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拉宾Michael(1936-1972) 美国小提琴家,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拉宾成名后,很快就染上毒瘾,因吸毒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因神经系统不平衡摔倒,恰巧碰到桌角而英年早逝。
拉宾_迈克尔・拉宾 -个人简介
迈克尔・拉宾作品迈克尔・拉宾生于1936年,其父亲是纽约爱乐里的小提琴琴手,母亲毕业于茱利亚音乐学院,可以说迈克尔・拉宾家庭是音乐氛围很浓厚。迈克尔・拉宾的确天生对乐音和节奏有敏锐的感觉――他在一岁的时候就能够打出正确的节奏,三岁的时候已经对和音有令人惊讶的辨别能力。在五岁的时候,他双亲安排他学习演奏钢琴。后来又一次他去看病,恰好那位医生业余爱好小提琴,办公室里挂着几把他收藏的小提琴。迈克尔・拉宾拿起其中尺寸最小的那把,调了几下音就开始“演奏”,并且还很倔地“爱不释手”。迈克尔・拉宾父亲看出儿子的真正喜好,过不久就正式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迈克尔・拉宾进步相当快,才“上”了四节课就让其在乐团里当乐手的父亲感觉到必须找一位真正的小提琴教育家来教小迈克尔・拉宾才不会辜负他的天赋。于是迈克尔・拉宾最终拜了IvanGalamian为师学习。
IvanGalamian的名字在唱片界不太出名,但是如果说到学生则是鼎鼎有名的――IvanGalamian的出色学生包括Michael迈克尔・拉宾、ItzhakPerlman和PinchasZukerman等人。迈克尔・拉宾在1947年(10岁)时进行了他第一次职业性演出――由ArturRodzinski指挥HavanaPhilharmonic合作演出了Wieniawski的第一小协。两年之后在CBS录下了第一张唱片,曲目是Paganini24首练习曲里的其中11首。接下来的一年里(13岁),举行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演出,从而一举成名。当时的《纽约时报》对他的评论是“优雅并且发音甜美”(原文:playwithrealgraceandbeautyoftone),这是相当中肯的,比较真诚、客观地描述了迈克尔・拉宾演奏的风格,既没有不着边际的抬高也毫无别有用心地贬损。
拉宾_迈克尔・拉宾 -职业生涯
迈克尔・拉宾作品迈克尔・拉宾(MichaelRabin1936-1972),是加拉米安门下出名最早、才分最高的学生。他过早地去世令许多乐迷深感惋惜。加拉米安在1977年仍然动情地说道:"他是个非同凡响的才子,没有任何欠缺,从来没有!"钟爱之情依然可见。
1936年5月2日,拉宾生于纽约。父亲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是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教师。1岁的拉宾可以准确地打拍子;3岁已经表现出有绝对音高的听感;5岁母亲开始教他弹钢琴。但是命中注定小提琴才是这孩子的乐器。一天,在一位医生家里,拉宾看见了一把玩具提琴,他抓过去就玩了起来。临走时,他不想与这把小琴分手。医生让孩子把小琴带走。回到家后,父亲就教儿子学。才教了4次课,父亲已经明白儿子的才能不知胜过自己多少倍。他给拉宾请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刚刚从巴黎移居纽约的加拉米安。拉宾拉了段维瓦尔弟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困难乐章拉给加拉米安听。尽管印象很深;加拉米安还是先让拉宾跟自己的助手学习了一个夏天之后,才接收为正式学生,先是私下从学,后进来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
拉宾第一次职业亮相是1947年在古巴,演奏的是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当时还不到11岁。1950年,他首次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了维厄唐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和音乐界对这位少年的成功感到十分振奋。著名指挥家塞尔说:"他是二三十年来我注意到的最了不起的小提琴才子。"据说米沙・埃尔曼也拍着拉宾的肩膀对他的演奏表示赞赏。这也难怪,拉宾极富肉感的琴声和埃尔曼的美学理想多少有些合拍。
拉宾的艺术尚未完全成熟即已夭折。他缺乏必要的感情源泉来保证自己的艺术之树长青。他在如日中天时,事业因个人问题而屡屡受挫,先是吸毒丑闻,再添大脑不稳定。1972年1月19日是寒冷的一天。拉宾在地毯上滑倒,头撞到桌子上述然而逝。加拉米安说:"他不是死于吸毒。那时,他已经戒掉了毒品。"但是纽约市药检部门的报告表明,拉宾正是在毒品的作用下失控跌倒致死的。
拉宾在五六十年代录下了一些唱片,忠实地保留了他的艺术风貌。维尼亚夫斯基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是拉宾喜欢演奏的作品。他的琴声浓烈,富有动力感,技术上应付裕如,感情上颇有几分硬汉气派。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拉得迅雷不及掩耳,一串一串的三度双音乐句活蹦乱跳、欢快自如。技巧轻松滞洒的同时,也暴露出粗心大意的毛病。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拉来确实畅想如意。帕尔曼在1972年灌录同曲目唱片时,还不断受到拉宾的这张唱片的激励,但在技术上同样有一些不够细心的小毛刺。1956年录制的两首伊萨伊独奏奏鸣曲(NO.3和NO.4)十分出色,第4首中哀怨的情调似乎特别适合拉宾的气质。他演奏的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技术精湛,非常讲究乐句的呼吸调控,感觉敏锐,把如泣如诉的旋律拉得催人泪下,是这支名曲最感人的演奏。圣・桑的两首音乐会曲《哈瓦纳斯》和《引子与回旋随想曲》都有绚丽的色彩,前者散发着古巴哈瓦那的雪茄香味,后者荡漾着19世纪的花饰涟游。西盖蒂改编的难度极高的斯克里亚宾《三度练习曲》,拉得镇定从容。恩格尔的《海贝》是一首富有演出效果的迷人小品。拉宾处理得令人神往,恨不能亲眼一睹奇妙的海底世界。拉宾为以后的师弟们树立了一个高标准。他的音乐智慧停留在青春上,他生来就是个青春永驻的人。
拉宾_迈克尔・拉宾 -个人评价
迈克尔・拉宾作品一提到Michael迈克尔・拉宾,印象中立刻浮现出来的有两样东西:一是他的这套EMI全集,另外就是关于迈克尔・拉宾其人的各种描述、评论性书籍文章。
当一位艺术家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评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多元化,换句话来说就是“越吹越神乎”。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人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以往已有的观点和信息,从而会从以往所掌握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从中抽取出某些信息加以个人理解上的引申;其次是该艺术家已谢世,正所谓死无对证,就算现在有录音录像技术又如何?对于迈克尔・拉宾这个情况,现在吹得最牛的恐怕是说他“技巧超级惊人”。不错,迈克尔・拉宾的确是技巧型的演奏家,技巧的确是小提琴家里少有得好。但是现在问题不在于迈克尔・拉宾的技巧好不好,而是迈克尔・拉宾之所以能有如此独特的风格,十分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发音和演奏气质上。可能有部分人认为迈克尔・拉宾是那种技巧过人,但思想不成熟的神童;甚至有人批评迈克尔・拉宾的演奏太“粗”,不够细腻。这是有失偏颇的。有时候一个人聆听的感觉会受到事先阅读介绍资料的严重影响的。举个例子吧,事先告诉你“西盖蒂的运弓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客观的事实)和不给你介绍西盖蒂的基本情况先,让你听西盖蒂演奏的贝多芬小协录音,两种情况下你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现在回顾起来,还是觉得如果想比较好地去欣赏迈克尔・拉宾的演奏,事先还是不要看太多纯粹的赞美或批评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根据已有的资料信息里这里抽一句话,那里摘录一句,然后加进自己的评论――这样做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原本这些资料是有各自的有机属体的,现在把他们都从各自的所属的主体里抽出来,断章取义地去进行想当然的引申,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也难以服人,长久以往必定会越传越歪不知所终了。正所谓一部历史流传久了就会变成神话。因此毫无准备地先去聆听得出自己的初步感受,然后再和各种信息比较,就可以发现其中哪些是有根据的,中肯的;哪些是主观成分居多的――当然毫无准备也不意味着真的头脑空白,一些基本的事实事先知道也是必需的。比如说迈克尔・拉宾的演奏个人风格很强烈,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气质优雅和发音甜美也算是客观的,可以接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当时一些资料和迈克尔・拉宾的描述性介绍,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相当可信的。
迈克尔・拉宾作品迈克尔・拉宾的惊人天赋令同行深有体会,Szell说迈克尔・拉宾是他30年之内见到的最有天赋的艺术家;D。Mitropoulos甚至还称迈克尔・拉宾是“thegeniusviolinistoftomorrow”,可见迈克尔・拉宾的名气不是炒作出来或者是吹出来的。
凡是神童必定要经历“成熟”这一关的考验。这关过得好的话能够顺利成长,成为一代宗师;出了差错的话其人生可要走弯路了。迈克尔・拉宾在50年代中后期踏进20岁,也是经历过类似的成熟的苦恼――他的演奏技术日趋成熟,但思想上的深层次方面却慢了一拍――这个对于他的事业来说并不是缺点,事实上,这个时期他的演奏,体现出难得技术精湛,同时气质上却天真纯洁的风格。很多时候对于Paganini、Wieniawski、Mendelsohhn、Bruch等人的作品,是否一定要“老气横秋”才显得够味呢?同时迈克尔・拉宾的演奏有着清纯的细腻感情,这个可以在他和HollywoodBowlOrchestra合作的圣桑《引子与回旋曲》里深切地感受得到。50年代末的迈克尔・拉宾已经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很多事情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都有当时的第一手的纪录为证。
迈克尔・拉宾的思想上深层次的发展出现了延滞,虽然对于形成演奏风格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处世方面上却未见得无害。60年代西方的青少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由此结合其他资料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里,颓废占有一定因素。千万不能说颓废是罪大恶极的――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身处当时大环境下的迈克尔・拉宾在这点上犹豫了,最终他作出了一个令后人惋惜的选择――慢性精神性药物,也就是毒品。这个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的事情吧。同时不知是否由于毒品的原因,迈克尔・拉宾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平衡机制出问题――不明原因的紧张,伴随怪异的“害怕掉下舞台”的极度恐惧症状,但是迈克尔・拉宾在这时却展现出意志坚强的一面来:他的演奏活动从没有间断,从演奏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身体上的痛苦――这一切都结束在1972年他36岁生日前的某一天:有人发现迈克尔・拉宾死在了家里。后来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认是迈克尔・拉宾在地板上行走时不知怎么地突然摔倒,头部恰好撞击在一张椅子上导致死亡。可以说是“天妒英才”了。
拉宾_迈克尔・拉宾 -作品评价
迈克尔・拉宾在1960年以后就拒绝进入录音室了,原因是个谜。不过据估计和毒品关系不大――因为他是在6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服用慢性药物的。因此短暂的生命再加上后半辈子拒绝录音,使得迈克尔・拉宾本来极短的艺术生涯里留下的录音更是少得可怜。迈克尔・拉宾在50年代跟Capitol-EMI签约,美国部分的录音由Capitol负责,
迈克尔・拉宾作品英国部分则由EMI操办(印象中Capitol好像就是EMI的美国分公司,这个不太肯定)。因此迈克尔・拉宾不多的录音里,除了几首曲目录音之外,全部都在EMI之内。幸亏EMI还能够觉醒,在50年代末期采用立体声录音技术,这才能够及时留下迈克尔・拉宾的高超演奏技术的传神的纪录。EMI在91年可以说“竭尽全力”地发掘出迈克尔・拉宾的这些录音,制作成6CD一套的迈克尔・拉宾全集,这使得人们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系统地聆听感受迈克尔・拉宾的演奏;同时这套全集在物质的层面来说目前是相当珍贵的,因为EMI在“很凑巧的”时间让这套CD绝了版。
迈克尔・拉宾录音的情况:迈克尔・拉宾一共录过8次小协:其中Paganini第一两次,Wieniawski第一、第二,Tchaikovsky,Mendelsohhn,Bruch苏格兰幻想曲,Galazunov各一次,其中Paganini第一中的后一次和Wieniawski第二为1960年立体声,其余全部为单声道。剩下的其中一次Paganini第一,Tchaikovsky两首录音录于1954年,乐队录音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独奏小提琴的声音却是相当好;没提到的还有两首小协的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总的来说差别主要在于乐队的声音上面,至于迈克尔・拉宾的独奏小提琴的声音,上述8个录音都是绝对美得让人陶醉不已的。上面8个录音分在三张CD上,为“第一卷”(VolumeI);还有三张CD,则是收录小提琴与乐队小品、与钢琴的二重奏和小提琴独奏:其中第四张就是鼎鼎有名的Paganini《24首练习曲与随想曲》,单声道(其实此录音有立体声版,不过立体声母带据说状态十分之不好),第五、六张是小品集,它们主要来源于当初的两张LP――《TheMagicBow》和《Mosaic》,都是立体声,前者与HollywoodBowlOrchestra演奏乐队作品,后者为钢琴与小提琴,当初都由Capitol出版;此外还有几首单声道55年的录音。第四五六张CD构成了“第二卷”(VolumeII),两卷合起来6CD装在那个绿色的纸质盒子里。粗略算下来,6CD的总播放时间中,大概有一半是立体声录音。总的来说,这个全集里立体声录音效果都十分之好;单声道的有些效果可以与前面的立体声并驾齐驱(比如说57年的那些),有一些限于年份稍早,听惯了前面的立体声之后需要花点时间来适应,不过对于独奏小提琴来讲问题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