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传奇_商贾传奇 -基本信息
作者:李晓
名称:商贾传奇
分类:百家讲坛
语言:国语
标签:商贾传奇百家讲坛
播放日期: 2011年5月4号在CCTV10频道播出
商贾传奇_商贾传奇 -主讲人简介
李晓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企业经营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等五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次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铸成集团华商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石油、鞍山钢铁等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企业之邀,讲授《宋太祖的治国方略与企业管理》、《易道儒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中国传统商业智慧》、《中华商道》等课程。商贾传奇_商贾传奇 -节目目录
01 商人出世
02 贩夫治国
03 鲍叔识人
04 子贡救鲁
05致富宝典
06 陶朱教子
07 商祖白圭
08 啼笑姻缘
09 卜式捐金
10 盐铁官营
商贾传奇_商贾传奇 -内容简介
01 商人出世翻开《史记》,我们看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段历史篇章中,不仅有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很多中国早期商人活跃的身影。那么,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人是怎样产生的呢?
商人的来历和商朝有直接的关系,商朝人善于做生意,在商朝被周灭掉后,商朝的遗老遗少,特别是那些王公贵族,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会种地,也没有什么手艺,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他们就拣起了老祖宗那个传统,靠经商做买卖来混日子。无论是商朝建立以前,还是商朝灭亡以后,商族部落的人都非常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久而久之专门经商做买卖的人也就被称为商人了。本来商人这个名词指的是商族部落的人或者商朝人,就像是后来的汉朝人称为汉人,唐朝人称为唐人,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商族部落的人很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商人也就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所以无论是商人、商品还是商业,这些词都跟商族部落以及商朝有很直接的关系。而这些词的演变以及它背后的历史兴衰在《史记》中都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不仅记载了中国早期的商业发展,也记载了很多早期工商业者的故事。那么,在这些故事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商人出世》。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部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货殖列传》,而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最先提到的一个人竟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我们知道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那么,姜子牙怎么会出现在司马迁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中呢?姜子牙和工商业又有什么关系呢?他那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又体现了怎样的商业智慧呢?
实际上,“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体现了姜子牙的人生智慧,懂得人才的价值、能够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些都是作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人是不是明君呢?这就需要考验一下,需要试探一下。所以姜子牙跑到渭水边去钓鱼,实际上一方面是在打一个很吸引人眼球的广告。另外一方面呢,也是借这个机会来一个讨价还价。这样的讨价还价,不是说多要个三块五毛的,而是试探一下这个周文王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是不是他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买主,值得不值得自己把自己卖给他。
所以这样来看,姜子牙在做小商贩的时候,虽然经营业绩不是很理想,但多年的商业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他才会想出用直钩钓鱼的怪招来吸引周文王的注意。那么,在他辅佐周文王以后又是怎样把自己的商业智慧应用到治理国家的方面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贩夫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管鲍之交,它是指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交情。这个成语让两个人青史留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说起这两个人,管仲的名气远远大于鲍叔牙,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但是让人奇怪的是,正是由于被人们忽略的鲍叔牙,才让管仲名垂青史。其实这两个人最初的身份都是商人,就是在经商做买卖的过程中,两人成就了一段佳话。那么在管鲍之交的过程中,鲍叔牙到底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商人是要讲究利润的,是要赚钱的。但是在鲍叔牙与管仲的合作中,管仲常常多拿多占,而鲍叔牙却一味地迁就管仲。这就让人不解了,商人的目的是盈利,而在鲍叔牙身上,他却一再地“让利”呢?那么鲍叔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人?他为什么“让利”管仲呢?
作为商人,鲍叔牙是一个最为成功的商人,从他和管仲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他把自己的本钱放在了管仲身上。他慧眼识人,认为管仲能成就大事,后来果然如此,管仲成为了一代名相。不仅如此,李晓老师还认为,管鲍俩人还把商人特有的智慧成功地运用到政治上,后来成就了他们两个人的大名,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商贾传奇》之《鲍叔识人》。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儒”往往会让人想起“君子固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题,而“商”就会引出“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等等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儒和商是无论如何也融不到一起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人,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孔子门下第一代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子贡。作为儒家弟子,子贡可以说是史上最正宗的儒商了,那么子贡究竟做的什么生意?他和别的商人有什么不同?
作为商人,子贡恐怕是历史上比较有学问的了,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做大生意的,但是在做生意之外,他读书也非常用功,做人比较谦虚,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学生,孔子是什么态度呢?
早在投靠孔子门下之前,子贡就已经是一位商人了。他家境贫穷,通过经商而发家致富。子贡作为孔子的高徒,其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儒家的思想,因此子贡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儒商的始祖。那么这样一位商人,他和其他商人有什么不同呢? 子贡深得孔子学说的真谛和儒家思想的精髓,他思路敏捷、能说会道,是孔子门下“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的答问以子贡的最多。所以在这次外交中,子贡果然举重若轻,仅凭几句话,就为鲁国化解了危机,那么子贡取得胜利的诀窍在哪里?这又与他商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商贾传奇》之《子贡救鲁》。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在越国击败吴国的战争中,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越国著名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越王句践才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富国强兵的霸主之梦。而越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与一部奇书有关。
按理说,在整个吴越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范蠡,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范蠡最后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离开了越国,选择了到外地从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呢?竟然也是这部奇书――《计然之策》。那么,范蠡为什么要选择弃官从商?这部《计然之策》究竟对范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范蠡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极大得成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大官的机会落在了他的面前,有一个国家邀请他去当相国,可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蠡却无动于衷,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当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他又把赚来的钱财散发出去,再次选择从头再来。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这种做法与《计然之策》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致富宝典》。
06 陶朱教子
经过多年的打拼,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的儿子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绳之以法,生死未卜,消息传来举家悲恸。而范蠡却在救不救儿子这个问题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最后在家人的央求下,范蠡才勉强做出了一个决定,派大儿子带着钱财去救自己的二儿子,可是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大儿子的施救直接导致了二儿子被判处死刑。而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当儿子的死讯传来的时候,范蠡更是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应。在整个施救儿子的过程中,范蠡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很困惑,一方面他对儿子没有不管不问,还是想了办法的。另外一方面,他又没有尽全力,并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那么,在救不救儿子的问题上,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态呢?面对儿子被杀一事,范蠡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情?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其实,这件事反映了范蠡在教育子女上一种常人难有的态度,在治国经商上,范蠡都有着令他人望尘莫及的能力,而在培养继承人方面,范蠡同样有着过人之处,那么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范蠡究竟有着哪些独到之处呢?而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第六集《陶朱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白圭的大商人,他不仅通过商业的经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还总结了自己的商业实践,形成了一套商业理论。同时白圭还公开授徒,开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学院”。后世遵循他这些理论的商人,在经商中都有很好的收获。那么,白圭的商业理论究竟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主要是12个字,这12个字是什么呢?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两部分,其中有八个字,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八字秘诀”,那另外有四个字可以称之为是“四字箴言”。所谓这个“八字秘诀”,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这八个字。那么所谓的“四字箴言”呢?就是白圭所提出的“智、勇、仁、强”这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属于白圭开办商学院教育商人的教学内容了。我们都知道,孔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大学的校长,那么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六方面,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六艺”。那么白圭他开办商学院,他的教学内容就是那四字箴言了。白圭自己就讲,如果一个人“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智勇仁强,那么即使说跟着白圭来学习,当学生、当徒弟,那也不可能真正领悟到商业经营那个最根本的哲理。
白圭的这样一些理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司马迁就说“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矣”。就是说,白圭的这些说教、这些理论,那都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当中获得了成功,并不是瞎忽悠人的。实际上也是如此,白圭的这样一些理论,不仅在他自己的实践当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影响了很多的工商业者,并且在这些工商业者的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白圭的商业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又有什么价值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第七集《商祖白圭》。
秦汉时期,在四川的临邛有一家姓卓的大冶铁商人,他们发家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商业传奇。而卓家的女儿卓文君,她的婚姻更具有传奇色彩。据《史记》记载,大才子司马相如以琴音打动卓文君,两人私奔,婚后卓文君甚至当街卖酒,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如果我们深入这段爱情传奇就会发现,在爱情传奇的背后,其实也包含了商业营销的策略。 原来,司马相如的家境是一贫如洗。司马相如待在家里边,吃了上顿没下顿,整个就沦落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正好临邛县令王吉,那是司马相如的好朋友,就捎信请这个司马相如到临邛来做客。一开始,王县令每天到县政府招待所来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还能够以礼相待。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居然端起了架子,经常说身体不舒服,不大愿意见人,就不愿意见这个王县令。王县令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殷勤、更加恭敬了。
按道理讲,司马相如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他又在王县令的地盘上,他有什么资格、又有什么必要摆谱端架子呢?而王县令是地方的父母官,他又有什么必要低三下四地去向司马相如献殷勤呢?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离谱,但我们如果从商业营销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原来,这两个人正在合伙演出一场钓鱼的把戏。他们这些所作所为实际上都是为“钓鱼”在做铺垫。“钓鱼”,钓什么样的“鱼”呢?他们要“钓”的就是卓王孙的那个女儿卓文君了。 一到临邛,司马相如就从王县令这儿听说了卓文君的情况,就听说卓文君人长得很漂亮,而且呢,精通音乐,颇有艺术修养,现在正是守寡在家。那么司马相如就顿时对卓文君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心。但是他又听说,卓文君才高气傲、不好接近,于是呢,就和王县令设计了这么一个“钓鱼”的情节。那么,司马相如能成功吗?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商业智慧呢?
刘邦建立汉朝后,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为了解决边患问题,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匈奴的作战,连年的战争,使汉朝的人力、物力消耗很大。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卜式的商人,他提出来愿意把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国家,并且不要求任何名利上的回报。那么,卜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而汉武帝派出去调查问题的官员了解卜式的为人后,不由得肃然起敬,回去以后就一五一十地给汉武帝做了汇报。可是汉武帝听了以后,依然是犹豫不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听了以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就一再讲这可不是人之常情,世界上哪有人干好事不图回报的呢?这太离谱了。该不是做秀吧?这个卜式恐怕是动机不纯,别有所图。陛下,这种人我们可不能相信,更不能把他树为榜样,免得坏了我们大汉的规矩。陛下,这个卜式不要搭理他。那么汉武帝本来还有些犹豫,听公孙弘这样一讲,那就更加满怀狐疑了。觉得这个卜式的做法反而觉得很可疑。那么,汉武帝犹豫什么呢?卜式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西汉建立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财政入不敷出。汉武帝于是找来一个叫桑弘羊的“理财高手”帮助他“理财”,桑弘羊制定了一个商业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官营政策。
盐的官营,它的做法就是民产官销,也就是官府招募一批盐的生产者,给他们提供煮盐的铁锅,但是对他们的生产过程严密地监视。盐生产出来以后不能随便卖,必须全部卖给官府,再由官府来组织销售。铁的官营呢?它的做法叫做官产官销,就是官府在各个地方设置铁官,从铁矿石的开采、冶炼到铁制器具的铸造,再到产品的销售,所有的环节都是由官府大包大揽。那么这个盐铁官营政策搞出来之后,就不准私人再去生产盐铁、销售盐铁了,如果违犯呢就要处以刑法。这个刑法当时叫做“钛左足”,“钛左足”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铁打造一个像袜子一样的刑具,给犯人穿在左脚上面,这个刑具很沉,六斤重,合着今天是1.5公斤,那么这种“钛左足”的刑法据说是为了替代过去的一种叫做刖刑的刑法,所谓的刖刑就是砍掉犯人的一只脚。现在不砍脚了,改成穿铁袜子,那这应该是一个文明的进步。可是不管是走到哪个地方,无论是走路也好、干活也罢,或者是吃饭、睡觉,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的,穿着这么一双笨重的铁袜子,那是什么滋味,那个滋味恐怕也不会比砍掉一只脚要好受多少。
那么这个盐铁官营的政策制订出来以后,它的效果如何呢?桑弘羊制定的这个商业策略,在历朝历代得到沿用。但桑弘羊本人,却遭到后世很多人的唾骂,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