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十七部剧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英国乡村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形象。她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102个国家出售。据有人在1976年她去世后不久统计,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售达四亿册。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局限于侦探小说,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包括记录异域生活的回忆录1部,宗教题材的儿童读物1部),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2本共3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有过2次婚姻,第1任丈夫是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离异);第2任丈夫是马克斯・马洛温。她同第一任丈夫有过1个女儿罗莎琳德・克里斯蒂。
她在晚年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动笔写了一部自传。《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是一本文笔相当优美的传记文学。自传为读者了解这位“侦探女王”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成为侦探小说史上的重要文献。
她的生平事迹,已拍成传记片《阿加莎》。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家生平
童年启蒙
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的文化素养完全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她的母亲是一位个性独特、思维活跃的女性。她把长女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昵称麦琪)和儿子路易斯・蒙坦
童年时期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特・米勒(昵称蒙蒂)都送到了英国顶级的寄宿学校――劳伦斯女子学校(现为Roedean School)和哈罗公学,然后又灵感突发地认为应该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大脑,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留在了身边,不让她在8岁前接受教育。可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是凭着自己的聪颖,以及文化不高的姆妈有限的帮助,在5岁学会了阅读。从此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始翻阅各种儿童读物,接受她的文学启蒙。
由于父亲不善理财,家庭条件开始每况愈下。为了暂避英国的高额消费,父母决定租出宅院,举家到消费较低的国外度假。1896年,6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随家人在法国西部居住了半年。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学习法语和了解社交活动的开端。
回到英国后,父亲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1901年,父亲因急性肺炎于伦敦伊灵离开人世。7个月后,姐姐麦琪出嫁。而哥哥蒙蒂被哈罗公学退学后则一直在外闯荡,继而从军。因此家中只剩下阿加莎・克里斯蒂与母亲相依为命。
此时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始阅读一些英法名著,如狄更斯、萨克雷和大仲马的作品。每次去伦敦伊灵区探望姨婆,她都有机会到剧院观看舞台剧和音乐剧,这成为了她的一大爱好。受到如此的熏陶,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响,阿加莎的创作欲萌发了。她开始尝试写作一些诗歌、小说甚至剧本。此时,母亲终于认识到应该让女儿接受更多的教育。
青年时期
190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随母亲前往巴黎的寄宿学校求学。母亲的心血来潮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喜欢新鲜感的个性使她在巴黎又两次转学,最终主修钢琴演奏和声乐。虽然嗓音一度被认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惧症还是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弃了音乐家之路。
1909年,伴随患病的母亲到埃及疗养,未满20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开罗开始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参加了不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与此同时,在母亲的鼓励下,阿加莎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习作《白雪覆盖的荒漠》,并得到了邻居――小说家伊登・菲尔波茨的热心指点。作家梅・辛克莱、加斯顿・勒鲁的作品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后者的《黄屋之谜》激发了她创作侦探小说的热情。可姐姐麦琪却认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不了侦探小说,这反而更坚定了她创作的决心。
第一次婚姻
阿加莎・克里斯蒂
1912年,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年轻的少尉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在一次舞会上相识。两人彼此间“陌生的新奇感”强烈地吸引住对方。阿奇博尔德用他的炽热激情感化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满怀歉疚地取消了与炮兵少校瑞吉・露西的婚约。可当时的阿尔奇正希望从陆军转入组建中的英国陆军航空队。他们只能等待结婚的时机。突然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竟促成了他们于1914年圣诞节前一天完婚。阿尔奇随即奔赴法国战场,匆忙的新婚之后就是久别。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医院成为志愿工作者,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与磨练,她从一个病房护士变成了一名拥有合法资质的药剂师。药物和毒物知识的突飞猛进使构思一部侦探小说终于成为现实。附近侨居的比利时难民们更是赋予她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可爱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1916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完稿后不久,阿尔奇从法国战场被调回伦敦。《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被退稿几次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心灰意冷地把它投给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随即一心投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阿加莎・克里斯蒂1919年,女儿罗莎琳德降生后,搁置2年的书稿终于得到了修改后出版的机会,多亏小说被《时代周刊》连载才勉强得到25英镑的酬劳。1920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日后享誉全球的名字开始在英国文坛闪亮。由于阿尔奇已退伍从商,事业刚刚起步,家庭负担依然十分沉重。因此,阿加莎接受了阿尔奇的建议,继续进行小说创作。《暗藏杀机》成为伴随阿加莎・克里斯蒂慢慢成长、慢慢老去的汤米和塔蓬丝夫妇的出场之作。《高尔夫球场谋杀案》和一系列短篇小说则延续了波洛和黑斯廷斯的黄金组合。
1922年,拮据中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夫妇面临一次难得的机会――以大英帝国博览会先遣巡视团成员的身份周游世界。和心爱的人相伴同行是阿加莎能够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他们不顾一切地踏上了旅程。在这次旅行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完成了《褐衣男子》的构思,并将带队的贝尔茨先生以及她在南非的一些见闻融入了故事之中。《褐衣男子》被《新闻晚报》连载,阿加莎・克里斯蒂得到了500英镑的稿酬。但是在最初的激情过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夫妇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在《罗杰疑案》一炮打响的时候,厄运纷至沓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母亲突然因病离世,令她伤心欲绝。向来厌恶生老病死的阿尔奇不但没有带给她体贴和安慰,反而更疏远了气氛压抑的小家庭,并为了一个名叫南希・尼尔的女子绝情地离开了阿加莎。1926年12月3日,饱受煎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驾驶着她心爱的莫里斯小汽车离开家,消失在夜色中……这起失踪事件轰动全国。在历时12天的大规模搜寻后,阿加莎被发现以特丽莎・尼尔的化名栖身于约克郡哈罗盖特的老天鹅酒店。
第二次婚姻
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女儿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不得不重新投入写作。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休养期间,她完成了《蓝色特快上的秘密》。热爱生活的她,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回到英国,于1928年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在这段人生中的低潮期,阿加莎・克里斯蒂创造了简・马普尔小姐这个终身未嫁的可爱老太太形象。这位杰出的业余侦探的身上寄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她姨婆的怀念。
1929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朋友的建议下登上东方快车,远赴中东。特异的风土人情翻开了她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她慕名参观了著名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乌尔(现伊拉克境内)的发掘地,并和伍利夫妇成为好友。1930年,当阿加莎・克里斯蒂重访此地时,伍利的助手马克斯・马洛温被委派接待她,并陪她在返回英国的路途中一路游历。然而不期而至的电报传来女儿罗莎琳德患上肺炎的消息,令她惊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马克斯护送阿加莎回到英国。看到女儿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渐康复,她如释重负。生活仿佛又将归于平静。
然而,比她年轻14岁的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静,令她又惊又喜。在反复权衡并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后,她克服了对爱情生活的恐惧,于1930年9月11日与她外甥的大学同学马克斯・马洛温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以后,写作和一年一度的探亲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的主旋律。她怀着对生活的热爱把她细致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都写进了自己的侦探小说。她身边的人物,身处的场景,都会在小说中有所反映。奥利弗夫人是淡出的黑斯廷斯上尉的接替者,她被认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的写照。自己的新居、朋友的宅邸,英国错综复杂的铁路网,遥远的中东各国,游船、东方快车和时髦的客运飞机,最后都演变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凶案现场。而英语世界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谣则是她的小说借以烘托气氛的首选。
二战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马克斯参军,作为中东专家被派往北非。女儿罗莎琳德结婚生子,可丈夫却在1944年阵亡。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忙乱中又参与了当地医院的志愿工作,业余时间仍然奉献给写作。献给罗莎琳德的《帷幕》和献给马克斯的《神秘的别墅》在炮火声中写就,这分别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完稿直到作者去世后才公布于世。她为保险起见,还专门将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险箱里。1945年,马克斯终于回到英国。
垂暮之年
晚年
1947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应BBC之邀为玛丽王太后的80寿辰创作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随后,马克斯在伊拉克尼姆鲁德开始了意义非凡的挖掘工作――这使他在多年后获封爵士。罗莎琳德再婚并找回了幸福的生活。
195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第50部侦探小说《谋杀启事》出版;她结识了著名的戏剧制作人彼得・桑德斯;她还在尼姆鲁德考古现场她的专用书房贝特・阿加莎(古阿拉伯语,意为阿加莎之屋)开始了历时15年的自传写作。1952年11月25日,彼得・桑德斯将根据《三只瞎老鼠》改编的剧本《捕鼠器》搬上舞台。正是从那一天起,这部作品开始创造连续上演五十余年(仅逢周日休息)从不间断、至今不衰的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除了推理小说和戏剧之外,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把她的创作热情投入了其他类型作品的创作,例如真实记录了她中东生活的《情牵叙利亚》,儿童文学《伯利恒之星》,以及诗集等等。她还偷偷地以玛丽・韦斯特马考特的笔名出版了数本情感小说。196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完成。次年,马克斯完成其著作《尼姆鲁德及其遗址》。
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克里斯蒂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在一个传媒还不甚发达的年代,在连续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年都数部作品推出,而且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逐渐成为世界级畅销书,且长销不衰――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梦幻般的惊人成就。
雕像在一片赞誉声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正逐渐步入暮年。对她而言,天伦之乐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奖赏。女儿,女婿,外孙,还有虽然存在隔阂却始终不离不弃的马克斯,以及姐姐全家,组成了她的幸福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她不是女王,只是普通的一员,可其中的意义却比她“侦探小说女王”的头衔重要得多。衰老剥夺了越来越多的生活乐趣,可美好的回忆依然鲜亮,阿加莎・克里斯蒂对生命的感恩还是远远多于对生命的无奈。
1973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写完老年汤米和塔彭丝的故事《命运之门》后便搁笔了。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西方报刊争相刊登了波洛的讣告。1976年《神秘的别墅》出版,这是马普尔小姐的谢幕。两本书分别登上了当年英美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评论
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名字对中国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英国乡村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形象。
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据有人在1976年她去世后不久统计,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售达四亿册。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 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的由小说改编的《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被列为畅销书作者榜首。一九七一年,因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英国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译介到我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
如果说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克里斯蒂则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分析她的侦探小说艺术,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位被誉为“文学魔术师”创作的新风格。
文学魔术师
阿加莎・克里斯蒂首先是文学魔术师。她的作品在布局与情节上很有特点。作品一开卷就疑云密布,奇事选出,让读者产生了迷惑与好奇心。她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年过70的富寡妇埃米莉大大突然爱上了庄园女管家华德的表兄阿弗雷德,并与这位比她小20岁的男人结婚,为此引起埃米莉太太的儿子与亲戚的不满与敌意。随即是埃米莉太太突然猝死,死因是服了毒药,于是一起谋杀案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侦探小说《命案目睹记》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在火车上观光,偶然发现另一列火车上,有一个背对自己的高大男子活活扼杀了一个女人。《银行家的神秘失踪》写著名金融家戴温汉先生在周末午后出外散步,结果神秘地失踪了,有人窃走了他保险箱里的巨额股票。
《神秘的别墅》写年轻美丽的格温达・里德小姐婚后买下了一幢维多利亚小别墅,在装修房子时发现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怪事,别墅内的布置和装饰几乎与她原来设想的一模一样。这些开局的描写,令人感到异峰突起,天外飞来,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让读者陷人克里斯蒂议下的一个又一个陷饼之中。接着,克里斯蒂又使出新的一招,在情节跌宕起伏中,人人是凶手,处处是迷宫,当你刚刚朦胧地意识到某人是凶手时,克里斯蒂笔锋一转,又使你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你的结论一次又一次被否定,而那个站在雾里的凶手始终让你摸不着看不清。
《尼罗河上的惨案》写万贯家财的林内特・里奇韦小姐和她女友杰奎琳的恋人赛蒙・多尔结婚了,当他们乘华丽的旅游船在尼罗河上开始旅行时,林内特突然被害。凶手可以是船上同行的8个旅客,他们都有作案的可能与犯罪的动机。凶杀案一次又一次发生,但一个又一个嫌疑者被否定了。读者初读这部小说时,简直被克里斯蒂神奇的构,牵住了鼻子,结局是大出意外,没有作案时间的赛蒙・多尔与杰奎琳小姐才是真正的凶手。
《畸形屋》写85岁的富商里奥奈兹中毒身亡,这件谋杀案涉及到他的儿子、孙女、第一个妻子的妹妹,还有他的遗孀……总之,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这些扑朔迷离的情节给谋杀案蒙上了神奇的面纱。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写大富翁保罗・雷诺被人谋杀,死者生前与好几个女子有暧昧关系,他的夫人周围则有一个神秘的男人,情节错综复杂。总之,读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读者欲罢不能,紧紧盯着她时,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读者稍一疏忽,她就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个神奇的魔术师,很熟悉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她还在医院中工作过,对药剂(尤其是毒药)很有研究,这也为克里斯蒂设计凶手作案提供了条件。聪明的克里斯蒂把谋杀作为一场智力猜谜游戏.令读者陷入迷宫而不辨东西,在真相大白之后不得不佩服她丝丝入扣的分析,感叹自己思维能力的欠缺。
心理学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心理学家。她的每部侦探小说都是心理学在文学上的巧妙运用。她笔下的波洛的头脑里有无数“灰色细胞”,“灰色细胞”就是这位矮个子侦探对每个人的心理油动作科学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长从对方的服饰、举止、爱好、经历和人生观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波洛几乎没有与任何凶犯搏斗过,他总是慢吞吞很悠闲,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猫观察一群嘻闹的老鼠,从中找到作案是哪一只“老鼠”,把它绳之以法。克里斯蒂笔下另一位女侦探马普尔小姐,表面上是一位爱扯闹的老姑娘,外号叫“老猫”,其实,马普尔小姐利用闲扯来进行推理,她总是把无关紧要的闲话与有意的谋杀联系在一起,透过罪犯的某些细节与不寻常的举止来窥视其内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样,都是心理学家。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对12个旅客的心理活动作了推测,并了解了每个人历史,从中得出了杀死雷切特的正是12个人共同作的案,原来他们是要为无辜的孩子复仇。在《迷雾》一书,雪柏医生表演得极其出色,但波洛并没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精于推理,终于将雪柏医生绳之以法。在《偷宝石的猫》中,波洛对梅多班克学校作详细调查,运用严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凶安・沙普兰的真面目。马普尔小姐则在《牧师住宅凶杀案》和《书房的死尸》两案中,有惊人的表现,以她的智慧与心理学知识,让迷雾中的真凶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充分显示心理推理在侦探小说中的勉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尽管写了凶杀与男女之情,但她创作的态度是严肃的,没有渲染暴行,更没有色情描写,文笔相当洁净。
文学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尽管她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但她的文字精巧优美,语言流畅自然,明显地受到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她的小说在结构上超过了柯南道尔。柯南道尔擅长写短篇,而克里斯蒂则驾驭众多人物与复杂情节,致力构思长篇侦探小说。她小说中的伏笔与线索也比柯南道尔的多。克里斯蒂擅长用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并在每一桩凶杀案的背后插人时代背景与风俗人情的描写。如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用优美的文笔描绘水上风情和名胜古迹;而在《偷宝石的猫》一书中,则对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当地风俗描写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在描写凶杀案发生后,每个与案件有牵连的人的心理活动,可谓惟妙惟肖。这些描写和叙述,都加强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如果不涉及人命案与犯罪现象,她的小说语言,完全可以和纯文学媲美。此外,克里斯蒂还是写对话的高手,她笔下人物的对话,都是巧妙的暗示,给读者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一种巧妙的伏笔。阿加莎・克里斯蒂尤其难得的是,不单单是为了写谋杀而炮制侦探小说,而是借侦探小说这种题材来展示她的文学才华,并把侦探小说的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和现实意义。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品全集
推理小说(共80部)
1、以赫尔克里・波洛为主角共38部
长篇33部
1920《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TheMysteriousAffairatStyles(阿瑟・黑斯廷斯上尉、詹姆斯・杰普探长)
1923《高尔夫球场命案》/《高尔夫球场的疑云》/《高尔夫球场上的谋杀案》MurderontheLinks(黑斯廷斯上尉)
1926《罗杰疑案》/《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罗杰・亚克洛伊命案》/《迷雾》/《谜情记》TheMurderofRogerAckroyd
1927《四魔头》/《四巨头》/《四大魔头》TheBigFour(黑斯廷斯上尉)
1928《蓝色列车之谜》/《蓝色特快上的秘密》TheMysteryoftheBlueTrain
1932《悬崖山庄奇案》/《海滨古宅险情》/《古屋疑云》/《悬崖山庄的奇案》PerilatEndHouse(黑斯廷斯上尉、杰普探长)
1933《人性记录》/《埃奇威尔爵士之死》/《不祥的宴会》LordEdgwareDies/ThirteenatDinner(黑斯廷斯上尉、杰普探长)
1934《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ontheOrientExpress/MurderintheCalaisCoach
1935《三幕悲剧》Three-ActTragedy/MurderinThreeActs
1935《云中命案》/《云中奇案》DeathintheClouds/DeathintheAir(杰普探长)
1936《ABC谋杀案》TheABCMurders(黑斯廷斯上尉、杰普探长)
1936《古墓之谜》MurderinMesopotamia
1936《底牌》/《牌中牌》CardsontheTable(亚瑞妮・奥利弗太太、强尼・雷斯上校、巴特尔警监)
1937《沉默的证人》/《哑证人》/《无言的证人》DumbWitness/PoirotLosesaClient(黑斯廷斯上尉)
1937《尼罗河上的惨案》/《尼罗河谋杀案》DeathontheNile(雷斯上校)
1938《死亡约会》AppointmentwithDeath
1938《波洛圣诞探案记》/《圣诞奇案》HerculePoirot'sChristmas/MurderforChristmas-AHollidayforMurder
1940《柏棺》/《H庄园的一次午餐》SadCypress
1940《牙医谋杀案》One,Two,BuckleMyShoe/ThePatrioticMurders-AnOverdoseofdeath(杰普探长)
1941《阳光下的罪恶》EvilUndertheSun
1943《啤酒谋杀案》FiveLittlePigs/MurderinRetrospect
1946《空谷幽魂》/《空幻之屋》TheHollow/MurderAfterHours
1948《遗产风波》/《涨潮时节》/《致命遗产》TakenattheFlood/ThereisaTide(斯彭斯警官)
1952《清洁女工之死》Mrs.McGinty'sDead(斯彭斯警官、奥利弗太太)
1953《葬礼之后》AftertheFuneral/FuneralsAreFatal
1955《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国际学舍谋杀案》/《山核桃大街谋杀案》HickoryDickoryDock/HickoryDickoryDeath(李蒙小姐)
1956《死人的殿堂》/《古宅迷踪》DeadMan'sFolly(奥利弗太太、李蒙小姐)
1959《鸽群中的猫》/《校园疑云》CatAmongthePigeons
1963《怪钟疑案》TheClocks(巴特尔警监的儿子柯林・蓝姆,又作柯林・兰穆ColinLamb)
1966《公寓女郎》/《第三个女郎》ThirdGirl(奥利弗太太、李蒙小姐)
1969《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Hallowe'enParty(斯彭斯警官、奥利弗太太)
1972《旧罪的阴影》/《大象的证词》ElephantsCanRemember(奥利弗太太、李蒙小姐)
1975《帷幕》/《幕后凶手》Curtain-Poirot'sLastCase(黑斯廷斯上尉)
小说集5部
1924《首相绑架案》/《波罗探案集》PoirotInvestigates收录了波洛和黑斯廷斯为主角的11个短篇探案小说。
1937《幽巷谋杀案》MurderintheMews/DeadMan'sMirro收录了波洛的4个中篇探案小说。
1947《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大侦探十二奇案》TheLaboursofHercules收录了波洛的12大奇案。
1960《雪地上的女尸》TheAdventureoftheChristmasPudding收录了6个探案故事,5篇波洛的和1篇马普尔的。
1974《蒙面女人》/《艺术舞会奇案――波洛探案精萃》Poirot'sEarlyStories收录了波洛的18个短篇探案小说
2011《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AgathaChristie'sSecretNotebooks由约翰・克伦整理出版的阿加莎的笔记,书里收录了两篇阿加莎身前未发表过的波洛的短篇小说:《制服恶犬克尔柏洛斯》(与《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里的那篇同名小说内容完全不同)和《狗球事件》。
2.以简・马普尔小姐为主角14部
长篇12部
1930《寓所谜案》TheMurderattheVicarage
1942《藏书室女尸之谜》TheBodyintheLibrary
1943《魔手》/《平静小镇里的罪恶》TheMovingFinger
1950《谋杀启事》AMurderIsAnnounced(马普尔侄子米德尔郡警督德莫特・克拉多克)
1952《借镜杀人》/《庄园谜案》TheyDoItwithMirrors/MurderwithMirrors
1953《黑麦奇案》APocketFullofRye
1957《命案目睹记》4.50fromPaddington/WhatMrs.McGillicuddySaw(德莫特・克拉多克)
1962《破镜谋杀案》/《迟来的报复》TheMirrorCrack'dfromSidetoside/TheMirrorCrack'd(德莫特・克拉多克)
1964《加勒比海之谜》ACaribbeanMystery
1965《伯特伦旅馆之谜》AtBertram'sHotel
1971《复仇女神》Nemesis
1976《沉睡的谋杀案》/《神秘的别墅》SleepingMurder
小说集2部
1932《死亡草》TheThirteenProblems/TheTuesdayClubMurders收录了马普尔小姐的13个探案故事集。
1979《马普尔小姐探案》MissMarple'sFinalCases收录了马普尔小姐的6个故事和2个灵异故事。
注:另外1960年的《雪地上的女尸》收录了6个探案故事,其中有1篇是马普尔的,另外5篇是波洛的。
3.以汤米和塔彭丝夫妇为主角5部
主角简介:
全名:托马斯・贝雷斯福德、普鲁登丝・考利
人称:汤米、塔彭丝(原称杜本丝)
国籍:英国
职业:夫妻同是英国间谍
成就:破获多起间谍案件,多次挽救英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确保了英国政府的统治地位,从而保证了英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初次登场:1922《暗藏杀机》/《年轻冒险家》/《秘密对手》TheSecretAdversary(杰普探长)
再次联手:1929《犯罪团伙》/《同谋者》PartnersinCrime
已有儿女:1941《密码》/《桑苏西来客》NorM?
儿孙满堂:1968《煦阳岭的疑云》BythePrickingofMyThumbs(从此书正文开始第46页可以看到塔彭丝对《犯罪团伙》和《桑苏西来客》时的回忆)
收山之作:1973《命运之门》PosternofFate
4.以巴陀督探长/巴特尔警监(SuperintendantBattle)为主角3部
1925《名苑猎凶》/《烟囱大厦的秘密》TheSecretofChimneys
1929《七面钟之谜》/《七钟面之谜》TheSevenDialsMystery
1944《零时》/《走向决定性的时刻》TowardsZero
注:1936《底牌》里,巴特尔警监和波洛以及奥利弗太太、雷斯上校一起查案。1939《杀人不难》最后两章,巴特尔作为伦敦警察厅的警监出现过。1963《怪钟疑案》巴特尔的儿子柯林・兰穆与波洛相遇,一起破案。
5.以雷斯上校(ColonelJohnnyRace)为主角的2部
1924《褐衣男子》TheManintheBrownSuit
1945《死的怀念》/《闪光的氰化物》/《万灵节之死》SparklingCyanide/RememberedDeath(巴特尔警督的继任人肯普)
注:1936《底牌》和1937《尼罗河上的惨案》,强尼・雷斯上校和波洛一起破案。
6.以业余侦探为主角及一些短篇小说集、悬疑小说13部
1931《斯塔福特疑案》/《神秘的西塔福特》TheSittafordMystery/MurderatHazelmoor
1934《悬崖上的谋杀》WhyDidn'tTheyAskEvans?/TheBoomerangClue
1939《杀人不难》MurderIsEasy/EasytoKill(巴特尔警监)
1939《无人生还》/《十个印第安小人》/《孤岛奇案》/《十个小黑人》AndThenThereWereNone/TenLittleIndians/Niggers――首创“孤岛模式”的阿加莎最精彩的悬疑小说
1945《死亡终局》DeathComesastheEnd――埃及古代悬疑小说
1949《怪屋》/《畸形屋》CrookedHouse
1950《捕鼠器》舞台剧(另有小说版)
1951《他们来到巴格达》TheyCametoBaghdad
1954《地狱之旅》/《目的地不明》DestinationUnknown/SoManyStepstoDeath
1958《奉命谋杀》/《无妄之灾》OrdealbyInnocence
1961《白马酒店》ThePaleHorse(奥利弗太太)
1967《长夜》/《无尽长夜》/《此夜绵绵》EndlessNight
1970《天涯过客》PassengertoFrankfurt
7.其他5部
1930《神秘的奎恩先生》TheMysteriousMr.Quin以哈里・奎恩/HarleyQuin为主角华丽探案集
1933《死亡之犬》TheHoundofDeath收录了12个具有神秘、灵异色彩的探案故事。
1934《金色的机遇》TheListerdaleMystery收录了12个没有名侦探的轻松浪漫故事集。
1934《惊险的浪漫》ParkerPyneInvestigates/Mr.ParkerPyneDetective(奥利弗太太、李蒙小姐)阿加莎笔下另一侦探帕克・派恩的华丽探案集,波洛的老搭档奥利弗太太和秘书李蒙小姐此时都被派恩先生聘用。
1950《捕鼠器》/《三只瞎老鼠及其他》ThreeBlindMiceandOtherStories全球首版为美国DoddMead的1950版。英国版及中国贵州版均未收录。中文首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10版(2010.09郑涛,石航译),译名《捕鼠器》。此书共收录了《三只瞎老鼠》、《软尺谋杀案》、《爱情侦探》等9篇阿加莎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三只瞎老鼠》为舞台剧《瞎老鼠》的小说版,其他8篇在其他小说集《马普尔小姐探案》、《蒙面女人》、《雪地上的女尸》、《神秘的第三者》中有收录。
1991《神秘的第三者》ProblematPollensaBay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短篇小说数量众多,其中有一些仅在美国被编入过选集,而始终未在英国出版。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英国的出版公司于1991年11月推出了《神秘的第三者》。此书是一部收录了8篇阿加莎的短篇小说集。这本书里不仅有侦探小说(波洛、帕克・派恩、哈里・奎恩各有2篇),还有悬念小说以及情感小说。
1997《灯火阑珊》/《残光夜影》WhiletheLightLasts全球首版为英国HarperCollins的1997.08版。中国大陆贵州版未收录。中文版只有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04.01柯翠莲译)的繁体中文版。此书共收录了9篇阿加莎的短篇小说集,其中2篇是波洛的。
其他作品
1.剧本集
1978《TheMousetrapandOtherPlays》/美国,DoddMead
1993《TheMousetrapandSelectedPlays》/英国,Collins
1993《WitnessfortheProsecutionandSelectedPlays》/英国,Collins
2.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
1930《巨人的面包》Giant'sBread
1934《未完成的肖像画》UnfinishedPortrait
1944《春日离别》AbsentintheSpring
1948《玫瑰与紫杉》TheRoseandtheYewTree
1952《母女情深》ADaughter'saDaughter
1956《重担》TheBurden
3.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
1946《情牵叙利亚》Come,TellMeHowYouLive――游记,中国贵州出版社有出版
1965《伯利恒之星》StaroverBethlehem
4.自传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中国贵州出版社有出版
5.诗集
1924《梦幻之路》TheRoadofDreams
1973《诗集》(上、下卷)Poems
6.与侦探俱乐部(DetectiveClub)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
1983《屏风背后》BehindtheScreen(写于1930年,与TheScoop合集出版)
1983《独家新闻》TheScoop(写于1931年,与BehindtheScreen合集出版)
1931《漂浮的上将》TheFloatingAdmiral(写于1931年)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改编作品
对于她来说,“谋杀”已变成了一种思维的艺术,一个创作的神话。她用她那神奇的魔笔为死亡调色,用她那非凡的智慧给正义照明,她是谁呢?她就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克里斯蒂魔笔纷披,思如泉涌,创作出了60多部长篇侦探小说,19部短篇侦探小说集,其中许多作品已成为侦探小说史上的经典名作。她作品中那超妙入微、曲径通幽的构思和情节,天衣无缝的分析推理,灵活多变、出人意表的创作技法,为侦探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建立了一座取用不尽的宝库。克里斯蒂本人还是一位超级影迷,尤其爱看侦探片,她的大多数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片,如同她的小说一样成为侦探片类型中长盛不衰的“经典一族”。作为“银幕上的侦探名著”专栏之开篇,笔者将引导您遨游克里斯蒂的“银色迷宫”,将她诸多作品中的玄妙之处一一道来。
《黑咖啡》(英国,1931)这部影片是根据克里斯蒂创作的第一个侦探舞台剧改编的,也是“世纪神探”赫尔克里・波洛首次登上银幕。影片采用了当时侦探小说最常见的“家庭聚会”式的故事模式。在一个豪华的别墅里一位著名的但令人生厌的科学家被杀了,他的几篇价值连城的手稿也失踪了,闻讯赶来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运智设谋从一系列嫌疑对象中找出了真凶。这部带有浓重舞台剧痕迹的影片并没有像原剧那样获得成功。扮演波洛的是当时英国著名的话剧演员奥斯汀・特雷沃,他在以后的两部影片中继续扮演了这个角色。
《不在场证明》(英国,1931)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26年的成名作《罗杰疑案》改编的,原著被人们誉为“波洛33次极其浪漫的侦破中最光耀史册的一次,它摇撼了谜案侦探小说中的许多创作规律。”在该小说中克里斯蒂创造性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就是罪犯的叙述性诡计,这就如同指证每一个读者就是凶手那样出乎人们的意料。可惜原著这个高明的手法当时还难以用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奥斯汀・特雷沃再次扮演了波洛,这部影片还是英国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阿兰的处女作,这位聪明美丽的女明星几年后曾主演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名作《双城计》。
《埃奇韦尔爵士之死》(英国,1934年)1933年,克里斯蒂的《埃奇韦尔爵士之死》(又译《人性记录》)一发表,马上就被搬上了银幕,原著是克里斯蒂的得意之作,描写了波洛侦破爵士夫人谋杀亲夫的神秘案件。这部小说集中了克里斯蒂早期作品中悬念技巧的精华,“障眼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她为故事情节所精心设计的“李代桃僵”式的谋杀计划,更是翻空出奇。1985年,这部作品第二次被改编成电影,两届奥斯卡影后费・唐纳薇在片中扮演了高傲阴险的爵士夫人。
《陌生人的爱》(英国,1937)本片基于剧作家弗兰克・沃斯普尔根据克里斯蒂的一个短篇小说《夜莺别墅/菲洛梅尔山庄》创作的舞台剧。影片讲述了年轻漂亮但涉世不深的少女哈丁因彩票中奖而环游欧洲。在旅途中她被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迷住了,匆匆地与他结了婚。婚后不久,丈夫虚伪的面目便暴露无疑,他强迫哈丁签属文件把全部财产交他保管。哈丁感到危险正在临近,她绝望地与这个杀人犯的丈夫周旋,最后巧妙地挫败了他的谋杀阴谋。这是一部典型的“卧室黑手”式的侦探悬疑片,片中扮演丈夫的贝西比・拉瑟伯恩是好莱坞30、40年代专演恐怖片的大明星。
《十个小印第安人》(美国,1945)这是根据克里斯蒂的代表作《十个小印第安人》(又译《孤岛奇案》)所改编的电影中最早、最好的一部。原著创作于1939年,是克里斯蒂非常奇特的一部作品。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侦探小说,但采用了古典侦探小说最常用的模式――“密室奇案”。小说中写了10个人全部被谋杀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荒岛上,凶手就混迹于被谋杀的牺牲品中间。伪装、假象、骗局迷惑了人们的耳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同时克里斯蒂对人物心理的生动描绘和虚拟化的现实再现更显示了她不凡的功力,该小说多次被拍成电影可能也正是在于此。本片由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荟萃了当时10位影坛红星,其中有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巴里・菲茨杰拉尔德、华尔特・休斯顿等。
《控方证人》(美国,1957)在这部充满喜剧色彩、引人入胜的法庭式的侦探片中,备受病痛折磨的威尔弗瑞德・罗伯兹爵士同意为一个被指控谋杀一位贵妇人的男人辩护,但他不久发现这个案件使他陷入了一起令人迷惑的欺诈与危险之中。本片是由好莱坞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根据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以幽默而不失紧张的戏剧手法重新演绎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著名影星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泰隆・鲍华等都参加了该片的演出。本片上映后广获好评,成为根据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侦探片中的一部杰作,并获得了第3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提名。
《她说:谋杀》(英国,1961)马普尔小姐是克里斯蒂笔下的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侦探”。这位长期住在农村,闲来无事就爱打毛衣的“老处女”,在克里斯蒂的20多部侦探小说中粉墨登场,指点迷津,勘破疑案。本片是马普尔小姐第一次在银幕上出现,矮胖的英国喜剧女演员玛格丽特・拉瑟福德以高超的演技塑造了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致于许多观众认定她就是马普尔。本片改编自克里斯蒂1957年创作的《命案目睹记》,原著是马普尔小姐探案故事中的杰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侦探小说故事封闭化的模式特点,以马普尔小姐在火车上目击了一起谋杀案为导火线,紧丝密扣地牵引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杀妻案。与克里斯蒂早期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被害人的重要性被弱化了,直至故事过半才揭示出被害人的身份,这其实是美国侦探小说家埃勒里・奎恩擅长的手法。
《奔马酒店谋杀案》(英国,1963)这是《她说:谋杀》一片的原班人马拍摄的第二部描写马普尔小姐探案的影片,改编自克里斯蒂1953年的代表作《葬礼之后》。马普尔小姐为解开邻居恩德比先生兄妹的死因,来到一个名叫“奔马酒店”的骑马场所,在那里她遇到了一连串神秘而残忍的谋杀。也许举止庄重的英国女演员玛格丽特・拉瑟福德不能永远只塑造克里斯蒂笔下的马普尔小姐,但本片还是被公认为她演技发挥最好、最忠实于原著的一部优秀侦探片。
《谋杀召唤》(英国,1964)拉瑟福德在本片中最后一次出演马普尔小姐,本片也是该系列马普尔探案影片中唯一完全脱离原著的一部。在影片的开始,马普尔小姐继承了在一家慈善机构的理事席位。此机构于多年前买下一艘退役军舰,作为刑满青年罪犯的改造基地。慈善会的一员塞西尔・哈德维克先生访问军舰归来后,在开会时突然死去了,在警方的报告中定为“自然死亡”,但另一位会员马普尔小姐却怀疑另有死因。她在暗中展开了调查,发现外表文雅的舰长(莱昂纳尔・杰弗里斯扮演)的手下正在用这条船作为“训练基地”教孩子们犯罪。看起来这可以解释哈德维克为什么被杀,但舰长的犯罪动机太明显了,而使马普尔小姐狐疑不定,到底凶手是谁呢?
《字母表谋杀案》(英国,1965)1936年克里斯蒂发表的《ABC谋杀案》是她继1926年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以来最成功的作品,也是她的十大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我们看到克里斯蒂试图突破爱伦・坡侦探小说模式的一次努力。故事结构由封闭式而转向了开放式,以大侦探波洛侦破一起看似变态连环杀人案而实则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家庭谋杀案为情节线索。克里斯蒂几乎在该书的通篇结构中运用了电影交叉、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布置悬念,一方面写波洛与警方展开调查,一方面写凶手操纵的库斯特的种种可疑之处,使读者一直误以为他就是凶手,这种隐蔽性的笔法堪称“纸上蒙太奇”。1965年拍摄的《字母表谋杀案》便是根据《ABC谋杀案》改编的,导演是美国名导演弗兰克・塔什林,波洛则由英国影剧双栖明星托尼・兰戴尔饰演。
《长夜》(美国,1972)这是一部《煤气灯下》式的心理悬念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6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原著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全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讲述了“我”是如何费尽心机骗取了一位女富豪的爱情,说服她买下了一座宫殿式的别墅,然后施展出种种诡计,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但最后“我”也没有逃脱掉命运的惩罚。在这部小说中先生克里斯蒂几乎没有运用什么侦探小说的结构和技巧,而是以半隐半露的心理化描写,通过人物的奇想、幻觉、迷茫、惊恐营造出了一种不稳定性、不安全感。本片的几位主演都是当时英国影坛的新人,美国老牌影星乔冶・桑德斯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东方快车谋杀案》(英国,1974)这部克里斯蒂创作于1934年的名作深受我国侦探小说迷的喜爱。故事以从伊斯坦布尔开往巴黎的东方快车为舞台,讲述了12位乘客为了复仇而共同谋杀一个坏蛋的奇特案件,其结构之精巧,推理之缜密,正如美国侦探小说大师雷蒙德・钱德勒赞叹的那样:谜底只有傻子才会猜得出。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阵容鼎盛,红极一时,掀起了七十年代欧美影坛“怀旧型”传统侦探片的热潮。影片既以12位乘客“自知视点”的叙述镜头使观众沉迷于种种虚假证词中难辩真伪,同时又让欢众随着波洛的“单一视点”识云拨雾,剥茧抽笋,交叉视点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效果。该片中的17位角色皆由英美一流演员饰演。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国,1978)本片是继《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的又一部“怀旧型”传统侦探片的杰作,80年代初在我国放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原著创作于1937年,是克里斯蒂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该片由英国EMT电影公司出品,是一部在艺术上精雕细刻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拥有万贯家财的林内特・里奇弗小姐和她的新婚丈夫赛蒙乘华丽的旅游船在尼罗河上继续他们的蜜月旅行。夜里,林内特被人枪杀了,凶手是谁?动机是什么?同船的大侦探波洛又一次从纷繁杂乱的各种线索中展开了细致的侦察。本片结构完整,对白隽永,编导灵活地运用电影表现手段将“语言推理”转化为“形象推理”,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侦探片所散发出来的审美快感。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英国影星彼得・乌斯蒂诺夫在片中首次扮演了神探波洛,从此他就成为公认的扮演这一人物的最佳演员,以后他又5次在银幕上扮演了波洛,后文将逐一介绍。
《阿加莎》(美国,1979)1926年12月3日星期五晚10时左右,36岁的克里斯蒂在料峭的寒夜中,一身轻装悄然离家,行踪不明。很快,克里斯蒂失踪的消息成为英国各报的新闻热点,1500多名克里斯蒂的小说迷自愿参加搜寻。多种猜测令人迷惑不解,是事故?自杀?还是他杀?连她的丈夫也被列为最可疑的作案对象。几天后,警方从约克郎的一家高级旅馆中找到克里斯蒂。在以后的50多年里,克里斯蒂对此事一直缄默不言,在她的自传中也未提及。这起失踪事件,在克里斯蒂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个神秘的谜团。本片描写了“克里斯蒂失踪事件”的前前后后,表达了编导对事件的推测和看法。英国著名影星凡妮莎・雷德格列芙成功地塑造了克里斯蒂的银幕形象。
《悬崖上的谋杀》(英国,1980)这是一部长达3个小时的侦探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35年的同名原著改编的。克里斯蒂设计了一个“邂逅谋杀”式的开头,棒球手琼斯无意中在断崖下发现了一位身份不明、奄奄待毙的男人,他临终前说出“他们为什么不问埃文斯”这句令人不着边际的话。于是围绕着这个隐语式的“司芬克斯”之谜,琼斯和他的女朋友德温特小姐展开了一段穿廊绕径般的惊险游戏,揭露了一起策划高明的诈骗谋杀案。“他们为什么不问埃文斯”这句普通的话语在克里斯蒂的魔笔勾勒下,竟产生了猜不透、想不通的离奇效果,如果您想知道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找来原著一阅,包您连声叫绝。本片由英国影星弗朗西斯卡・安尼斯、约翰・吉尔古德、琼・希克森联袂主演。
《破镜》(英国,1980)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62年创作的《迟来的报复》改编的,原著是马普尔小姐探案的又一部杰作。编导为影片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开头:一部老式侦探片正当放映结束时突然停电了,于是观众纷纷猜测凶手是谁,这时马普尔小姐站了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凶手,但没有人相信,等电影放映结束时果如马普尔小姐所料。有意思的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当年竟在那部老片中扮演了一个只有2、3分钟的小角色。本片堪称是明星云集,两届奥斯卡影后伊莉莎白・泰勒在片中扮演了过气影星玛丽娜,她出于报复的心理毒死了一位女影迷。洛克・赫德森、托尼・柯蒂斯、金・诺瓦克、爱德华・福克斯等著名影星纷纷登场。扮演马普尔小姐的是美国影坛以演“老太婆”而闻名的安吉拉・兰斯伯瑞,她主演的《失踪的女人》曾在我国播放过。值得玩味的是,本片虽然名叫《破镜》,但并没有出现与镜子有关的情节,这个片名其实是出自一首诗。
《杀人不难》(英国,1981)原著是克里斯蒂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古典侦探小说风格的作品,该书讲述了一位退休警官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有些疯癫的老太太,她坚持说自己发现了一个策划了三起谋杀案的凶手。警官不以为然,但几天后却从报纸上看到了那位老太太在去苏格兰场的路上遭车祸致死的消息,他感到这其中定有问题,就赶到了那个叫“榆木镇”的地方进行调查。书中描写的凶手是一个因爱而疯狂的老太太,故事结尾克里斯蒂对她那阴暗而扭曲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深刻。影片中的这两位老太太,分别由奥斯卡影后海伦・海斯和奥丽薇娅・哈弗兰扮演。
《七面钟之谜》(英国,1982)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29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原著是克里斯蒂创作的极少数几部间谍惊险小说之一,但她的间谍小说远不如侦探小说精彩,在这些作品中无一成功之作。在原著的开头,克里斯蒂运用了一种以游戏和恶作剧牵引出谋杀案的手法,这种手法后来在她的《谋杀启事》、《古宅迷踪》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七钟面”其实指的是一个由7人组成的反特除奸秘密小组的代号,与故事情节并没有构成一定的联系,比起“他们为什么不问埃文斯”这个“司芬克斯”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克里斯蒂的一个败笔。本片的主要演员均为《长夜》一片的原班人马。
《阳光下的罪恶》(英国,1982)位于亚德里亚海上的某岛,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著名舞台演员阿妮娜被人勒死在海滨,她用爱情手腕诈骗来的价值万金的珠宝也不翼而飞。“谁是凶手?”人们在议论,在猜疑,大侦探波洛又一次承担了破案的任务。《阳光下的罪恶》是克里斯蒂1941年创作的一部严谨的侦探小说,该书之所以享有一定声誉,是因为克里斯蒂在书中设计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司芬克斯”,将构成侦探小说悬念规则的三大法宝之一“不在场证明”之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所谓“不在场证明”,是指凶手利用各种欺骗、伪装和假象制造自己案发时不在场的证明,以使警方排除自己作案的可能性。一般的侦探小说在设计“不在场证明”之谜时大都采用单线结构,即一种手法、一种伪装、一种骗术。而克里斯蒂在该书中设计的这个“不在场证明”,则采用了多线结构,多种手法、伪装、骗术交叉,错综复杂,极尽一波三折之妙。本片的主角波洛仍然由彼得・乌斯蒂诺夫扮演,此外还集结了科林・布莱克利、简・伯金、玛吉・史密斯、詹姆斯・梅森等一批明星。
《蛛网》(英国,1982)这部影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54创作的舞台剧《蛛网》改编的,描写了某外交官的宅邸突然出现一具尸体,外交官外出,即将带回首相和一位外国元首在家进行重要的秘密会晤。外交官想象力丰富的妻子克拉丽莎不畏风险,展开了艰难的掩饰与调查……本片是一部出色的“密室剧”,充满了暗道和机关,有效地发挥了布景的戏剧作用。女主角克拉丽莎由当时英国的影视红星佩纳洛泼・凯兹扮演。
《闪光的氰化物》(美国,1983)本片改编自克里斯蒂1945年的侦探小说《死的怀念》,这部书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后,曾引起了许多侦探小说迷的浓厚兴趣。原著的故事结构更像是一部心理悬念小说,全书分为上下两大单元。在第一单元中克里斯蒂以书信体的方式展开叙事,仔细描写了被害人罗丝・玛丽给6位人物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恐惧和生活中的阴影;第二单元中克里斯蒂又逐步把第一单元所描写的谋杀场景还原再现。全书始终笼罩在一种梦游般的氛围之中,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又似乎都是虚假的。该书所描写的谋杀技巧显示了克里斯蒂浑化无迹、举重若轻的特殊才能,她撷取了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动作习惯设计谋杀,使人读后确有恍然大悟之感。《闪光的氰化物》是一部有名的电视电影,导演是罗伯特・M・刘易斯,演员有安东尼・安德鲁斯、帕梅拉・贝尔伍德等。
《加勒比海岛谋杀案》(美国,1983)这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摄制的一批描写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片中的第一部,好莱坞30、40年代的著名女影星海伦・海斯首次扮演了马普尔小姐,导演仍为拍摄过《闪光的氰化物》的罗伯特・M・刘易斯。原著创作于1964年,书中的许多地方都与《阳光下的罪恶》相近似,克里斯蒂又设计了一个密难插针的“不在场证明”之谜,并再次揭示了所谓“瞬间发现”的侦探哲学。全书轻松有余,悬疑不足,只能算是克里斯蒂的二流作品。
《奉命谋杀》(英国,1984)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58年的小说《奉命谋杀》改编的,该片是由传统侦探片风格向惊栗侦探片转化的一部作品。影片的剧作结构是《杀人不难》和《死的怀念》两部作品结构的结合,编导通过“邂逅谋杀”式的叙事手法,使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又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突出案情的神秘离奇,过去与现在、回忆与推想的镜头巧妙地交叉在一起,使影片具有一种恐怖难测的气氛。克里斯蒂在原著中又一次活用了“否定之否定”的推理手法。本片集结了费・唐纳薇、唐纳德・萨瑟兰、莎拉・迈尔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等一批明星。
《庄园谜案》(美国,1985)这是由海伦・海斯主演的又一部关于马普尔小姐探案的影片,它是根据克里斯蒂1952年的同名原著(又译《借镜杀人》、《镜子魔术》)改编的。同《破镜》一样,小说中也没有出现与镜子有关的情节,克里斯蒂其实是把一句英国的谚语“镜子也会骗人”转化为一种故弄玄虚的推理手法。镜子是不会骗人的,但通过罪犯的伪装和假饰,它往往也能发挥迷惑人心的作用。在一起案件中,侦探不能只单纯地相信那些一成不变的物证,而要剥离掉物证表面的假象,识破罪犯的真实意图。《庄园谜案》描写了一位百万富婆被人杀死在自己庄园别墅的客厅里,别墅里每一个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马普尔小姐洞幽烛微,她从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对话”骗局中,揭穿了罪犯金蝉脱壳的杀人计划。
《伯特伦旅馆之谜》(英国,1986)本片是英国BBC影视公司拍摄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片的代表作,在美国PBS侦探电影全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电视女明星琼・希克森继洛克伍德、海伦・海斯之后成为扮演马普尔小姐的又一位最佳演员。原著创作于1965年,是克里斯蒂的一部失败之作,结构散乱,情节拖沓,原本描写的是一桩牧师失踪案最后又跳到了一起谋杀亲夫案上,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影片的成功依赖于编导对侦探片准确的驾驭和理解,去芜存菁,提炼出原著的精华,编织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密室连环杀人案的侦破故事。
《古宅迷踪》(美国、英国,1986)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56年的《古宅迷踪》一书改编的,聪明诙谐的大侦探波洛又一次充当了主角,扮演他的仍然是英国著名影星彼得・乌斯蒂诺夫。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庄园里,外景地则选在了白金汉宫的西维康比花园,观众通过影片领略了白金汉宫宜人的景色。原著集中了克里斯蒂许多为人熟悉的创作手法,如“冒名顶替”的故事模式,“游戏”式的谋杀戏剧情境等,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古典派”侦探小说。天津有线电视台播放该片时片名译为《神秘贵族》。
《三幕悲剧》(美国,1986)英国著名影星彼得・乌斯蒂诺夫第5次在影片中饰演大侦探波洛,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3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本片的拍摄地点在墨西哥的西南部城市亚卡布鲁哥,一位退休的演员组织了两次宴会,但都以发生谋杀而告终,凶手就隐藏在那群富有的客人中间。原著的新奇之处在于克里斯蒂设计了一个转移视线、声东击西的桥段,许多侦探小说都是从第一起谋杀案中找出破案的线索,而本书描写的第一起谋杀案其实不过是凶手策划谋杀的一个序幕、一次预演,与他要谋杀的对象毫无关联,读者都被这一点所迷惑。片中扮演退休演员的是好莱坞著名影星托尼・柯蒂斯,他最有名的影片是与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热情似火》,当前好莱坞走红的女影星杰米・李・柯蒂斯是他的女儿。
《神秘的别墅》(英国,1986)本片是英国女影星琼・希克森主演的马普尔小姐系列探案片的第二部,原著是克里斯蒂1976年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买下了英国某乡村的一座维多利亚式别墅,不久女主人公在别墅中发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别墅中的许多细节与她自己的想象不谋而合,甚至她仿佛还回忆起一起梦幻中的谋杀。这一切看起来那么神奇莫测,直到马普尔出马帮助他们解开了谜团。虽然原著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复杂,但克里斯蒂又一次发挥了她擅长的以心理描写来营造氛围的笔法,使故事罩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谋杀启事》(英国,1987)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5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原著是所有关于马普尔小姐探案故事中最优秀的一部,琼・希克森又一次扮演了这个角色。原著堪称是克里斯蒂创作手法集大成之作,层层机关,步步迷踪,且叙事流畅,文笔优美,颇具文学品位。故事以报纸上刊登的一则“谋杀启事”拉开帷幕,环环紧扣地叙述了一个杀人灭口、巧布骗局的离奇案件。每一个熟悉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读者都会从书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东西:往事追踪、冒名顶替、乔装作案、暗道机关、关键疑点、身份考证等等,宛如回廊曲径,古树盘根,头脑再聪明的侦探小说迷也难解其中奥妙。电影难得一见,原著不可不读。
《藏书室女尸之谜》(英国、美国,1987)本片是根据克里斯蒂194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克里斯蒂在原著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原著中克里斯蒂设计了凶手通过调换尸体来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桥段,使“藏书室里的尸体”这一传统侦探小说的故事模式得到了扩展。以构思来提高技巧,以技巧来丰富情节,以情节来打动读者,这是克里斯蒂所遵循的创作原则。琼・希克森在本片中最后一次扮演了马普尔小姐。
《死亡约会》(英国,1988)著名影星彼得・乌斯蒂诺夫在本片中第6次扮演了神探波洛,原著创作于1938年,它与《阳光下的罪恶》、《加勒比海谋杀案》组成了克里斯蒂别具风情的“海岛谋杀三部曲”。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著名影星、亨弗莱・鲍嘉的妻子劳伦・巴考尔欣然应邀在片中扮演了一位女富翁。巴考尔的处女作、1946年与鲍嘉联袂主演的《沉睡》是侦探片的杰作之一。
《褐衣男子》(美国,1989)本片根据克里斯蒂1924年的小说改编,是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第8部改编自克里斯蒂小说的作品。原著带有明显的克里斯蒂早期作品的印记,讲述了一个“灰姑娘”的冒险传奇,在挫败了阴谋后又赢得了爱情,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惊险故事。片中扮演女主人公安妮的是美国80年代著名的电视红星斯蒂芬・金巴丽斯特,她与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侦探系列喜剧《斯蒂尔传奇》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本片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温馨浪漫的爱情之外,观众还应该庆祝一下斯蒂芬在片中所穿的那套令其风姿绰约的印度赛丽服以及各类服装异彩纷呈的展示。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所获荣誉
195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为英国皇家文学院(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会员
1954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评选的杰出作家奖(Grand Masters Prize)
195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得到CBE勋章(不列颠帝国高级勋章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58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为侦探俱乐部会长,并连任终身
196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二任丈夫马克斯・马洛温因为考古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不列颠帝国高级勋章(CBE)
196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埃克塞特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册封为女爵士(不列颠帝国女爵士勋章DBE,Dame 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影响意义
她在英国的文学地位,大大超过了柯南道尔。她在66岁那年,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皇太后玛丽也把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作为一种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BBC电台为女王祝寿,记者问女王喜爱什么节目,玛丽女王指定要播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来自上流社会的嘉奖和鼓励大大提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知名度,她的侦探名剧《捕鼠器》在英国舞台连演30年至今不衰,创造了戏剧史上长演不衰的记录。她的作品被译成103国文字,在157个国家出版。据1988年统计,总印数达4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图书,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书前三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平事迹,已拍成传记片《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人物关系
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他们在不同的书中出现。比如波洛和马普尔,他们的生活圈子看似毫无交集,但实际上,马普尔是波洛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怎么,不相信?波洛<=老搭档=>奥利弗太太<=《白马酒店》=>戴恩?卡尔索普牧师与莫德?戴恩?卡尔索普夫妇<=《平静小镇的罪恶》=>马普尔小姐
波洛<=《蓝色特快上的秘密》=>鲍里斯?伊万诺维奇<=《暗藏杀机》=>汤米夫妇
波洛<=老搭档=>詹姆斯?杰普探长<=《暗藏杀机》=>汤米夫妇
波洛<=雇主与秘书=>李蒙小姐<=《惊险的浪漫》=>帕克?派恩
波洛<=老搭档=>奥利弗太太<=《惊险的浪漫》=>帕克?派恩
(奥利弗太太曾为派恩创作过冒险故事)
波洛<==>瑞斯<==>奥利弗太太<==>巴陀督探长
(《牌中牌》中4人初遇)
波洛<=《牌中牌》=>休(?约翰)?德斯帕少校与罗达?道斯?德斯帕夫妇<=《白马酒店》=>奥利弗太太
波洛<=《三幕悲剧》=>萨特思韦特先生<=老搭档=>哈利?奎恩
阿加莎克里斯蒂_阿加莎・克里斯蒂 -相关纪念
195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限公司(AgathaChristieLimited)成立
1972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蜡像在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制成并展出
1993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协会(AgathaChristieSociety)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