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_文言文 -概述
文言文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分为深文言及浅文言,深文言是以先秦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浅文言则是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书面口语,该文体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但是到了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运动的作品;另一种是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文言,如西汉《史记》、东汉佛经翻译、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种则是现代白话的源头,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谓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谓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差异。
在20世纪之前,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20世纪之后,文言文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而其他国家则开始采用当地语言的书面语。
文言文_文言文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现在能见到的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文言文_文言文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语法特点
?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动动词“使……为王”。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颔”原为名词“下巴”,在此作动词“点头”。?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