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概要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基本介绍


头部核磁共振图像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从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MRI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概要


核磁共振成像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

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

物理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电脑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电脑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氢核首选核种

氢核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且氢核的磁旋比大,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NMR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MRI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当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返回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可以被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即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包括组织中水分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这样,病理变化就能被记录下来。

人体2/3的重量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基础。人体内器官和组织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形态的变化,即可由磁共振图像反应出来。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数学运算

原子核带正电并有自旋运动,其自旋运动必将产生磁矩,称为核磁矩。研究表明,核磁矩μ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S 成正比,即


核磁共振成像

式中γ 为比例系数,称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它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可表示为:


核磁共振成像

m为核自旋量子数。依据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关系,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它在磁场方向上的投影值为:


核磁共振成像

对于不同的核,m分别取整数或半整数。在外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能量,其数值可表示为:


核磁共振成像

式中B为磁感应强度。可见,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由于磁矩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自旋能量分裂成一系列分立的能级,相邻的两个能级之差ΔE = γhB。用频率适当的电磁辐射照射原子核,如果电磁辐射光子能量hν恰好为两相邻核能级之差ΔE,则原子核就会吸收这个光子,发生核磁共振的频率条件是:


核磁共振成像

式中ν为频率,ω为角频率。对于确定的核,旋磁比γ可被精确地测定。可见,通过测定核磁共振时辐射场的频率ν,就能确定磁感应强度;反之,若已知磁感应强度,即可确定核的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系统组成

NMR实验装置

采用调节频率的方法来达到核磁共振。由线圈向样品发射电磁波,调制振荡器的作用是使射频电磁波的频率在样品共振频率附近连续变化。当频率正好与核磁共振频率吻合时,射频振荡器的输出就会出现一个吸收峰,这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同时由频率计即刻读出这时的共振频率值。核磁共振谱仪是专门用于观测核磁共振的仪器,主要由磁铁、探头和谱仪三大部分组成。磁铁的功用是产生一个恒定的磁场;探头置于磁极之间,用于探测核磁共振信号;谱仪是将共振信号放大处理并显示和记录下来。

MRI系统的组成

现代临床高场(3.0T)MRI扫描器


基础MR磁场设备

静磁场:又称主磁场。当前临床所用超导磁铁,磁场强度有0.2到7.0T(特斯拉),常见的为1.5T和3.0T;动物实验用的小型MRI则有4.7T、7.0T与9.4T等多种主磁场强度。另有匀磁线圈(shim coil)协助达到磁场的高均匀度。

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射频系统

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分析方式

全局图像

首先,拿到一张刚扫描好的核磁共振图像时,应当对综全局图像有个大致的管材,从图像形状、颜色、灰度深浅、物理标注等方面进行分析。这里说一下数字灰度的概念。它是由每一个平等的像素点构成的,有两个基本的参数,一是像素的位置;二是像素的灰度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方式。体现在图像上,就是灰度错落有致深浅不一的标识。

灰度像素点

灰度像素点即对应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空间位置。核磁共振看可以扫描局部、全身多处组织的病变情况。并且图形图像用三维X/Y/Z空间表示出来,三种空间向量的强弱判定大小,用磁场梯度线来控制,并且三者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医生查看图像,就是从三者灰度等级颜色程度与人体器官对应关系当中,找出病灶、分析病因的。

灰度定位

最后,对于磁场图像分析,我们还应掌握灰度的定位分析原理,磁场粒子的高速运动,带动了身体组织内氢原子的周期往复性运动,在每一次振动周期内,我们都会对粒子详细的轨迹进行定位分析,在判定身体组织内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时,也就明显的体现在粒子运动轨迹定位上。目前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医院磁共振检当中,已经将磁场灰度空间定位作为判定磁共振精准性的判定标准之一。颜色深度的宏观表示方法变成做基础的磁场灰度值。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医学上的应用

氢核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NMR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MRI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当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返回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可以被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即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包括组织中水分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这样,病理变化就能被记录下来。

人体2/3的重量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基础。人体内器官和组织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形态的变化,即可由磁共振图像反应出来。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成像优点

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射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大型磁场发生设备

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比CT优胜;

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这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变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权图像,可区别肝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不像CT只能获取与人体长轴垂直的横断面;

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

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

人类腹部冠状切面磁共振影像。

(所采成像脉冲序列:Turbo Spin Echo, TSE。)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核磁共振检查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射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B超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

5.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却不能适用。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MRI系统的伤害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概要

MRI系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强静磁场

在有铁磁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不论是埋植在患者体内还是在磁场范围内,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场

可在受试者体内诱导产生电场而兴奋神经或肌肉。外周神经兴奋是梯度场安全的上限指标。在足够强度下,可以产生外周神经兴奋(如刺痛或叩击感),甚至引起心脏兴奋或心室振颤;

射频场致热效应

在MRI聚焦或测量过程中所用到的大角度射频场发射,其电磁能量在患者组织内转化成热能,使组织温度升高。RF的致热效应需要进一步探讨,临床扫描仪对于射频能量有所谓“特定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的限制;

噪声

MRI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声,可能使某些患者的听力受到损伤;

造影剂的毒副作用:目前使用的造影剂主要为含钆的化合物,副作用发生率在2%-4%。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化学领域应用

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没有医学领域那么广泛,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难题及成像材料上的困难,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研究、固态反应的空间有向性研究、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的研究、聚合物硫化及弹性体的均匀性研究等;

在金属陶瓷中,通过对多孔结构的研究来检测陶瓷制品中存在的砂眼;

在火箭燃料中,用于探测固体燃料中的缺陷以及填充物、增塑剂和推进剂的分布情况;

在石油化学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流体在岩石中的分布状态和流通性以及对油藏描述与强化采油机理的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成像的进展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谱线特征参数(如谱线宽度、谱线轮廓形状、谱线面积、谱线位置等)的测定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它可以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完全无损的检测方法。同时,它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本领和精确度,而且可以用于测量的核也比较多,所有这些都优于其它测量方法。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获奖者的贡献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zh-tw:保罗・劳特伯;zh-cn: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zh-tw:劳特伯;zh-cn:劳特布尔}-的贡献是,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把梯度引入磁场中,从而创造了一种可视的用其他技术手段却看不到的物质内部结构的二维结构图像。他描述了怎样把梯度磁体添加到主磁体中,然后能看到沉浸在重水中的装有普通水的试管的交叉截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图像技术可以在普通水和重水之间区分图像。通过引进梯度磁场,可以逐点改变核磁共振电磁波频率,通过对发射出的电磁波的分析,可以确定其信号来源。

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理论,推动了其实际应用。他发现磁共振信号的数学分析方法,为该方法从理论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使得10年后磁共振成像成为临床诊断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他利用磁场中的梯度更为精确地显示共振中的差异。他证明,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分析探测到的信号,并且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曼斯菲尔德还提出了极快速的梯度变化可以获得瞬间即逝的图像,即-{zh-tw:面回讯成像;zh-cn:平面回波扫描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研究的主要手段。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为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开发核磁共振扫描仪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铺平了道路。由于他们的理论工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才取得了突破,使人体内部器官高清晰度的图像成为可能。

此外,在2003年10月10日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同时出现了佛纳(Fonar)公司的一则整版广告:“雷蒙德・达马蒂安(Raymond Damadian),应当与彼得・曼斯菲尔德和保罗・劳特布尔分享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他,就没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篡改历史”而引起广泛争议。事实上,对MRI的发明权归属问题已争论了许多年,而且争得颇为激烈。而在学界看来,达马蒂安更多是一个生意人,而不是科学家。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未来展望


头部核磁共振检测

人脑是如何思想、感受的,至今仍一直是个谜。而且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利用MRI的脑功能成像则有助于我们在活体和整体水平上研究人的思维。其中,关于盲童的手能否代替眼睛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正常人能见到蓝天碧水,然后在大脑里构成图像,形成意境,而从未见过世界的盲童,用手也能摸文字,文字告诉他大千世界,盲童是否也能“看”到呢?专家通过功能性MRI,扫描正常和盲童的大脑,发现盲童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在大脑的视皮质部有很好的激活区。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盲童通过认知教育,手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代替眼睛“看”到外面世界的。

快速扫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使经典MRI成像方法扫描病人的时间由几分钟、十几分钟缩短至几毫秒,使因器官运动对图像造成的影响忽略不计;MRI血流成像,利用流空效应使MRI图像上把血管的形态鲜明地呈现出来,使测量血管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速成为可能;MRI波谱分析可利用高磁场实现人体局部组织的波谱分析技术,从而增加帮助诊断的信息;脑功能成像,利用高磁场共振成像研究脑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是脑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有理由相信,MRI将发展成为思维阅读器。

20世纪中叶至今,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是发展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专家相信,作为这两者结合物的MRI技术,继续向微观和功能检查上发展,对揭示生命的奥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项目及意义

鼻咽部MRI检查(核磁共振检查)

正常范围:1.鼻咽部恶性病变。2.鼻咽部良性病变。3.由其他部位侵入到鼻咽部粘膜间隙的病变。4.喉部良、恶性肿瘤。

检查介绍:对鼻咽肿瘤检查,MRI比CT对鼻咽部正常解剖以及病理解剖的显示,比CT清晰、全面。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肝、胆、胰、脾的MRI检查(核磁共振检查)

正常范围:1.肝、胆、胰、脾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以及肝海绵状血管瘤。2.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3.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变、脂肪肝、色素沈着症。4.肝、胆、胰、脾先天性发育异常。5.肝脓肿。6.胰腺炎及其并发症。

检查介绍:能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及其特征,并能和其他肿瘤鉴别。对肝、脾囊肿、海绵状血管瘤有确诊作用。

临床意义: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核磁共振成像(MRI)

正常范围:正常。

检查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临床意义:适应症:

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_核磁共振成像 -图书信息

简介


核磁共振成像

书 名: 核磁共振成像

作者:(美国)噜克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

ISBN: 9787506736831

开本: 16开

定价: 248.00 元

内容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精)》的主要写作动机是得到一部独立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磁共振成像基础的教科书。尽管这不是一部完整的MRI研究论着,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这一领域的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的参考书。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精)》不可能对进动交换、射频穿透、k-t空间、灌注和参数重建方法进行详细讨论,因而省略掉了这些重要课题。磁共振模拟、交互式MRI、远程学习等另外几个重要问题或许将来有可能作为网上扩展卷中的内容确定下来。我们相信这《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精)》的内容对读者是有用的,许多技术细节可以参照其他核磁共振技术的专着,比如,Chen和Hoult关于磁共振线圈的专着、Callaghan关于扩散的微观成像的专着。

每一章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技术细节的讨论、家庭作业、序列概念和产生的图像。关键部分一般用斜体标记,单引号内通常表示引入磁共振成像术语和格式化的说法。每一章结尾都有典型的参考文献,但是我们只引用综述性的、介绍性的和我们特别熟悉的文献。做一个完整的书目并不是这《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精)》的目的。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精)》的前15章本质上是介绍性的,或许可以作为一学期的课程。经过第一章简短的概述后,接着介绍核磁矩的基本动力学、成像概念,然后是各种重建方法、对比度和噪声。后面的11章介绍了成像应用;这可以在第二个学期中讲授,也可以把这些基本概念穿插到前面的内容中去,在一个学期把全书讲完(这是我们倾向性的意见)。后面的11章中,开始是简短介绍射频脉冲的设计和化学位移成像,然后详细讨论了快速成像、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运动、流动、扩散、脉冲序列设计和伪影。射频、梯度和主磁体线圈统一放在最后一章讨论。另外,在前面章节的适当位置,我们也讨论了线圈硬件的问题。附录中包括电磁学和统计学的一些知识,也列出了书中图像的成像参数。

图书目录

第一章磁共振成像简介

第二章磁场中单核的经典响应

第三章旋转坐标系和共振

第四章磁化强度,弛豫和布洛赫方程

第五章进动和激发的量子力学基础

第六章热平衡及纵向驰豫的量子力学基础

第七章信号检测概念

第八章信号采集方法导论:自由感应衰减、自旋回波、反转恢复和谱

第九章一维Fourier成像,k空间数据和梯度回波

第十章多维Fourier成像和片层激发

第十一章连续和离散Fourier变换

第十二章采集和图像重建中的反迭

第十三章Fourier变换图像重建的滤波和分辨率

第十四章图像投影重建

第十五章信号,对比度和噪声

第十六章对射频脉冲的深入讨论

第十七章水脂分离技术

第十八章稳态快速成像

第十九章K空间分区采集和回波平面成像

第二十章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和T2散相

第二十一章随机漫游,弛豫和扩散

第二十二章磁共振成像自旋密度、T1和T2的测量方法

第二十三章运动伪影和流动补偿

第二十四章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流测量

第二十五章组织的磁特性:理论和测量

第二十六章序列设计,伪影和命名规则

第二十七章磁共振成像线圈及磁体导论

附录A电磁场原理:简介

附录B统计学

附录C图像说明中的成像参数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6375.html

更多阅读

立体成像显示原理图 相机成像原理图

立体显示原理1 概 述2 技术原理2.1分类主动立体系统被动立体系统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2.2 不同立体显示方法对比表1 概 述人们对视觉听觉的追求总是趋向于真实再现,二维画面对一般显示应用而言可以很好的表达所需的中心思想,但在一些

相机成像与背景虚化原理 相机的成像原理

最近迷上了摄影,除买了单反相机,也看了不少摄影书。由于长期读书落下的“毛病”,非要把相关成像原理研究个水落石出,经过查阅资料和思考,基本想通了相机的成像、虚化和景深的原理。这里借助其他爱好摄影的研究资料,对相机的成像和虚化原理

转载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技术指南

原文地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作者:北师大博仁心理学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采用核磁共振仪来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通常血氧含量升高说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相机 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相机,采取了学生实验、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1、首先,学生利用光具座进行了分组实验,知道照相机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u>2f)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声明:《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概要》为网友藍了天白赴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