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简介 《针灸学》 《针灸学》-作者介绍,《针灸学》-书籍简介

书籍作者简介 《针灸学》 《针灸学》-作者介绍,《针灸学》-书籍简介

此书绪论部分补充论述了针灸学的学科属性,详细介绍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主要成就;上篇部分增加了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经气的运行,并对经络的分布概况和临床应用做了较多的补充;在经络腧穴各论方面,根据临床需要,补充介绍了经脉主治概要、腧穴临床应用,并于每条经脉腧穴之后附有小结,对该经腧穴的定位、主治、针灸方法等进行了提要勾弦的归纳,以便学生学习掌握。在中篇中,增加了刺灸宜忌、《内经》刺法等内容。在下篇临床治疗中,增加了针灸临床诊治特点的介绍。治疗各论诸节,除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疗该病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外,还结合当代针灸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进展。

针灸学_《针灸学》 -作者介绍

梁繁荣,男,1956年生,湖北省安化县人。中医针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针灸学》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高等中医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七年制《针灸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五年制《针灸学》主编,“十一五”创新教材《中医针灸儿科学》主编。197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留湖南中医学院执教。1984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王雪苔教授门下攻读针灸学研究生,1987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1991年拜扬介宾教授为师,系统跟师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3年,1994年获出师证书。先后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针灸推拿研究所所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等职。获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他长期事针灸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2项,尤其对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运用、针灸临床RCT的研究、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经穴特异性的基本规律等有深入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承担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多门课程(中医基础、中医内科、针灸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的主讲任务,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好。获四川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12部,主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三部、副主编三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3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7名。

针灸学_《针灸学》 -书籍简介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
《针灸学》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即利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体表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此即针法萌芽阶段的所谓“砭术”。据《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之说。这是关于石针的较早记载。灸法的产生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觉舒适或病痛减轻,经反复实践,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灸的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苦恼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也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改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同时由于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的解剖知识,把这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在腧穴进行归类,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逐步形成了经络学说。

据文献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医书,即记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篇《帛书》。《帛书》除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卧、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都是用灸法治疗的。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炙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治疗原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针灸理论体系。

现存最早的论述针灸的专书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公元282年)。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确定了三百四十丸个穴名,为针灸专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针灸学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王焘又绘成了十二幅彩图,并在《外台秘要》中重点介绍了灸法,唐代“太医署”中设有针灸专科,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等。从事专业工作。北宋王惟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当时曾刻在两块石碑上,树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者拓印和阅读。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还创造了两座针灸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广搜文献,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针灸学术大总结。此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和反动统治者的崇洋媚外政策、针灸医学遭到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设立了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学院设立了针灸系,培养了大批的高级针炙专门人才,针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针灸医学对其他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七世纪时朝鲜曾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五六二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甲乙经》东渡,把它介绍到日本。公元七0一年,日本开设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专科学校。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学传入欧洲。近年来,许多国家除医院设有针灸专科外,还纷纷成立了一些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和针灸学院等,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宣布,可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约300余种,疗效较好的约100余种,可治愈的约67种。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针灸学_《针灸学》 -主要内容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


《针灸学》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针灸学_《针灸学》 -图书意义

针灸学科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针灸教研组,当时仅承担《针灸学》一门的教学任务,随着1982年针推专业的成立,针灸教研组也独立成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等五个教研组,1998年,


《针灸学》在全面、谨慎权衡利弊之后,重新组建涵盖整个针灸专业基础的针灸学科,包括经络腧穴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神经病学、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古代针灸文献、针灸基础研究进展等8门硕、本科必修课及针灸英文翻译技巧、子午流注等6门全校性选修课。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26名,在读52名,同时正在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准备工作。1995年与1998年,《针灸学》分别被评为省优课程与院重点学科;合并前的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各家针灸学说、针灸医籍曾经是院优课程。全国名老中医黄宗勖教授、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吴炳煌教授等都曾执教于此,目前共有教师9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硕士学位以上者5名。培养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并成为当地的针灸骨干,如现任的德国针灸协会会长MrsMaric、欧洲针灸学会会长Mr.Hunter、奥地利维也纳红十字会负责人SusanneGrazyna;奥地利针灸协会主席Cobiyena等。

《针灸学》是针灸学科的主干课程目前教学涉及中医系、中药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系、骨伤专业、康复专业、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的医药学科本科生,课时数从36―108学时不等,由于该课程是中医执业医师的考试课目之一,故其课程的教学建设好坏在整个的中医课程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医不断走向世界各地,针灸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医学科,在世界已经得到多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认。所以,其课程的建设还具有走向世界的。

《针灸学》全书分基础篇、临床篇两大部分。基础篇分为四章,主要论述了针灸学发展简史、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等针灸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临床篇分为两章,论述了内、妇产、外、儿、五官科149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针灸治疗。《针灸学》的编著,突出了丰富的中医针灸传统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书中精选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融汇了古今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是一部中医针灸传统理论与现代针灸临床密切结合,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针灸学》的编写宗旨在于,应用现代针灸学者的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的精华,师古而不泥古,体现了现代人在针灸临床上的发展和创新,是针灸临床医师的重要参考书籍。针灸学的发扬光大,必将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学_《针灸学》 -相关词条

《基因与疾病》

《中医养生学》

《物理诊断学》

《医院药学》

《临床激光治疗学》

《中医外科学》

《医学影像学》

《基础护理学》

《康复医学》

《病历书写规范》

《放射诊断学》

《急诊医学》

《临床基础检验学》

《临床营养学》

《临床生物化学》

《皮肤性病学》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眼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眼科学》

《理疗学》

《妇产科学》

《临床肝移植》

《胸外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学》

《中药学》

《中医诊断学》

针灸学_《针灸学》 -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pub.com/667231
2.http://lib.yixia.net/385/799473/
3.http://www.cctr.net.cn/index01_detail.asp?id=39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7362.html

更多阅读

《教父》 书籍 《教父》 书籍 -作者简介,《教父》 书籍 -内容

《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出版后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它是一部揭示黑社会的成功之作,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作者马里奥・

声明:《书籍作者简介 《针灸学》 《针灸学》-作者介绍,《针灸学》-书籍简介》为网友宇宙第一帅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