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日文:富士山/ふじさん,英文:Fujisan),是日本国内最高峰,日本重要国家象征之一。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活火山,接近太平洋岸,东京西南方约80公里。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日本诗人曾用“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赞美它。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类。自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了18次,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此后休眠至今。2002年8月(日平成十四年),日本国土地理院重新测量富士山,为3775.63米。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将日本富士山列《世界遗产名录》,富士山从而成为日本的第17处世界遗产。
富士山_富士山 -喷发历史
距今大约1万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顶西侧开始喷发出大量熔岩。这些熔岩形成了富士山主体的新富士。此后,古富士与新富士的山顶东西并列。约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顶部分由于风化作用,引起了大规模的山崩,最终只剩下新富士的山顶。
据估计,距今1万1千年前到8千年前的3000年间,新富士山顶仍在不断喷发出熔岩。此后,山顶部没有新的喷发,但是长尾山和宝永山等侧火山仍有断断续续的喷发活动。
史上关于喷发的文字记载有:公元800年~802年(日本延历19~21年)的“延历喷发”,以及864年(日本贞观6年)的贞观喷发。富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日本宝永4年),这次由宝永山发出的浓烟到达了大气中的平流层,在当时的江户(现称东京)落下的火山灰都积有4cm厚。此后仍不断观测到火山性的地震和喷烟,一般认为今后仍存在喷发的可能性。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爆发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1707年,当时的剧烈喷发让100多千米外的江户(即今天的东京)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而环绕富士山周围的广阔平原也一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宝永山
宝永山(ほうえいざん,Houeizan)是富士山周围最显眼的寄生型火山,其形成于日本历宝永四年。位于富士山东南斜面,标高2693m。在宝永山的西侧,有一巨大的火山口。
地下水
在富士山域降下的雨雪,在地表下形成了地下水脉而涌出,主要有四个景点:忍野八海、白线瀑布、柿田川、涌玉池。
富士山_富士山 -物种分布
山上有植物2000余种,垂直分布明显,海拔500m以下为亚热带常绿林,500~2000m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000~2600m为寒温带针叶林,2600m以上为高山矮曲林带。山顶终年积雪。北麓5个堰塞湖(富士五湖:山中、河口、西、精进、本栖),映照着皑皑白雪 ,湖光山色,风景幽美,是日本的游览胜地。辟有各种公园、科学馆、博物馆和各种游乐场所。山顶有巨大的火山口,直径约800m,深约200m。
富士山_富士山 -形成
形成原因
作为日本自然美景的最重要象征,富士山是距今约一万年前,过去曾为岛屿的伊豆半岛,由于地壳变动而与本州岛激烈互撞挤压时所隆起形成的山脉,是一座有史以来曾经记载过十几次喷火纪录的活火山。
富士山
山顶为直径约八百米、深度二百米的火山口,据说在空中鸟瞰则有如一朵灿开的莲花般美丽,不过那是极少数人才能有幸亲身领会的另一种风貌。
山体呈圆锥状,共喷发18次,一次喷发在1707年。虽然处于休眠状态,但仍有喷气现象。形成约有 1 万年,是典型的层状火山。基底为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初,火山熔岩冲破第三纪地层,喷发堆积形成山体,后经多次喷发,火山喷发物层层堆积,成为锥状成层火山。
形成过程
富士山是典型的成层火山,从形状上来说,属于标准的锥状火山,具有独特的优美轮廓。至今为止,富士山在山体形成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小御岳、小御岳,古富士,新富士
其中,先小御岳年代最为久远,是在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2004年4月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经过调查发现,在小御岳下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山体,这第四座山体被命名为“先小御岳”。
富士山
古富士是从8万年前左右开始直到1万5千年前左右持续喷发的火山灰
等物质沉降后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标高3000m。据估计,富士山的山顶位于宝永火山口北侧1~2km处。
富士山_富士山 -旅游景区
富士山
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富士山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喷气现象。最美的富岳风穴内的洞壁上结满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被视为罕见的奇观。山顶上有大小两个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径约800m、深200m。天气晴朗时,在山顶看日出、观云海是世界各国游客来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
富士山由于天气原因,一年中只有规定的夏季的一段时间可以登山,一般为每年7月1日的“山开”到8月26日的“山闭”之间。现在主要在使用的登山道,静冈县一侧有富士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