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叫做蟋蟀盆,也称为蛐蛐罐。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烧制的蛐蛐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蛐蛐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
蛐蛐罐_蟋蟀盆 -简介
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叫做蟋蟀盆,也称为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烧制的蛐蛐罐儿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蛐蛐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
蛐蛐罐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别小看这一只只小小的蟋蟀盆,它最能体现蛐蛐主人的身价,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价不菲,其中由赵子玉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在蛐蛐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蛐蛐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赵子玉是清康熙时制作蛐蛐罐的名手。制作的蛐蛐罐名品甚多,有“绿泥”、“鳝鱼黄”、“瓜皮绿”、“藕荷色”、“倭瓜黄”等品名。赵氏所制,多题有“恭信主人”、“淡园主人”、“古燕赵子玉造”、“古燕赵子玉制”、“乐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识。但流传至今的赵氏蛐蛐罐多为仿制赝品,真品甚少。陶器鉴赏家认为,赵氏真品,器表有一层浆皮亮光,仿制者则无,而地露金星。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中有一绰号“大关”的人,却极善仿制赵氏蛐蛐罐。手法之高,足以乱真。如今流传的赵氏赝品,多系“大关”伪作。“大关”伪作中的佳品,居然表皮也有亮光,非行家而不能辨。这是如今蛐蛐罐收藏爱好者值得认真注意的一点。
蛐蛐罐_蟋蟀盆 -历史及现状
蛐蛐罐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已很流行了。蛐蛐罐的质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等。瓷盆宜作斗盆、观赏盆。而陶盆透气,吸水性好,更适合养蟋蟀。宋代的蛐蛐罐现已无实物传世。蟋蟀盆1993年1月,江西景德镇某建筑工地发现数以万计的明宣德官窑瓷残片。经专家发掘整理,进行严密的对合而复原出了百件稀世珍品。其中,被鉴赏为“妙品”的蛐蛐罐就有18款。这些蛐蛐罐大多彩绘精美,堪称极品。其中有14种青花纹饰的蛐蛐罐,口径13.2厘米,通高9.5厘米,大约是在选瓷进贡中落选,成了废弃物而被埋掉。由此可见当时宣德官窑严格的选瓷标准,同时,这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些蛐蛐罐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在此之前,无论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蛐蛐罐,都只能是偶尔一见的孤品。说到馆藏瓷器蛐蛐罐,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清代“正斋主人制”彩瓷竹菊蛐蛐罐,两罐一对,形制相同,通高10.7厘米,有盖,径11.4厘米。盖面周沿用青花“万”字纹饰,中有折枝黄菊绿竹彩饰,盖内正中方框内有端楷“正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识,器外周环有四组折枝黄菊绿竹彩饰,圈足亦有一道青花“万”字纹饰,器底正中方框内,亦有端楷“正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识。这对蛐蛐罐玲珑秀丽,色调淡雅,实为清代瓷器蟋蟀罐之精品。1991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75万港元,成交一只宣德青花海涛花卉纹小罐;1989年5月,香港协联以6.05万港元,成交一只万历青花狮子滚球小罐;1989年5月,香港苏富比以65万港元,成交一只嘉靖黄彩红地双龙纹小罐;1991年11月,苏富比以93.5万港元,成交一只乾隆豆青釉刻花双龙罐。以上这些瓷罐,因未标明形制,无法断定是否为蛐蛐罐,仅仅能够作为瓷器蛐蛐罐收藏价值的一种参考系数而已。再说陶(泥)制蛐蛐罐。1966年5月,在江苏镇江一处南宋墓址出土三只陶制蟋蟀过笼,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养蛐蛐器皿。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这件蛐蛐罐为澄泥陶制,通高14.7厘米,径16厘米,盖内方形阳文篆书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分书四行,工整高古。底外中长方形图记内有隶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饰以双线长主框,款识上下各有双龙戏珠纹饰,龙纹与宣德御制国宝墨、宣德青花瓷器及宣德铜炉所绘龙纹极似。此器质地细润,淡黄古雅,制作精工。明代陶制蛐蛐罐能够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故此器实为稀世珍品。
蛐蛐罐_蟋蟀盆 -流派
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种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
蛐蛐罐_蟋蟀盆 -制作工序
一对蛐蛐罐古代澄泥蟋蟀罐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泥,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罐的原料――澄泥。澄泥蟋蟀罐之名也由此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罐“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可追似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罐终似结丹。目前山东蟋蟀罐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罐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罐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一般澄泥罐的密度在1.2-1.4左右,目前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1.6-1.8左右,增加了其使用性和适宜的透气性。
蛐蛐罐_蟋蟀盆 -史书记载
橙泥蟋蟀罐古代养蛐蛐曾用瓷罐,近代则通常用澄浆泥罐。邓之诚《骨董琐记》曰:“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后取出,沙泥之细者已实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焉。”澄浆泥罐亦如澄泥砚,细腻,滋润,透气性能良好,透水性能适度,罐内外壁滑润,不伤蟋蟀的须爪,比之瓷罐、玉罐、石罐、笼、葫芦等器物,更适于蟋蟀的生存。蛐蛐罐大致可分为北方京式罐和南方苏式罐,器型有圆罐、方罐、六角罐、八角罐、竹节罐、南瓜形罐;盖有平盖、坐盖、飞边盖,分有眼、无眼两种;底有平底、凹底;脚形有圆脚、兽脚、三足至六足等。蛐蛐罐中的佳品,炼泥之精,制作之绝,不逊于名瓷、紫砂等类艺术品,留存至今,弥足珍贵。明末万礼张和清代赵子玉所制蛐蛐罐,最为难得,价值最高。如一件清康熙年赵子玉造蛐蛐罐,为澄泥陶制,色淡如绿豆,制作精致规整,质地光润细腻,罐内以十分坚固平坦的夯土为底。盖内有长方形阳文双线印框,框内阳文楷书“古燕赵子玉造”六字,字体圆润工整。底外有长方形阳文双线印框,框内有阳文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罐外用蓝布套盒盛装,套外贴有红色纸签,上面墨书“甲字,绿泥十三罐”字样,这一题签说明它是赵子玉精心制作的珍贵名品之一,“绿泥”是其品种,“甲字十三罐”是其等级和编号,使人备觉珍贵。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就收藏过赵子玉所制蛐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