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寒夜》简介
《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小说产生
这部作品完成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童,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创作背景
世纪巴金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中日战事不断,人民处于迷茫混乱之中,有不少的人就在这样的社会中困顿抑郁而生,“多少人得了肺病在痛苦中死去,多少家庭在贫困中过着朝不保夕的非人的生活,在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下的当时的陪都重庆,好人偏偏不得好报,坏人得志到是常见的现象。”(关于《寒夜》)
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政府没有做恢复人民正常生活恢复的准备,整个社会处于一片的混乱中,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条明确的路供人们选择,人们在这无尽的黑暗中一点一点走向窒息。
《寒夜》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对抗战前夕,一家普通、善良的知识分子生死离别的描绘,深入的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是人们看到了一幅冷酷的血淋淋的画面。老百姓被推入苦难的深渊,正在挣扎呼号着。
巴金通过《寒夜》替知识分子诉苦,替知识分子叫屈,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处境很困难,生活都十分的困苦。“我”也是这众多人中的一个,我用自己的笔向这个社会发出深痛的呐喊,我不能也向汪文宣那样的软弱。
《寒夜》正是这样的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巧妙的构思去鞭挞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寒夜》的问世有它的必然性。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创作原由
《寒夜》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对抗战前夕,一家普通、善良的知识分子生死离别的描绘,深入的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是人们看到了一幅冷酷的血淋淋的画面。老百姓被推入苦难的深渊,正在挣扎呼号着。
巴金通过《寒夜》替知识分子诉苦,替知识分子叫屈,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处境很困难,生活都十分的困苦。“我”也是这众多人中的一个,我用自己的笔向这个社会发出深痛的呐喊,我不能也向汪文宣那样的软弱。
《寒夜》正是这样的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巧妙的构思去鞭挞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寒夜》的问世有它的必然性。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内容概述
1937年夏,上海。热血青年汪文宣满怀着崇高理想,准备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与同样学教育的曾树生热烈地相爱着。树生的同学陈奉雅的哥哥――留洋回来的陈奉光,也在拼命地追求着树生。文宣的母亲来信催他回乡与自小时候订了娃娃亲的玫完婚。树生陪文宣一起回去,却遭封建势力的重重打击,只得离开是非之地,回沪举行婚礼。汪母带着玫赶到,事情顿成僵局。
日本帝国主义的炸弹,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局势。汪母将玫认作干女儿,带着她一起跟着儿子媳妇踏上了逃难的历程。文宣应友人之推荐前往武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善良的还带上了他自幼失怙的学生如烟如雨,以及他们的监护人远房舅舅张华飞一家四口。自私自利的张华飞一家自己开后门弄到车票远走高飞,奉光好意替滞留途中的文宣他们弄到了船票,却被汪母不近人情地回绝了。树生差点遭到败兵的强暴,汪母归咎为她的招风引蝶。婆媳之间终于暴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汪母一气之下带着玫跟一位同乡田秉业的船去武汉。
文宣他们赶到武汉,才发现那里几成空城。他们给汪母她们留下讯息,准备去大后方重庆。途中,树生在罗军官他们的帮助下,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产下一名男婴小宣。日本鬼子杀害了如雨,受伤倒地醒来后的树生发现小宣不见了。他们几经磨难,终于到达重庆,因文宣找不到工作而艰苦度日。在一次大轰炸中,文宣意外救了一名报馆的老板而获得了编辑的工作。小广场举行抗日宣传演出,文宣他们终于在这里和母亲重逢了。喜上加喜的是汪母和玫在长沙附近拣到并收养的男婴正是文宣他们的亲骨肉小宣。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搬到一处生活。可是,小宣不肯跟树生亲近以及汪母和树生之间因观念不同而屡起争执,使得文宣左右为难。善良的玫总是一再两面调停。树生外出寻找教职,屡屡碰壁,最后在一家布店当起了女店员。
文宣工作的报馆因为发表了针砭时弊的文章而触怒了当局,正直的他为了报馆不致被封门毅然将责任一肩扛下而丢了饭碗。为了替玫看病并且赎回被当掉的手风琴,树生答应奉光去他任职信贷部主任的银行工作当内勤。报馆老板因对文宣心存愧疚而推荐他去书局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华横溢的文宣被莅临参加庆典的副部长“钦点”为编辑室副主任,招致了不学无术的同事张华飞的嫉妒。陪都副市长柳公权的女儿莎莎一心追求奉光,屡碰软钉子而誓不罢休。她安插了远房表弟秦风在奉光身边监视他。仍然爱着树生的奉光对她的照顾引致其他同事的不满,倔强的树生决定要努力作出一番成绩。她上了秦风的圈套,差点酿成大祸。是文宣战胜了自己内心的矛盾而求助奉光才化险为夷。文宣对书局内溜须拍马的风气很是看不惯。
他因拒绝写违心的文字又一次失去了工作。树生和奉光终于遭到了秦风的陷害。奉光应允与莎莎结婚,才保住了两人的工作。此后,借着“黄金涨价消息泄露案”一事,奉光帮自己和树生赚了钱,而让秦风被判刑入狱,莎莎彻底疯了。文宣回到书局当了一名校对,同事们发现原来意气风发的他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似地,谨小慎微且沉默寡言。玫嫁给了落入江中死里逃生的同乡田秉业,跟他去了云南。始终在积极追求树生的奉光邀请她跟自己一起跳槽去兰州工作。文宣帮主任的儿子补习功课,却因此事反而得罪了主任。嫁给财政部秘书的奉雅一直生活在抑郁的情绪当中,终于在她心爱的小狗走失后自杀身亡。
文宣的肺病日趋加重,终于遭到书局的解雇。汪母和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着并日益严重。为家庭生计,也为避开这没有生气的家,树生决定去兰州工作。她和文宣在黎明前黑暗的街上深情拥吻,依依不舍地话别。到了兰州,她不断寄钱回家,但文宣的病并无起色。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文宣却在母亲和小宣的哭声中永远闭上了眼睛。树生后悔抛下重病的丈夫来到兰州。奉光将文宣誉为“时代的英雄”,树生也终于明白了文宣的伟大之处。她赶回重庆,得知文宣去世,而婆婆和儿子已不知去向。她只能孤独地步入远处茫茫的寒雾之中。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人物分析
巴金
汪文宣,他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曾受过西方现代新思潮的熏陶和启迪。然而,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中,他最初的锐气在一点一点的消失,由于经济的困难,营养不良,后来又染上了当时的痨病――肺结核。他逐渐变成一个善良、胆小和软弱的人。他只希望一家人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然而,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他的弱点一点一点的暴露出来。他的生活也越来越迷茫起来。抗战以后,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庸人……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他在公司里卖力的工作,
除了钟老和公司里的其他人没有过多的接触,他仿佛和大家隔离开来。每天看着周主任那厌恶的表情,吴科长敌视的眼光和同事们没有表情的面孔,以至连周主任的一声咳嗽都会引起他惊惶,一个工友向他催问任务,他也不敢拖延。他小声的咳嗽,轻轻地走路,他善良从来不伤害别人。但是往往这样软弱善良的人,在旧社会里到处受到白眼和不幸,最后在被压榨干净以后死去…… 曾树生,和宣一样受过高等教育,追求个性的解放。
她年轻、美丽有活力,思想开放,然而,内心却深藏着孤独和苦闷。他的性格具有层次的多维性。她在银行里有一份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工作,生活看似平静。然而,每天她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她爱她的丈夫,然而,每次回家后,走进那寒冷凄清的并且永远阴暗的屋子,看见丈夫那没有血色的病脸,还有婆婆那带着憎恶的怒容。她的全部的活力好象都在这个冰冷的家里凝固了。当陈经理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的内心既喜悦又矛盾,她希望能有一个向陈经理那样的人去依靠,然而,她有很难舍弃那个她生活了十四年的家。虽然那个家贫困、凄清,但仍有一些东西,仍有一些人让她难以割舍。当她想离家的时候,被丈夫一度用真情所唤回,在丈夫与情人之间的选择,让她痛苦和矛盾。
宣的母亲,她十分爱她的儿子,甚至可以为了他做一切的事。然而,她对媳妇却十分的刻薄。她是家族中唯一的长者,应该处于封建大家长的地位,受到家中所有人的尊重和孝敬,然而,在这个已经开始个性解放而又即将结束的旧社会里,她的思想似乎早已经过时了,她已远远的被这个时代甩在了后面。对于儿媳妇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怎么可能接受她的那些旧规矩、旧理论呢?而且她还说儿媳妇是姘头、花瓶,没有和儿子行过结婚礼。从这里讲,她不是一个好婆婆。然而,她是一个勤劳、简朴、和蔼的好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她不惜去给人家当一个二等老妈子,给人家洗衣服。为了儿子,她不知道流过多少汗水和泪水,从这里讲,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宣,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严肃的表情,苍白的面庞,都显得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他仿佛就是宣的缩影。他对母亲感情不深,到是对父亲和奶奶还比较亲热一点。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女性形象
《寒夜》是巴金中年时期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中篇小说。抗战胜利后,“在贵阳的茶馆里,在北碚馆微弱的烛光下,巴金用茶碗盖上磨的墨,用粗糙的算账草纸,一口气写出了三部深刻细致的作品:《憩园》、《第四病逝》、《寒夜》。”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历来不衰。从现有的资料看,关于《寒夜》的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文革”之后,“文革”之前以及“文革”中单篇论及《寒夜》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关于《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主要是以新时期以来可见的评论文章为参照系。
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文章一般把《寒夜》看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香港中文大学的致赞辞这样写到:“……他所追求的是真实,而并不顾及美。”真实地反映抗战胜利后小人物,在《寒夜》里主要是通过反映普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从而反映当时整个社会,这是评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事实上,《寒夜》这部作品也确实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对婆媳关系的分析上,此阶段的评论文章仅仅是从较浅的方面加以分析,未能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来分析此种矛盾的实质。
从某种程度上看,《寒夜》里的婆媳矛盾很明显,也很难调和。但对此种婆媳矛盾的缘由,以及曾树生到底为何出走这样的事实,如果不做更加深入地研究则很难把握曾树生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性和她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
自五四以来,女性解放作为“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一个内容,一直都是广大女性追求的目标。《伤逝》里子君排除万难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娜娜”出走后未来的生活并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子君的结局是悲哀的。《寒夜》里的曾树生较之子君具有进步性。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伤逝〉与〈寒夜〉女主人公比较》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如果把“人的觉醒”作为现代性的标志,那么曾树生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无疑更高:“作为独立的女性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只是女性主体自我觉醒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与子君恰恰相反,曾树生与汪文宣同居后还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因此,曾树生与婆婆的矛盾更深层的是现代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正如《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一书的作者认为地那样,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究竟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婆媳两代人的选择自然不同。
不可否认,在曾树生个人自觉的同时,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说,她的行为具有时代进步性;但如果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她的行为又受到一些评论者的置疑。在《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里,作者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认为,婆媳两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自私的,就连汪文宣也痛苦地请求她们为了他不要再吵了。然而,对于曾树生,作者又是理解的,他认为曾树生的选择是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选择人道主义还是个性主义都将有遗憾。《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深刻地剖析了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人的觉醒、人的现代性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
家庭内部的矛盾究竟是婆媳之间大矛盾还是其他?有人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从个性主义角度看,曾树生的出走固然是由她追求幸福自由不甘现状的性格决定的,但同时家庭的内部矛盾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论〈寒夜〉的现代性》一文中,作者抛弃了婆媳矛盾论,而认为家庭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汪曾两人的情感危机。“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努力摆脱沉重的旧伦理教条的同时,也在试着营造一种新型的伦理,这种伦理比之传统的伦理来得更自由和更人性化。”“在某种程度上,巴金将汪曾二人的婚姻有意悬置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之上,目的就是要对其进行情感的拷问。”因此更具有现代人道关怀。
以上是从人的觉醒的现代性角度剖析了曾树生出走背后隐藏的深层的现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有了译介,有研究者开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从性别角度切入,对曾树生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刘慧英的《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是较早运用这种理论来解读的文章,此后用类似角度分析的评论陆续出现。女性主义将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关系放在家庭与社会的生活场中进行考察,她们认为此种关系往往隐含着控制――反抗的政治文化色彩;女性完全的独立人格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女人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母亲或妻子等传统的角色定义,而是依据女人这样的身份,从而摆脱对男权文化的依附,自主性强,对抗性也强。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叙》、《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重读〈寒夜〉》、《〈寒夜〉重读》、《从〈寒夜〉中曾树生的出走看妇女解放之路》《、男性中心下的误读――对周蘩漪、曾树生认知错位的思考》、《〈寒夜〉忍无可忍塑造的阴影――论巴金创作中的南权意识》、《面对〈寒夜〉一种性别关系的研究》、《曾树生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等文章中,作者均认为,在男女主体之间相互平等、自由、各负其责的关系不可能再存在的前提下,曾树生在家庭和个人的两难选择之间虽有彷徨,但最后她依然依从女人的独立性作出了选择。《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一文中指出,这中选择同时也是人的一种考验:“树生对自我和个人的选择的意识形态式强调,同时也意味着对个人责任的高度承担。”
但也有评论者认为曾树生的选择仍然不是完全自主的。肖进贵在《重读〈寒夜〉》中说:“从表面上看,曾树生有健康漂亮的外表,有经济自主的能力,有办法让儿子念最好的学堂。但实际上,曾树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她的选择也是迫不得已作出的而不是自主选择。”另有评论者则运用爱玛・高德曼而非其他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曾树生选择后是否幸福做了解读。“高德曼认为女性解放的真正含义是在于使女性获得幸福的生活。而当代女性以性别歧视为依据,这就偏离了女性解放的目的。”很显然,从曾树生出走又回来的彷徨里可以看出,她是不幸福的。女性幸福的获得在爱玛・高德曼以及这位作者看来应当是个人、家庭婚姻的平衡而不是在两者之间取舍。
不管是从现代性角度还是从性别角度来考察,他们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评论,不乏精道之论。作为一位极具人道主义的作家,巴金在他的小说里往往流露出对人性和人物命运的超越时代的关照情怀。小说《寒夜》便具有该种形而上的哲人思索。一些评论者则用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眼光,将曾树生的命运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在《两难选择的悲剧:对涓生、汪文宣身份的再认识》一文中,作者这样反问:“如果子君外出谋业,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或许他们的婚姻就不会走到尽头。可是在《寒夜》里,虽然曾树生经济独立,她与汪文宣的自由恋爱、婚姻还是归于失败。可见经济并非唯一的原因,这是否意味着个体本身也是悲剧的制造者?”评论家洪治纲在《悲悯与体恤――读巴金的〈憩园〉与〈寒夜〉》一文中,则从悲悯与体恤的角度探讨了曾树生等一群人物的命运。“在《寒夜》和《憩园》中,巴金对人性的体悟,既有对人性中社会属性的考察,也有对人性中自然属性的展现。从这两部作品来看,更多的则是集中在人性中的那些自然属性上,诸如亲情、爱、牺牲以及欲望等等。”“《憩园》和《寒夜》的许多人物,他们的悲剧固然离不开生存命运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人性中某些无法改变的顽症的钳制。”
以上诸多解读主要是从《寒夜》展示的故事内容着手,而对小说进行表现形式、叙述角度等纯粹文本分析的文章很少。在《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一文中,作者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把艺术形象单纯只当艺术形象而非社会人分析,认为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存在着很大的裂隙,“她不是不可能回来,但问题是她即使回来,也不应该是现在作品所写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回来是她此前的情感倾向和理性选择的大逆转,她此前的行为逻辑被完全颠覆了。”尽管如此,但作者从形式美的角度认为让曾树生回来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而不是性格的逻辑发展,“这样在事实上存在的裂隙中……让读者产生了虚幻的真实。”
还有评论者从巴金对人物的大量的心理描写的特点出发,发现了《寒夜》叙事的复调特征;洪治纲在他的那篇文章中则从叙事学的角度认为巴金采用了全知的叙事视角和一种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因此极大地加强了曾树生的女性形象的立体感。从分析故事情节隐含的诸多意义到分析协作手法,对《寒夜》的认识在日益深化。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心理描写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几对矛盾
首先,是树生和婆婆之间的矛盾。似乎她们之间的争吵从未停止过,一直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婆婆看不惯她爱打扮,应酬多,甚至背着丈夫写情书,和情人约会。在婆婆的眼中,儿媳妇是一个不懂妇道的下贱女人。由于汪文宣和树生没有举办过正式的结婚礼,没有经媒人的介绍,婆婆抓住这个把柄去一步步地羞辱儿媳妇。接受过新思想的树生,相信真爱并不需要那些无谓的仪式和过程。她追求着真爱和自由。她和婆婆之间的的矛盾不仅仅是生活琐事的矛盾,更突出的表现为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相互冲击碰撞。
其次,是宣与树生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来,他们的关系很好,然而,矛盾早在他们之间悄悄的萌生了。原来他们有理想,也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他们走到一起并结合了。然而,在那个黑暗腐败的政府的统治下,宣变成了懦弱,安分,胆小怕事,见人低头,甘受欺辱的小公务员,而树生不甘屈服,还在另寻出路,她把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放在了首位,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也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分离。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悲剧结局
在树生和宣的母亲的争吵中,宣的病一点一点的加重,在树生走后,宣更加的失落了,在这个黑暗腐朽的社会了,那黑暗的现实无情的摆在他的面前。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没有喘息 的机会,直到死去。
当树生再次回来的时候,屋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儿子和婆婆走了,宣也去了。她内心无比的痛苦,自责悔恨,然而一切都晚了,没有挽回的机会了。
《寒夜》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小职员生活的描写,来向社会控诉这个黑暗的现实,只有换一个社会,换一个制度,他们的悲惨的命运才能彻底的结束.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现实主义成就
善于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从而表现出作家非凡的艺术功力。契诃夫曾说过“写苏格拉底比写小姐或厨娘容易”的话,这是因为,事物越平常,就要求作家的眼光越是敏锐,越能够从平常中抽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相关评论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在《寒夜》中,有温暖,更多的则是辛酸,这个家庭最后则是以汪文宣的死亡、婆婆带着孙子不知去向、曾树生不知自己的将来该如何把握而解体。同样是“家”的解体,在《激流三部曲》中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它宣告了旧的灭亡和新的诞生。巴金乃至他笔下的主人公所要急于打破的就是一个封建的专制旧家庭,但是在十多年之后,巴金所完成的《寒夜》中却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转变,汪文宣和曾树生是在五四的新的文化影响和鼓舞下走到一起的“新青年”,
他们完全打破了封建婚姻的俗套,甚至连个仪式都没有举行,是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将他们结合到一起的,但这种结合却并没有得到人们期望的幸福和美满的家庭,当然有很多社会因素上的原因,比如战时的环境使得人们的心态和理想的改变,但这里面显然也有着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作者对五四时期的一些价值观念的无形反思。《寒夜》在非常短的时间和非常狭小的小说空间中却极大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深度。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使得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始终存在着让人无法释然的力量。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手稿珍藏本
巴金先生的《寒夜》手稿珍藏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首发,从而成为2005上海书展的“压轴大戏”。
翻开书,一页页的手稿是由不同色泽的稿纸组成,有些已经破损,字的墨色也是深浅不一、颜色各异。透过这些浸润着岁月洗礼的手稿,我们能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巴金和他的作品所经历的坎坷。
《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说,看巴老的《寒夜》和《随想录》的手稿,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随想录》是巴老晚年体弱多病时完成的,手稿上的每一笔都是艰难地写下来的;而《寒夜》却不一样,巴金写得龙飞凤舞、潇洒流畅,汪洋恣肆的激情顺着笔尖奔涌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岁月的剥蚀,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据说抗战时期在重庆,一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楼失火,他带着一口小箱子匆匆跑出,这个箱子里就有《寒夜》的头两页手稿。巴金后来说,幸好那天的火没有烧起来,否则烧毁了这座作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楼,他可能不会再将小说写下去了。即便逃过了一个个劫数,由巴金先生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现存手稿中第56页整页缺失,第57至62页共六页有部分破损,而整个手稿的最后部分,即全书的第26章至尾声的手稿遗失。为确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后采用《寒夜》首次在《文艺复兴》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体补齐―――――因为这部手稿就是当时供《文艺复兴》发表时的排印稿,两者的文字是一致的。
《寒夜》手稿珍藏本是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计划出版的“巴金手稿集”中的一部,“手稿集”将陆续集印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巴金先生的手稿。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
作品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寒夜巴金_《寒夜》[巴金小说] -影片《寒夜》
基本信息
《寒夜》导 演:阙文
编 剧:阙文林洪桐
主 演:许还山潘虹林默予高飞田冲 (更多)
上 映:1984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演员表
许还山 .... 汪文宣
潘虹 .... 曾树生
林默予 .... 母亲
高飞 .... 陈主任
田冲 .... 钟老
刘文治.... 唐柏青
刘安泰.... 小潘
王成德.... 吴科长
马琨.... 周主任
创作人员
《寒夜》阙文 .... 导演
阙文 .... 编剧
林洪桐 .... 编剧
巴金 .... 原著
罗丹 .... 摄影
晓滨 .... 美术(制作设计)
马改娃.... 美术(制作设计)
吕其明 .... 作曲
来启茂.... 录音师(收音)
战强 .... 剪辑
王陶瑞.... 剪辑
何兆春.... 化妆
刘秋香.... 化妆
蔡培新 .... 服装指导
崔宇 .... 服装指导
胖希纯.... 道具
李庆春 .... 特技摄影
李振铎.... 置景
侯荣恒 .... 置景
范金铎.... 灯光(照明)
徐杰 .... 烟火设计
杨来祥.... 烟火设计
王传绪 .... 制片人
周世昌.... 制片人
姚关荣 .... 指挥
北京电影乐团 .... 伴奏
故事梗概
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发生在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的重庆。汪文宣在大学教育系念书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反抗精神也很强。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和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随后,又怀着创办"乡村化、家庭化学堂"的远大抱负走上社会。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贫困,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一一破灭。当他和家人从江南辗转到了重庆时,已经饱经沧桑,变成一个安分守已、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了。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他抱病工作,可挣来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更不用说求医治病了,一家人只能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可妻子曾树生却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想要另闯一条出路。
靠着自己的姿色,她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不过是供人摆布的"花瓶",以此来补贴家用,供儿子上"贵族学堂"。汪母出身书香门第,原是昆明的"才女",为了儿子,她甘愿所自己降到"二等老妈子"的地位,替儿子操持家务。矛盾在婆媳之间出现了:母亲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于是她总是挑媳妇的毛病,尤其看不惯媳妇当了"花瓶"后的生活方式,并且还以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来奚落儿媳。曾树生很同情丈夫,也并不甘心做"花瓶",她几次想离开银行,和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可又舍不得抛弃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不愿儿子因贫困而低人一等。同时,家庭气氛的寂寞,尤其是婆母的冷言冷语使她不能忍受,她终于跟着她的上司陈主任--一个比她年轻的、有权势的人到兰州去了。虽然她离开了家,可仍然惦念着丈夫和儿子,按时给家里寄钱。抗战一胜利,曾树生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没想到,丈夫已死于贫病,儿子也随婆母回了老家。
导演介绍
阙文,中国影视编剧、导演。生于浙江丽水。1950年起曾任《人民日报》编辑、记者。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春雷》、《阿拉尔罕》、《烽火少年》、《青春似火》等片中担任副导演。后与人合导《父子俩》、《巨澜》、《元帅之死》,其中《元帅之死》在第四届百花奖评奖中名列前十名。他独立执导的、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寒夜》,获1985年政府奖并参加了法国第三十八届国际电影节和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分别获得荣誉证书和优秀影片证书;该片还参加了日本《中国映画祭》和新加坡1985年中国电影节。他导演电视剧有:《不屈的桥》、《大敌当前》、《金瓶梅》和《江城七月》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有:《父子俩》(合作)、《寒夜》(合作)、《多雪的冬天》(合作)、《窃国大盗》(合作)、《生死沉浮》(合作)、《我要读书》(改编)和《洗星海》等。撰写了《让电影走向的探索》、《从文学到银幕形象》、《一部影片的诞生》、《一首悲怆的协奏曲--评〈孙中山〉》等数十篇电影文艺论文和评论。
演员介绍
许还山,中国电影演员。原籍江西乐平,生于北平。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劳动。1966年至新疆劳动。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樱》。1980年起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转任导演。曾主演《张衡》 、《寒夜》、《双雄会》、《红与白》等影片。1987年导演影片《盲流》及电视连续剧《铸情岁月》、《大上海屋檐下》等。
潘虹,原籍江苏常熟,1954年11月4日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峨嵋电影制片厂演员。1977年主演《奴隶的女儿》,1988年主演《沙漠驼铃》,同年主演《苦恼人的笑》。1980年她在《透过云层的霞光》中饰渔家少女,1981年在《漩涡里的歌》中饰女医生,同年在《杜十娘》中以其精湛的演技获圈内外好评,被视为“悲剧明星”。1982年,在《人到中年》中饰在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下勤奋工作的眼科大夫,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1983年主演《寒夜》,1984年主演《火龙》 ,饰溥仪夫人,获第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1985年主演《末代皇后》饰皇后婉容,获第五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6年主演《井》,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意大利陶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88年被日本选为世界十大影星之一;1989年获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女演员称号。1993年主演《股疯》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电影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最近她还出演了多部电视剧。
林默予,中国电影演员。1924年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逃到上海,生活所迫她当了整整五年童养媳。1941年她到一家照相馆做了店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个偶然机会,她结识了在中国旅行剧团做演员的上官云珠,经上官云珠介绍,她也进入该团,成为一名演员。1942年,在话剧《绿窗红泪》中初露头角。1944年,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梦难成》,接着又主演了《花落水流红》,这时,她已经成为影剧双栖的明星。
新中国成立后,她拍过《青灯怨》、《三毛流浪记》、《红楼二尤》(饰尤二姐)、《和平鸽》、《爱的光辉》等多部影片,1951年底,她参加了总政文工团。1972年,她进入云南省话剧团、军区宣传队做辅导工作。1977年,她与丈夫周楚一起调回北京,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从1978年到1985年,她拍了《猎字99号》、《春雨潇潇》、《法庭内外》、《知音》、《破雾》、 《瑰宝》 、《寒夜》、 《小岛》等多部影片,因年龄关系,她在片中多扮演中老年女性,她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在气质,表演细腻、真实感人,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1986年她应邀出演了《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她在片中饰贾母,这个角色难度大,林默予感到压力很大,她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将“贾母”塑造得非常成功。九十年代,林默予宝刀未老,继续活跃在影视界中。1978年,潘虹与峨影导演米家山结婚,后来两人合作拍摄了第一部王朔电影《顽主》(张国立、葛优主演),8年后两人离婚,潘虹至今独身。
刘文治,中国影视、话剧演员。生于辽宁凤城,毕业于辽宁省戏剧学校表演系,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现为该院院长。1977年,他参加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熊迹》,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表演生涯。此后,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声》、《寒夜》、《孙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扮演孙中山获1987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