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墨竹图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墨竹图
北宋文同
绢本墨笔 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
,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文同《墨竹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1、文同《墨竹图》
【作者】文同
【类别】:字画
文同《墨竹图》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郑板桥墨竹图_墨竹图 -作品评价: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画墨竹始于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宣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