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陵渡经济开发区1992年1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规划范围为风陵渡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88.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17.2平方公里。国土资源部公告规划面积13.34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
风陵渡_风陵渡 -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
风陵渡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馀,周围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年)在此置关,故称风陵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
芮城县风陵渡大桥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30米。据《蒲州府志》记载,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天雨冥晦,失陵所在“。干元二年(759年)某夕风雷大作,”明旦视之,坟复涌出,夹以两柳“,陕州此时将此事奏明唐肃宗,肃宗下令祭祀。宋干德四年(966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置守陵户,到熙宁年间陵墓再次消失,可能是被黄河冲毁了。
风陵渡_风陵渡 -成因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_风陵渡 -历史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郎”。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1953年为中瑶等乡,1958年为东风、汉渡等公社,1960年改风陵渡、中瑶、汉渡公社,1984年改风陵渡镇、中瑶乡、汉渡乡。1997年,风陵渡镇面积77.8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田村、赵村、西王、堡子、西柏台、东柏台、西章、西太阳、芦王、华望、谢家、东太阳、三里、东章、田上、坳里、西小侯、东小侯、姚源、谭郭、阳贤、西阳、焦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