呼法来取代单数,如:“耶路撒冷的教会”(徒八1单数),“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徒九31复数),“在安提阿的教会”(徒十三1单数),“叙利亚、基利家...众教会”(徒十五41复数)。
6.教会治理体系的形成:教会出现在地上的初期,无所谓行政管理的制度,当时在耶路撒冷教会里面,除了使徒和先知之外,并没有其它专职服事的人。使徒和先知的职责是祈祷亲近神,从神领受话语,然后向人传道(参徒六4)。换句话说,最初的教会所注重的,乃是属灵方面的供应。但随着教会实施“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徒二44)的共同生活方式,就产生了“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徒二45)的职务。开始时是谁在那里执行分配呢?圣经没有明白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大家是把卖各人田产所得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的脚前(徒四34,37),所以很可能是使徒们自己(参徒六2),或是他们所指定的人,从事管理饭食的工作。也许是由于人多事繁,也许是因为非其恩赐所长,终导致在天天的供给上有所疏忽,因而有不满与怨言(徒六1)。这是教会中执事产生的由来。
我们从选出的七个执事的名字推知,他们都是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是针对当时的需要而产生的(徒六1~5)。由此可知,初期教会中的执事职分,是基于下列的原则:(1)执事产生的原由是:为应付当时教会中特定的需要,因此很可能执事并非终身永久性职份,只要需要存在一天,那么执事也就继续存在一天;(2)执事的资格是: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徒六3);(3)执事产生的方式是:从有需要的信徒们中间选出,并由使徒按手联合、祷告交托(徒六3,6);(4)执事的产生大大有助于神的道的兴旺(徒六7)。
至于教会中产生长老的原由和背景,《使徒行传》并没有给我们明白的交代,例如在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究竟是怎样设立的,并没有明文记载,只是突然提起“众长老”(徒十一30),使我们知道有所谓“长老”职份的存在。他们是谁?是由使徒们兼任吗?但稍后另一节说“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徒十五2),由此可见使徒是使徒,长老是长老,使徒和长老有别。我们只知道巴拿巴和保罗出去传道,在路司得、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得了一些人,不久在回程中,路过那三个地方,行传记载说:“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徒十四23)。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推知:(1)长老是由使徒选立的;(2)长老是在各教会(不是众教会)中选立的,因此长老并不是超教会的,一地教会的长老不能管别的教会的事务;(3)这些长老可能得救之后并未超过二年,只不过在众信徒当中,显得比别人较为“长进”又“老练”而已。
至于设立长老的根据和目的何在?这在使徒行传第二十章中,就给了我们一线的亮光:(1)长老是由“圣灵”设立的(徒廿28),是圣灵作工在一些人身上,使他们的灵性显得比众人更长进,恩赐更多,因此就在众信徒中间,显明了作长老的功用。行传十四章的使徒选立长老,应该是使徒领会圣灵的意思,藉此以阿们、印证圣灵的设立;(2)设立长老的用意是为“作全群的监督...牧养神的教会”(徒廿28),长老在地方教会中负监督管理和牧养的责任。在此要附带一提的,就是长老和监督乃是同一班人,并非两种不同的人,长老是指他们的位份,监督是指他们的职责。
(二)是一本讲‘圣灵’的书:本书用各种不同的说法,详述圣灵在人身上不同的作为,例如:圣灵的吩咐和说话(徒一2;四25;六10;八29;十19;十一12;十三2;廿一11;廿八25)、圣灵的洗(徒一5;十一16)、圣灵的降临(徒一8;八16;十44;十一15;十九6)、圣灵的预言(徒一16;十一28)、圣灵的充满(徒二4;四8,31;六3,5;七55;九17;十一24;十三9,52)、圣灵的恩赐(徒二4;十45)、圣灵的浇灌(徒二17~18,23;十45)、圣灵的喜乐(徒二26)、圣灵的赐与(徒二38;八15,17;十47;十五8;十九2)、圣灵的见证(徒五32;廿23)、圣灵的提去(徒八39)、圣灵的安慰(徒九31)、圣灵的膏抹(徒十38)、圣灵的差遣(徒十三2)、圣灵的定意(徒十五28)、圣灵的禁止和不许(徒十六6~7)、圣灵的设立(徒廿28)和圣灵的感动(徒廿一4)等。
本书也描述人们对圣灵的几种不同的态度,如:顺从圣灵(徒五32)、欺哄圣灵(徒五9)、试探圣灵(徒五9)、抗拒圣灵(徒七51)等。
(三)是一本讲‘传道’的书:传扬福音、为主作见证乃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职,本书提供了完善的记录,可作为我们的借镜:
(1)得着见证能力的方法――等候与祷告(徒一4,14)。
(2)为主作见证的能力来源――圣灵(徒一8)。
(3)为主作见证的步骤――由近而远、由所住的地方直到地极(徒一8)。
(4)为主作见证的方式――言语教训(徒二11,40;五42等)、美好的教会生活(徒二44~47等)、神迹(徒三15~16等)、个人生活(徒四13;十一24等)、帮助别人(徒九36)、苦难中的喜乐(徒十六24~34)、殷勤作养生所需的工作(徒十八3)。
(5)为主作见证的地点――或在圣殿(徒三11;五12),或在会堂(徒六8~9;九20),或在河边(徒十六13),或在监狱(徒十六31~32),或在街市上(徒十七17~18),或在家庭中(徒十八7,26),或在法庭公堂(徒廿四10~25),或在将沉的船上(徒廿七23~25),或在所租的房子里(徒廿八30~31);随时随地,都是作见证的机会和场所。
(6)作见证的功效:这福音无论传到那里,那里都受欢迎、被接受。在耶路撒冷,天天有人相信(徒二47),曾经一天有三千人相信(徒二41),又一天有五千人相信(徒四4)。在撒玛利亚是几乎全城都相信了(徒八8~12),“各处的教会…人数就增多了”(徒九31);“神的道日渐兴旺,越发广传”(徒十二24)。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几乎全城都来听道(徒十三44);“众教会…人数天天增加”(徒十六5);“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了胜”(徒十九20);最后在罗马也是“没有人禁止”(徒廿八31)。福音是到处都得胜利的。
(四)是一本讲‘祷告’的书:祷告是信徒生活中得力的泉源,是事工有成效的原因,是生命联于主的管道。本书真是信徒随时、随地、多方祷告的好榜样:“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徒一14);“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2);“申初祷告的时候…上圣殿去”(徒三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徒四31);“使徒祷告了”(徒六6);“司提反跪下呼吁主”(徒七59);“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徒八15);“他正祷告”(徒九11);“就跪下祷告”(徒九40);“常常祷告神”(徒十2);“你的祷告…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徒十4);“上房顶去祷告”(徒十9);“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徒十30);“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徒十一5);“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的祷告神”(徒十二5);“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徒十二12);“禁食祷告”(徒十三3;十四23);“河边…有一个祷告的地方”(徒十六13);“祷告、唱诗、赞美神”(徒十六25);“跪下同众人祷告”(徒廿36);“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徒廿一5);“在殿里祷告”(徒廿二17);“保罗进去,为他祷告”(徒廿八8)。
(五)是一本讲彼得和保罗‘事工’的书:本书用绝大部分篇幅记载主所特别大用的两位使徒,就是彼得和保罗。如果我们把他们两人的事工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主用他们很有相同之处。兹举数例如下:
(1)两个人的第一篇信息都是见证‘耶稣是基督,从死里复活’(徒二14~36;十三16~41)。
(2)彼得斥责行邪术的西门(徒八9~24);保罗则惩戒行法术的以吕马(徒十三6~11)。
(3)彼得的影儿医治了疾病(徒五15);保罗的手巾或围裙也医治了疾病(徒十九12)。
(4)两个人都使一个生来瘸腿的跳起来行走(徒三8;十四10)。
(5)彼得使大比大复活(徒九40);保罗使犹推古复活(徒廿7~12)。
(6)彼得和保罗都拒绝接受别人的敬拜(徒十25~26;十四14)。
(7)两个人在给人按手时,有圣灵降下(徒八17;十九6)。
(六)是一本讲‘喜乐’的书:本书特别显明福音乃是令人喜乐的福音,谁听到它谁就得着喜乐。因福音在使徒的心中,使徒就是挨了打,也是心中欢喜(徒五41)。福音传到撒玛利亚城,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徒八8)。太监接受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把福音带回非洲(徒八39)。哥尼流家听到了,就被圣灵充满“称赞神为大”(徒十46)。保罗“报好消息”,给彼西底的安提阿,“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并且“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徒十三32,48,52)。福音到了欧洲,“禁卒…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徒十六34)。传福音的保罗、西拉,就是挨了打、下了监,他们还是祷告、唱诗、赞美神(徒十六25)。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本书大纲


使徒行传一: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
1. 耶稣复活及升天 (一章:1-11节)
2. 门徒聚会选出接替犹大的人 (一章:12-26节)
3. 五旬节圣灵的降临及教会的建立 (二章:1-47节)
4. 彼得和约翰行神迹,受逼迫及教会的生活 (三章:1节-五章:11节)
二: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福音传至撒马利亚等地
1. 犹太公会 (Sanhedrin)逼迫使徒 (五章:12-42节)
2. 教会生活的问题,司提反殉道 (六章:1节-七章:60节)
3. 信徒遭遇逼迫,四散传扬福音 (八章:1-40节)
4. 扫罗归主与蒙召 (九章:1-31节)
5. 彼得周游传道,教导信徒 (9章:32节-11章:18节)
6. 建立第一间外邦人教会 (11章:19节-12章:25节)
三:福音从安提阿起继续传播至远方
1.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程 (13章:1节-15章:35节)
2.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程 (15章:36节-18章:22节)
3.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程 (18章:23节-21章:16节)
4. 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 (21章:17节-23章:35节)
5. 保罗在西泽利亚受审 (24章:1节-26章:32节)
6. 保罗从西泽利亚被押往罗马 (27章:1节-28章:31节)

使徒行传_使徒行传 -创作背景与使命

使徒行传是路加福音的续篇,主要目的在记述耶稣早期的门徒怎样在圣灵引导下“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马利亚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传福音(1:8)。基督教发源于犹太人中,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信仰,这是本书的主题。作者郑重地说明基督教并不是颠覆罗马帝国的一种政治运动,也强调基督教的信仰成全了犹太教。
使徒行传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叙述在日益扩大的地区中耶稣福音的传开和教会的建立∶
一.耶稣升天后信徒在耶路撒冷推动福音的工作;
二.向犹太及撒马利亚全境发展;
三.进一步向地中海周围发展,直到罗马。
使徒行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圣灵的工作。圣灵的大能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在耶路撒冷信徒身上,并且在本书所叙述的各件事迹上继续带领及加添力量给教会和教会的领袖们。初代教会的信息可以从本书中几篇重要的讲章看出。书中所记述的许多重大事件显示这信息的力量怎样影响了初期的信徒和教会的团契生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10103/53399.html

更多阅读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源氏物语的作者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整理/梅子君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名著,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有日本《红缕梦》之称,它比《红缕梦》问世早七百余年,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

转载 著名散文《一面》的作者阿累 冰心著名散文

原文地址:著名散文《一面》的作者阿累作者:钦鸿最近江苏涟水有一位新朋友与我联系,说他们正在筹建一个“朱凡纪念室”,知道我曾与朱凡通过信,想在该纪念室里陈列他的信函手迹。我自然非常赞成,今天已将信函扫描后传给了他。朱凡即是鲁迅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作者不是罗贯中 罗贯中原版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之开篇词《临江仙》,许多书法作品都将其作者误为罗贯中,堂

谈谈四面楚歌的作者、歌词及震慑力 四面楚歌的重要人物

四面楚歌这一成语典故世人都非常熟悉,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被刘帮军队包围垓下,夜闻四面都是楚歌,闻歌丧胆、大惊失色而自刎的战例。但对楚歌的作者、内容及其对“刘胜项败”的作用等问题,可能不尽详解,在此不妨向大家作一试说。汉军在楚营

声明:《使徒行传的作者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作者,使徒行传-写作时间地点》为网友我还能坚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