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又名飞豹战斗机,对外名称FBC-1(JH-7),北约代号:比目鱼(Flounder),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
歼轰7_歼轰-7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歼轰-7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驱逐舰、护卫舰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短,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虽然中国空军主要作战任务是以国土防空为主,考虑到对地、海面战场的支援,空军对地攻击能力也比较重视,50年代,先后从前苏联引进的TU-16(中国仿制型号轰-6)、IL-28(中国仿制型号轰-5)轰炸机,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代对地支援作战能力,但随着防空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防空导弹的出现,让这些飞机的作战效能迅速下降,不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弱点,地面防空导弹系统和截击机主要依靠雷达来发现目标,对于前者来说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较近,而受当时数据处理系统的影响,截击机的雷达也难以探测地面杂波背景下的目标,不过在低空高速突防也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飞行员由于视野变差,难以及时发现地形障碍,容易撞山,不过随着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出现可以及时发现地形障碍的地形跟随雷达,其与飞控系统相交联,可以自动完成低空突防飞行,大大提高了飞机低空攻击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具有代表性的飞机就是美国的F-111和前苏联的苏-24,其中F-111利用其较为完善的航空电子系统在低空突防成功避开了越南防空系统的拦截,显示了较强的的作战能力。从70年代起,中国空军已经意识到轰-5、轰-6存在的穿越对方防空系统能力差的缺点,由于中苏分裂,中国无法从前苏联得到相关的型号及技术,尽管航空工业竭尽所能对这两种飞机进行了改进,如改进轰-5的机载雷达和自动驾驶仪,提高了其低空飞行能力,为轰-6加装第二代领航轰炸系统,但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要想突破80年代预想战场的防空体系,必须有一种可以低空突防的作战飞机,与此同时,中国海航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国外海军水面舰艇已经普遍装备舰空导弹,其防空能力也日益提高,以轰-5、轰-6为装备主体的海航的作战能力也面临着挑战,所以海航也需要一种和空军差不多的飞机来满足80年代作战环境的要求。因此中国在新型战机的研制中强调海空军通用,即同一种机体加装不同的设备和武器来满足空、海军的作战需要。不过当时空、海军虽然在战机的主要技战指标上基本一致,但在座舱布局却有分歧,空军从低空高速突防性能出发,希望新机采用F-111、苏-24那样的并列双座,其主要优点就是由于两个飞行员并列双座,视野大,并且两者可以共享仪表板数据,可以互相协作,这对于高负荷的低空飞行是非常宝贵的,但海军采用的是导弹轰炸机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武器控制员对空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操纵,希望采用串列双座,由于低空突防飞行所需要的技术难度太高,需要较高性能的地形跟随雷达等航电系统,而相对平坦的海面低空飞行就简单的多,仅需要雷达高度表与飞控系统交联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国产雷达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在海面背景条件下的探测能力尚可满足部队的需要,但滤除地面杂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先研制海航型低空突防战机,然后再研制空军型低空突防战机。
研制历程
1973年初,航空研究院指示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开展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4月在北京召开的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指出:根据我国当时的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情况,决定搞一个轰-5或轰-5和强-5共同的后继机,以便加强中国空中攻击力量。
1973年底,三机部(73)三科发函字第147号文,要求603所进一步轰5后继机方案准备工作。歼轰-7就是由轰5后继机发展而来的。
1974年,603所成立了轰-7方案论证小组,并先后赴空、海军有关部队进行调查研究。
1975年西安航空发动机厂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订合同,全面引进其斯贝MK20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通过引进仿制该型发动机,中国有效地回避了新机研制中在动力系统方面的风险,成功研制出歼轰-7(FBC-1“飞豹”)歼击轰炸机,使海军航空兵的活动范围大幅度增加;同时,也为中国自行研制涡扇发动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空、海军分别以(75)司航字124号和(76)司科字第06号文上报了关于轰-5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作战使用的武器及其设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1976年11月,国防工办召集空军、海军、三机部、六院在北京听取了603所对轰-7飞机战术技术要求的论证和方案汇报,并明确指出用一个机种,通过设备调整,同时满足空、海军的要求。1977年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7)10号文下达了《同意研制轰五后继机》的指示,指出:轰-7是歼击轰炸机,不仅要具有使用炸弹、导弹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它主要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飞机能从二线基地起飞遂行任务,并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并要求其主要性能:挂载副油箱时转场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800千米以上。机内半油、带3吨低阻炸弹或导弹,低空(500米)最大M数0.9,高空无外挂攻击武器时,最大使用M数1.5,海平面最大表速1200千米/小时;最大起飞重量时应能使用二级机场,超载起飞时允许使用加力;正常载弹量至少3吨,超载载弹量至少5吨。
1977年10月10日,三机部以(77)三计1008号文《关于轰五后继机的机型名称及代号的批复》,正式定名为轰-7,代号H-7。并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等工作,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负责试制,发动机由西安发动机厂(430厂)负责,其它成品、材料由定点单位负责,试飞工作由630所(试飞研究所)和172厂联合组织。
在轰-7的酝酿过程中,因空、海军作战对象和使用武器不同,对轰―7的座舱布局有不同的要求,空军要求并列双座,海军要求串列双座。1977年11月召开了轰-7飞机方案评审会,在“一机两型”的基础上分别有并列双座的空军型和串列双座的海军型,同年11月9日航空工业部以(77)三院1153号文上报“关于轰七飞机座舱布局问题的请示”。
1980年8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以(1980)办科字第397号文批准了在“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设计原则,空军型在论证后中止研制,海军型于1979年作为重点项目正式开始研制,1979年7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此后,为了更好地突出低空机动性能,对原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同时,轰-7(串)飞机的研制进入了全面打样设计阶段。
1980-198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缩减了新飞机的研制经费,轰-7的研制进度放缓。
1982年3月15日,国防工办以(82)办科字129号《关于加快轰七飞机研制的请示》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建议加快轰-7的研制,以便满足军队急需。
1982年4月经邓小平、赵紫阳等领导同志批准,轰-7飞机被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项目,全面开展研制工作,恢复加快进度。
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轰-7飞机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试验164项,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
为了加快轰-7的研制进程,缩短飞机定型周期,1984年,国防科委下发了(1984)科六字第339号文,确定将轰-5鱼雷机改装为YJ-8型空对舰导弹武器系统的试验机,称为“鹰”式试验机。该试验机由603所改型研制,海军4724厂制造。
1987年5月25日,“鹰”式试验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进行了YJ-8型导弹武器系统试验。
1985年面临下马,1986年再度恢复。
1987年试制批共试制了6架原型机,其中1架用于静力试验。
1988年12月14日原型机首飞,共有5架原型机投入试飞。
1992年预生产型装备海军航空兵试用,1998年正式设计定型,并装备海军航空兵第6师,至2000年海军航空兵共装备约20-24架,主要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远程截击、护航等。
最终定型的歼轰-7,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以下优点:
1.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
2.攻击威力强。在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达到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载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歼轰-7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舰导弹,最多可带4枚。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歼轰-7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
歼轰7_歼轰-7 -衍生型号
自1992年预批量生产型歼轰-7服役以来,便不断参加包括台海演习在内的沿海演习。而从1994年1月定型投产至今,改良型歼轰-7的研究业已展开。西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于1995年着手进行改良型歼轰-7的设计工作。此外,歼轰-7A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并拥有更完善的导引武器能力。缩短了与苏-34等世界先进战斗轰炸机的差距。
从配套的YJ-8机载反舰导弹射程为50公里来看,歼轰-7与运-8警戒机及电子侦察机等组成的协同攻击系统已经可以压制当时以装备标准-1防空导弹为主体的周边海军舰艇,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八八舰队,在中国大型水面舰艇数量和质量不足的情况下,歼轰-7是中国海军与其抗衡的重要作战力量,不过随着周边国家海军的神盾化,尤其是日本的“八八舰队”通过增加金刚级神盾舰升级为“十九舰队”后其防空能力扩展到100公里左右,这对歼轰-7造成巨大的挑战。为此中国也对歼轰-7进行了改进,在后期生产的歼轰-7型号中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可以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反舰导弹也采用射程更远的型号,同时考虑到神盾舰具备强大的防空能力,单纯使用反舰导弹对其进行攻击可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中国还将部分歼轰-7改装为电子战型攻击机,装备电子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从而形成对神盾舰的硬、软综合压制能力,大大提高中国海航对于敌现代水面舰艇编队的攻击能力。
歼轰-7A
歼轰-7歼轰-7A与歼轰-7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取消了翼刀,用整体风档替代原来带曲撑的风挡。但是从内部来说歼轰-7A与歼轰-7却有着天壤之别。
歼轰-7A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一套综合化、数字化、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及扩展能力的多功能电子火控系统。系统具有全天候自主和非自主导航、作战管理以及系统综合显示和控制管理等功能。与相关系统相配合还具备昼夜全天候投放精确制导武器、防区外攻击和反辐射攻击等功能。
歼轰-7A用国产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替代了原来的232H火控雷达,与后者相比JL-10A探测距离和功能
都有较大进步,特别是具备地形跟随、多普勒锐化等对地模式,可以较好的支持歼轰-7A的远程打击任务,由于设备和功能的增多,歼轰-7A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采用了多条1553B数据总线,核心是任务计算机,与歼轰-7的火控计算机相比,其运算速度更高、容量更大,可以支持更多的功能和武器,其功能包括:系统的任务数据管理、导航计算、武器瞄准计算和武器的发射控制,平显和后舱中央下显的显示驱动等。这一点对于歼轰-7A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任务计算机能够支持更多的武器的运用,才能让歼轰-7A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所以90年代以来军用作战飞机升级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升级任务计算机,以支持更多的武器,如美国空军的F-16CJ战斗机原来只负责防空压制任务,经过CCIP升级后,配备了MMC任务计算机,可以支持光电瞄准吊舱、激光制导炸弹等武器,成为具备防空压制、精确打击的多用途战机,这意味着可以让较少的战机来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从而可以减少空军机队的规模,这在现代战机日益昂贵的今天显然是十分宝贵的。
歼轰-7A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改进就是采用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替代了原来的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与后者相比,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不但具备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还可以于火控系统相交联,形成火/飞综合控制系统,系统可以根据战术任务情况,火控系统给出瞄准高低角误差和方位误差,送给综合显示和飞火耦合器,飞火耦合器计算出优化飞行指令,通过超控耦合器综合实现自动/手动控制飞机,完成优化飞行动作。特别其可能在低空复杂气流条件下保持飞机的稳定,从而提高战机投放武器的精度。
为支持战机多用途能力的扩展,歼轰-7A还配备有多种吊舱,为此在机腹增加2个挂点,以挂载这些吊舱。歼轰-7A挂载的吊舱包括蓝天低空导航吊舱、光电瞄准吊舱,前者包括宽视红外探测系统、地形跟随雷达等,后者包括前视跟踪系统、CCD摄像机、激光测仪和捷联式惯导系统,其分别相当于美国蓝盾系统的AN/AAQ-13吊舱和AN/AAQ-14吊舱这两种吊舱提供了歼轰-7A的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由于可以导航吊舱可以飞控系统交联,可以让战机进行长途奔袭,利用夜晚恶劣气候向目标发起攻击;歼轰-7A还配备有指令传输吊舱,以支持战机的防区外攻击能力,歼轰-7A配备了国产KD-88型中程空地导弹,其采用电视制导加指令制导方式,利用数据传输吊舱可以支持KD-88“发射后锁定模式”,即发射后导弹将导引头获得的目标图像发送给战机,由后座的武器操纵员进行选择,并且可以选择目标的薄弱的部位进行攻击,并且还可以进行攻击效果的评估;歼轰-7A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干扰吊舱,与机载电子战系统配合,具备发射YJ-91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的能力,执行伴随掩护任务。另外由于歼轰-7A杨备了性能较好的PD雷达,加之机动性能较好,可以在预警机的支持下,长时间在空中滞留,利用SD-10主动雷达制导狙杀巡航导弹。正是因为歼轰-7A的多功能特点,是其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以降低空军主力战机的负担,让其可以集中精力执行维护空优作战任务。
攻击威力强。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对空导弹。
歼轰-7B
歼轰-7B战斗轰炸机进行试飞和试验的照片多次出现在网络上,从机身三位数机号判断,至少有两架歼轰-7B战斗轰炸机正在进行试飞工作。这些战机与中国军队现役的歼轰7、歼轰7A型战机都不相同。可以确定这是正在研制的歼轰7B型战斗轰炸机。
从外形看,歼轰7B的气动结构设计与歼轰7A几乎相同,战机尺寸也没有变化,原型机机头部分仍然未喷正式涂装,大致外形也没有发生变化。可以观察到的变化主要包括机头左侧加装了伸缩式空中加油装置,机身各位置增加了多个电子设备天线。
从获得的图片来看,两架歼轰-7B轰炸机原型机正在进行试飞,一架是全部黄色底漆,编号821;另一架前机身是黄色底漆,后半部机身与现役歼轰-7A一样是灰色涂装,编号822。观察家认为这可能表示822号原型机是以现役歼轰-7A战斗轰炸机改进而来,这意味着我军现役歼轰-7系列飞机都可以按照歼轰-7B的标准进行改装,可快速大幅度提高我军战斗轰炸机部队的战斗力。
尽管如此,歼轰7B从内在结构上已经较歼轰-7A有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改进的歼轰-7B已经脱离了二代机范畴,成为一种具备三代甚至三代半电子系统的战斗轰炸机。
在飞行控制系统上,与歼轰-7和歼轰-7A相比,歼轰-7B则升级为三代机的全权限全数字电传飞控。这一改进大幅度提升了战机的操控性能,同时减轻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歼轰-7B因此可以在发动机推力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武器挂载。根据此前我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新飞豹可以“加装某装置、增挂超大型外挂物且保证飞机平台性能不降低”。这就是实现飞控升级后取得的效果。
电子设备上,原歼轰-7A采用了国内当时最先进的JL-10A火控雷达,并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实现了歼轰-7飞机最初研制时因为技术水平限制未能实现的部分功能。图中可以看见在该机背脊,座舱侧面等位置有多块新增的透波材料蒙皮和刃状天线,这些显然是新型的电子对抗系统和数据链通讯系统的天线安装位置。此外,虽然目前尚未看到图片,但推测该机已经换装了歼-10战斗机上使用的1473火控雷达,进一步提高该机的多用途性能。
至于媒体盛传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它不仅将成为歼轰-7B的标准配置,也将装备升级后的歼轰-7A,成为海军新一代重型空射反舰导弹。不难想象,具备全新反舰导弹的歼轰-7B战斗力将进一步增强,作战灵活性也会继续提高。此外,鹰击-91导弹作为我军标准的反辐射/中程超音速反舰导弹也将继续装备该机。此外,歼轰-7B改进后可携带的武器也包括长剑-10、大口径制导炸弹等武器。歼轰-7A的动力系统其实可以满足飞机携带8吨外挂物的要求,机翼结构也可以满足携带单个2吨重外挂物的能力,只是受到机械飞控系统影响,携带大型外挂物能力受到限制。
2013年12月,正在进行试验的“飞豹”战斗机外表呈现黄绿色,有观点认为改进后的“飞豹”战斗机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另外,也很有可能对航电设备和发动机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款新型飞豹战斗机称为“歼轰-7B”。
歼轰7_歼轰-7 -技术特点
结构设计
歼轰-7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34,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100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45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
采用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共计35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之后,A型空重减少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
动力系统
2台WS-9(斯贝MK-202)发动机。虽然歼轰-7现用的涡扇9发动机高速性能好,稳定可靠,维护方便,经济性佳,翻修寿命长,故障率低,但也存在低速性差,耗油量大,加速性慢,推力不足等缺点,不能与现役或未来的战斗机匹配。其整体技术仍停留在近30年前的水平,甚至较中国自制的涡扇6等还差,而且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明显影响了歼轰7的性能和发展。AL-31SM源于:“侧卫”家族中S/SK、UB、苏-30K/M/MK上共用的AL-31F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过多种极大的困难,在10年间动用了51台试验发动机,解决了658个难题,共获得128项专利。该机采用了模拟式电子综合控制器(AL-31SM改用全数字式〕,能把工作状态发挥到接近极限值,当电子综合控制器故障时,会自动转换成机械-液压系统控制。另外还具有多种参数监视系统、设计举独创的防喘振系统和涡轮冷气控制系统等。AL-31SM发动机的价格为300万美元/台,不带加力器的AL-31F曾以6台共用的方式装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进行大气层试验,是一种优秀的发动机。因为涡扇9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分别是1093毫米和5205毫米,与AL-31F的1300毫米和4950毫米不能相容,更不用说略有变动的AL-31SM。所以,势必重新设计后段机体。更新的发动机直径较大和长度略短。涵道比由0.62降到0.6,总增压比由20增至23.8,涡轮进口温度由1167度升至1392度,各种推力状态下耗油率亦下降,但发动机推重比却由5.05升至8.173,对提高飞机性能的作用十分明显。由于涡扇9的气流量只有96.2千克/秒,少于AL-31F的112千克/秒,所以歼轰-7A的进气道必须扩大。为适应单台发动机重量由1842千克降至1530千克,以及飞机重新配重和载弹量的增加,数模混合自动驾驶仪和三重线传操纵系统必须重新设计。
操控系统
歼轰-7A将装上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研制的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和四重线传操纵系统,该系统采用冗余度技术和16位中央微处理器,已相当于美军MIL-STD-1750A软件指令控制。随着线传操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歼轰-7A将放弃旧式的2A3H-C9C锯齿状带翼刀翼型,改用新设计的中等后掠角带前缘襟翼式上单翼。另外为提高隐身性能和强化气动外形,西飞准备为该机引入S型进气道,以减少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线信号特征,也可能局部采用翼身融合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将会明显增加。歼轰-7A也将会是中国首种电脑辅助设计修正外形的半隐身战斗机,在配合新研制的吸波涂料的情况下,该机被探测概率应当会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雷达系统
采用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海军计划将JL-10A用于歼轰-7,取代原有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该雷达的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载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
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上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的DBS图像。在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像,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试飞员能清晰看到三门峡大桥、山沟、岩层等。此后,该雷达性能不断提高,据称至2004年607所正在为该雷达增加合成孔径成像功能。但海军已对607所的这一真正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表现了极大兴趣,非常重视。这一雷达对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制导火控手段的空军也有较大意义。
火控系统
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
导航系统
歼轰-7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其在海上和陆上作战。歼轰-7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超短波电台,保证了它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歼轰-7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歼轰-7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靠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歼轰-7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歼轰-7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
机载武器
歼轰-7A的固定武器可能与歼十一样,为一门重110千克的23型2管23毫米改良型机炮。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载挂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超音速反舰导弹、还会配备俄罗斯授权仿制的Kh-65SE亚音速巡航导弹,以及一并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更先进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舰导弹。蚊式导弹发展源自Kh-31A,发射重量4.5吨,弹头重320千克,使用惯性及主动/被动复合制导,在高/低空的射速分别是3.0和2.1马赫,最大射程分别为250和150千米。现代2型驱逐舰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舰导弹,亦可挂载在轰7A上使用。其它适用的短、中程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外国制传统炸弹、激光制导炸弹,与之配合的装备至少包括:由607所研制,正进行最后试验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荚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激光瞄准组合荚舱等。中国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之类的先进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现正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中。在飞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统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歼轰7_歼轰-7 -性能数据
基本数据机长21米翼展12.8米机高6.22米机翼面积42.2平方米空重14.5吨最大起飞重量27415公斤最大载弹量10吨最大平飞速度1808km巡航速度升限15500米最大航程4800公里作战半径1350公里控制系统飞控系统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火控系统1部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1套型头盔瞄准器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通讯系统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1套JT型机内通话器导航系统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
歼轰7_歼轰-7 -机型特色
就歼轰-7A与国外类似的战斗轰炸机如狂风相比,其航程、载弹量、作战半径基本接近于后者,不过歼轰-7A的涡扇-9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比狂风的RB199-34R发动机的水平要低,另外在航空电子系统及相关吊舱的技术成熟程度可能也要逊于后者,并且歼轰-7A还没有类似狂风战斗轰炸机配备的风暴阴影这样的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因此这些都是歼轰-7A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歼轰-7设计较早,虽然有较好的对地攻击性能,但空战自卫能力较弱,并且在三代日益普及的今天尤其突出,因此中国空军需要既有良好对地攻击能力和较强空战自卫能力的歼击轰炸机,有资料说中国在引进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型已经开始试飞,以此做平台即可发展出类似苏-30MKK这样的歼击轰炸机,也许在下次国庆阅兵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架飞机的身影。
歼轰7_歼轰-7 -技术改进
动力改进
歼轰-71982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歼轰-7及基本配套的YJ-8空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全面启动,该机作为海航90年代主要反舰导弹发射平台,是中国海洋方向军事斗争的主战武器装备。歼轰-7采用了复合后掠上单翼和机身起落架,这样的布局的好处在于可以为得到较大的翼下空间,以挂载空舰导弹这样的大型机载武器,另外歼轰-7在中国首次采用了电传操纵系统,其采用了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虽然模拟式系统,不过操纵系统的进步配合复合后掠上单翼还较好的实现了低空高速突防和机动性能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歼轰-7具备较好的机动性能,具备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由于要求在外挂空舰导弹的情况下仍旧保持较大的作战半径,因此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必不可少,由于国内发动机技术基础薄弱,歼轰-7采用了英国罗罗公司的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发动机重量为1841公斤,推重比6.5,最大军用推力耗油率为0.68,其性能远远好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尤其是耗油率低确保了歼轰-7关键的航程指标的实现,在引进斯贝发动机的同时,中国在西安发动机厂也开始了国产化工作-国内涡扇-9,但由于技术差距及其他原因,涡扇-9的研制进展一直不顺利,所以早期生产的歼轰-7仍旧使用进口的斯贝发动机,直到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终于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为歼轰-7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动力装备的基础。
电子设备
作为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作战飞机,歼轰-7的航电系统即围绕着保障反舰导弹的使用来展开。主要包括为确保战机能够准确到达战区的导航系统和为空舰导弹提供目标指示的火控雷达。根据有关资料歼轰-7的航电系统包括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ZJ-9指挥仪、210多普勒导航雷达、265A雷达高度表、HZX-5航向姿态系统等,其中232H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公里左右,跟踪大约90公里。由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增多,中国战机传统采用了硬件互联的办法已经不适合用在歼轰-7战机上,因此歼轰-7在中国首次采用了数据总线将各系统相连,形成初步的综合航电系统,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歼轰-7的航电系统采用的是低速、单向的ARINC-429总线,系统以火控计算中心,负责座舱显示、飞行整体状态的收集、信息处理及各子系统输出控制等功能,虽然歼轰-7的航电系统综合程度仍旧较低。功能也较为有限,但实现了攻击/导航的一体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作战能力。要想保障机载空舰导弹的有效使用,仅靠载机还不够,由于技术的发展,现代防空雷达具备探测距离远、精度高等特点,舰空导弹也提高对低空目标的攻击能力,配合近程防御系统,可以形成对反舰导弹的多层拦截体系,因此为提高突防能力,需要降低在对方舰载防空系统中暴露的时间,所以现代攻击机一般采用低空突防的办法,最机载转达最大跟踪距离处跃升,雷达开机,迅速截获、跟踪和锁定目标,然后发射导弹,这个过程时间越短越好,因此为确保雷达迅速截获目标,外部目标指示系统必不可少,作为歼轰-7的主要配套系统,中国海航装备了运-8警戒引导机和高新某号工程电子侦察机,这两者可以对较大面积的海区进行搜索,并将目标信息提供给歼轰-7,后者据此确定自己的航向,隐蔽接敌,然后迅速发动攻击,因此歼轰-7也是中国最早装备数据链的飞机之一。
歼轰7_歼轰-7 -服役事件
2007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公开南海舰队新飞豹远海超视距攻击,飞豹具备了超视距打击能力。2009年7月19日,歼轰-7A在中俄举行的“和平使命-2009”联合演习期间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牺牲。
2011年10月14日上午10点47分,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陕西省蒲城县内府机场举行飞行表演时出了意外,一架国产飞豹战机在从东向西表演低空飞行过程中突然失控,坠毁在观众区以西约2公里的地方。当时飞机上有两名飞行员,跳伞者降落伞未完全打开。
2014年8月20日,中国空军将派出歼轰-7参加“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15年7月24日,中国空军2架歼轰-7战机参加俄罗斯“航空飞镖”比赛。
歼轰7_歼轰-7 -总体评价
在各个航空强国都竟相开展了对战斗轰炸机研制工作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工业正处在“文革”所造成了混乱之中,落后的基础研究和制造技术给中国航空兵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空军和航空科学技术人员虽然处在这个不利的条件下,但是始终还在对中国空军作战力量的发展而进行着努力。我国独立研制的被称为轰-7的超音速轰炸机的模型在1988年的国外航空展上首次展出,被命名为FBC-1的出口型战斗轰炸机又经过10年以后,终于以实机的形式出现在珠海航空航天展。FBC-1的国内装备型歼轰-7在FBC-1首次在珠海航空航天展露面之前,就已经小批量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试用,在1999年10月1日的50年国庆阅兵空中编队里,由6架歼轰-7组成的战斗轰炸机编队正式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军队已经装备了第一种国产现代化战斗轰炸机。歼轰-7的装备填补了我国航空武器型号的空白,使中国军队的空中武器系统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我国空中武装力量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化。中国国内的雷达和航空电子技术在近2013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之后,已经有条件依靠国内的力量为歼轰-7改进型装备现代化的机载雷达,具备低空导航和地形跟踪功能的歼轰-7改进型真正的满足了空军对战斗轰炸机突防能力的要求,而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又使歼轰-7有效载荷大的优势得到了发挥。歼轰-7的改进型通过在航空电子技术和机载武器系统上的发展,已经可以满足中国空军对战斗轰炸机的技术和战术要求,歼轰-7的改进型也就得到中国空军的接受开始进入空军服役。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歼轰-7的时间比狂风IDS要晚14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上的差距恰恰是发展一代作战飞机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当中国航空兵的歼轰-7形成有效战斗力的时候,不但国外F-111、狂风和苏-24已经大都处于被新机型取代前的准备阶段(美国空军的F-111已经被F-15E取代,EF2000和苏-34是发展也已经达到交付前的试验阶段),中国空军也已经得到比歼轰-7综合战斗力有明显优势的苏-30MKK。歼轰-7与上世纪末期国外发展和装备的多用途战斗机的性能差距非常明显,因此中国航空兵大规模装备歼轰-7和歼轰-7A并不是因为歼轰-7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而是因为国内的航空生产条件无法向空军提供更好的飞机,依靠引进的苏-30MKK在数量上不能满足航空战术打击力量发展的需要,所以歼轰-7的生产主要就是填补苏-30MKK在装备规模上所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