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开发布了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通过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深圳“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制建设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定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_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概述
关内关外统一
29年后,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又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圳今日公开发布了已于本月初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通过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深圳“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制建设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定位。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认为,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表明中央对深圳的定位既一脉相承、又有了新要求。
有关人士说,这个方案凸现了深化改革的“试水”和“破题”。据悉,国家要求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有关方面明确也表示,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进行的改革事项“优先考虑在深圳先行先试”。
在这个方案中,深圳提出了对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对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探索的制度设计、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对全国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对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重要事项的四个“先行先试”。
据悉,深圳的综合配套改革将在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完善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探索环境资源综合管理机制等六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深港”概念在这个方案中的多次出现引起了普遍关注。方案提出,通过两城一地的“联动”,让“深港”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推动、巩固、提升深港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有关人士说,深圳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强调了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推进深圳在交通、产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与“珠三角”的融合,承担粤港合作的“对接口”作用。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家批复通过《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圳的改革、探索打开新空间,深圳应继续保持改革开放“敢闯敢试”的锐气,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深圳将从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_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九个方面着手建立金融改革
深圳
创新综合试验区。
一是进一步发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作用,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支持在深圳设立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是探索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期货交易,整合规范发展各类产权市场。
四是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机构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
五是积极探索房地产、高速公路、码头、电力等资产证券化。
六是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七是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
八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九是探索和建立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模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据许勤介绍,金融业占深圳全市GDP的12.9%,深圳将以国家推出创业板为契机,加快深圳金融业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_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实行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特区建立28年来,深圳从毗邻香港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下一步,深圳将在哪些领域先行先试,继续充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先行先试,争取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昨日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透露了深圳特区下一轮“攻关”的重心。现状
政府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
深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其实已经先走了一步。28年来,深圳前后共进行了七次机构改革和四轮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实施公务员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大部门制”改革和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体制改革……与内地不少城市相比,深圳的行政机构相对比较精简,公务员数量相对较少,效率相对较高。
“但深圳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总体上还是沿袭了内地的传统模式,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刘玉浦认为,深圳目前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认识不清,结果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该管的事情又没有管好,政府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机构设置不够科学。由于对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存在;三是机构设置不够畅顺。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适当分离又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许多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四是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市区街道事权划分模糊,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条针,权利与责任相脱节,部门有权无责,基层有责无权,基层干部陷入繁杂的事务当中,疲于应付,不堪重负。
刘玉浦说,深圳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已经先走了一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圳更有条件在这一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目标
2013年建成全新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刘玉浦认为,深圳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务必慎重,注重方法步骤策略,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整个改革要坚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的原则和策略。
刘玉浦说,回顾以往的改革,总体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时是合理的,但缺乏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不够,往往导致改革扭曲变形,经常出现回潮。因此,深圳下一步的行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在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上下工夫,坚持先谋后动,先设计后施工。
刘玉浦认为,提高效率是此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和核心价值所在。以往的改革带有明显的“外延式”发展轨迹,偏重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些量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体制和机制创新相对薄弱。因此,此次改革要敢于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坚持“内涵式”的路径模式,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打破部门行政的旧框架,归并、调整、整合现有的职能和机构,探索构建新体制和新机制。
“深圳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此项改革,到2013年建成全新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刘玉浦说,具体实施步骤准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新界定设置政府职能,整合调整政府机构;第二阶段,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和模式,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第三阶段,彻底理顺市、区、街道事权,逐步将区和街道全部变成政府派出机构,实行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破题
按照服务型政府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如何保证三段目标的顺利实现,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呢?刘玉浦说,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以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应该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刘玉浦认为,政府的职能要集中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只有以此为标准来重新界定设置政府的职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才能够真正把政府从微观管理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
其次,应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确保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精干、高效的公共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要合理划分市区事权,实行一级政府三级管理,减少行政层级,大力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条件成熟时,借鉴香港、新加坡的经验,取消区级政府,改区、办事处为政府派出机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刘玉浦说。二是实行决策与执行职能分开,推行大部门制度。
刘玉浦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将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影响,其意义不可估量。深圳此次先行先试,对了我们继续往前走,为他人积累经验;错了我们再改过来,也可以避免他人走弯路。
如何继续发挥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
五市当家人“亮剑”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面临怎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各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昨天开幕的全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三个特区与两个沿海城市的市委书记都“亮”出了各自的答卷。在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的部署下,出席会议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委、副省长,深圳、珠海、汕头和广州、湛江的市委书记、市长,其他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省委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省有关人民团体、中直驻粤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与会代表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碰撞。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28年来,深圳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却步。改革创新就是深圳经验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特区精神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由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攻坚的阶段,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更高的智慧。
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就必须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深圳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以规范行政权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取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先行先试,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完成此项改革,到2013年建成全新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_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行政部门分权改革 逐步撤销区级政府
劲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于5月初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其所涉及的数项改革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首位。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深圳在2003年大张旗鼓开始却又悄无声息流产的“行政权三分”改革,即将重启。
“行政权三分”,是将政府职能部门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板块,各自运行。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这是改革期望达到的目的。但实际操作上将会面临机构撤并、部门定级等阻力。
作为继滨海新区、浦东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全国性综合改革配套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于5月初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这一《方案》从年初深圳市正式递交至批复历时不到半年,与前两个综改区的漫长等待不可同日而语,堪称“深圳速度”。
《方案》的操刀者,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蒙敬杭日前对本报记者确认,深圳已定于本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方案》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居首
将政府职能部门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板块,各自运行。
本报记者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在《方案》涉及的数项改革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首位。
本报记者获悉,在《方案》涉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延续了之前《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中的表述,即“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在政府机构设置中率先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对本报分析,这意味着深圳将在全国率先探索全新的政府架构,即将政府职能部门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三大板块,各自运行。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是深圳“行政权三分”改革最初的设计者之一。他回忆称,2003年深圳市在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其即将成为中国惟一推行“行政权三分”试点改革的城市。
6年前改革无果而终
由于规划中决策部门的级别较高,其数量也“越协商越多”。最终的方案已经不再是当初意义上的“行政三分”,改革也就此沉寂。
马敬仁说,按照当时的思路,深圳将对政府部门进行撤并和调整,设置若干决策局、执行局和一个监察局,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曾解释三大板块的定位分别为“决策局只有决策权而没有执行权;而执行局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监察局和审计局将作为监督部门直属市长管辖。”
这一既符合如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经验、也符合十六大报告中“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原则的改革思路却在披露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更大的阻力则在于,改革思路几乎是将现有的政府架构推倒重来,深圳市政府的协调工作复杂而难以推进。改革的另一设计者、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回忆,如果按照最初的思路,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正局级部门将被撤销或合并,这无疑会带来人事安排的巨大障碍。
马敬仁举例称,由于规划中决策部门的级别较高,其数量也“越协商越多”,“最开始我们的规划是3个,后来一下成为12个,最后变成了21个”。从这一点来说,最终的方案已经不再是当初意义上的“行政三分”,改革也就此沉寂。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_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圳特区拟撤关扩大 面积将接近两个香港
备受瞩目的《深圳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本月6日获国务院批准通过后,深圳市高层近日正加紧研究该《方案》的3年分步落实规划。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即将原属关外的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纳入特区之内。如果获得批准,深圳特区的总面积将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据透露,深圳市落实《方案》的目标为“今年起好步,每年有进展,三年大突破”,共分6部分实施,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区域合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
根据《方案》 ,“涉及到特区范围、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另行按程序报批”,深圳方面期待已久的“经济特区版图”范围扩充的愿望,将由深圳市人大和法制办负责研究上报。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表示,扩大特区版图比较有意义之处就在于解决深圳“一市两法”的矛盾,让特区法规可以覆盖到全市,清除人们观念上的“心理二线关”,从而实现真正的特区内外一体化。他认为,《方案》获得批准,表明中央再次肯定了深圳的制度创新,预计深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有难度也有希望。“深圳市政府很快会有所动作,但具体时间表很难说得准。”乐正说。
现在
关内缺地关外滞后
深圳目前下辖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其中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范围内,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地处经济特区外,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这样的行政区划一方面造成特区内面积太小、可供经济开发用地不足;另一方面则导致特区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化程度不高,降低了深圳的整体竞争力。
“一市两法”加大管理成本
此外,由于深圳现有的特区立法权只能覆盖特区内,造成“一市两法”,既影响行政管理的统一性,也加大了管理成本。如果将特区面积扩大至宝安、龙岗,“一市两法”问题将迎刃而解。
撤关后
特区面积近两倍于香港
如获批准,深圳特区总面积将由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整个香港面积(1103平方公里)的近两倍。
龙岗、宝安将学香港新界
据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分析,龙岗、宝安两区未来角色可类似香港新界,6个行政区的具体功能分工将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
关内外分界线或整体外移
深圳市政协委员杨立勋认为,特区要扩大,就一定要把龙岗、宝安和光明新区纳入到特区内来,原来分隔关内关外的“二线关”需整体移到深圳与东莞、惠州的交界处。
“二线关”存废之争
“二线关”是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两年后,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的边防管理线,在深圳人眼里,它就像一道鸿沟,将特区内外人为割裂开。
●1983年12月深圳特区检查站成立,开始对出入特区的人员和车辆实施检查。
●1998年在深圳市“两会”期间,首次有代表和委员提出撤销“二线关”的议案提案。
●2000年6月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对深圳“二线关”调研结果是:并不影响深圳的经济发展。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炮轰“二线关”:每年用于“二线关”的费用高达几千万元。
●2008年1月国务院调查组再次赴深调查“二线关”。据称结论为2017年香港“普选”之前“10年之内不撤销”二线关。
●2009年5月获批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中,明确“涉及到特区范围、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另行按程序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