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孔乙己
(上接原文)我趁掌柜不注意,悄悄地站在后门口向外张望。天灰蒙蒙的,寒风吹面,像刀割一样,街面上来来往往的人不多。孔乙己用枯瘦的手撑着地,破蒲包蹭着地面,发出干涩难听的“嚓嚓……”声。街面上的人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用手掩着嘴小声议论着。街上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看见了他,都围拢过来,拍着手唱道:“孔乙己,偷书贼,被人抓,打折腿……”孔乙己听了,黑瘦的脸此刻变的惨白,他的嘴唇哆嗦着,像是要辩解什么,又生生的咽了回去,把头深深埋到了胸前。孩子们唱完,嬉笑着一哄而散,各自跑开了。孔乙己蜷成一团,哆嗦着。天气很冷,他大概也是冷了,是呀,穿着那样一件破夹袄,怎能不冷呢。人们都散了,街上又变得冷冷清清,偶尔有人从他身边走过,却没人你再去理会他,他孤零零的身影蜷缩在街角,甚是凄惨……
“喂!小二,温酒了――”一声吆喝把我的思绪从店外拉了回来。
打那后,一晃好像好长时间不见孔乙己了。时已入冬,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呵,又下雪了!我望着店外飘散的雪花,心想:快过年了啊,真好……忽然听见掌柜的喝声:“去镇南面山上买点炭来,长衫主顾们是要取暖的。别磨蹭,快去!”
我不情愿地走出了店门。真冷,我裹紧了衣服,顶着风雪去买炭。雪越下越大,出了镇,路更不好走了。半路,看见一座破庙,便进去躲一躲,一边抱怨这鬼天气,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雪花。忽然看见墙角的乱草堆里蜷缩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啊!不是孔乙己么?破烂的衣服加上干瘦的脸,整个人显得更加憔悴不堪。佛像前的供桌上摆着几个干硬的馒头,他大概就是靠着几个讨来的馒头支持到现在的,破庙里也可以避避风雪。他双目微闭,鼻翼一张一翕,好像在想些什么,估计是在想,那毫不犹豫地排出九文大钱时的情景罢。忽然听见他嘴里细声说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呸!又卖弄了!对了,他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呢――算了,看他这副样子,也拿不出十九个钱。见鬼,怎么碰见他了。”我心里想着,缩了缩脖子,急忙走出了破庙。
买了炭回店,我没有向掌柜提起遇见孔乙己的事,自那以后,就长久没见孔乙己。到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那年初八,店铺开张那天,听“短衣帮”说,孔乙己死在镇南的破庙里了,也许是冻死的,也许是饿死的,没人知道。宁三说,他初一去南山亲戚家拜年时,看见孔乙己躺在庙门口,灰白的脸色,估计已经死了。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提起过孔乙己。
续写孔乙己
孔乙己并没有死。孔乙己不但没有死,还成了世界级知名人士,现在的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兼职教授,生活优哉游哉,好不舒坦。
孔乙己成了名人后,衣锦还乡,鲁镇上下一片欢腾。鲁镇政府接连召开了四天三夜的欢迎会议,孔乙己坐在嘉宾席上,精神抖擞。最后,在鲁镇镇长和几套领导班子的大力督促下,会议终于决定了“以名人效应为龙头,带动经济发展”的调子,一嘲乙己搭台,经济唱戏”的热闹戏剧正在鲁镇如火如荼地展开。
孔乙己回来的几天,可忙坏了丁举人了。他老人家连夜将当年审问孔乙己的服辩亲自送到孔乙己落脚的大酒店,负荆请罪,用恨不得将心掏给孔乙己看的姿态表示了自己当年的卤莽和现在的内疚。他说,今日思之,吾上负神明,下愧百姓,辜负您孔老的观顾之情,非一死不足以谢天下!孔乙己觉得自己现在是名人了,虽然要发一发飙,但也要注意形象。就吩咐小秘将丁举人手上的服辩一举毁了,并向丁举人要了当年吊着自己身体的绳子,权当留个纪念。
丁举人回家后,立马命令管家找到当年考问孔乙己的那个奴仆,鼓励奴仆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口述报告文学《那一个鞭子交加的晚上》,由自己亲自把关。丁举人用尽自己身平的所有力量,觉得还不够刺激,没有什么卖点,决定改书名为《和孔乙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十万火急的速度付梓出版。书刚刚出版的下一个星期,就完全脱销了。
除了丁举人,鲁镇现在最忙的就算原咸亨酒店的掌柜了。原咸亨酒店的掌柜见钱眼开,在丁举人的启发下,鼓励我创作《最是那一个‘茴’字的故事》,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前前后后交代给关注孔乙己的读者,并怂恿我请孔乙己回来咸亨酒店为读者签名售书。掌柜的还叫来了《鲁镇日报》的记者,他向记者表示,我所创作的这一部25万字的自传体报告文学,将是继丁举人的《和孔乙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的又一力作,从最真实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常常让酒店充满笑声的可爱的孔乙己形象,坚决做到以情感打动人,以情节吸引人,以事实说服人。
掌柜绞尽脑汁,又决定了采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手抓金钱,一手抓孔乙己。将咸亨酒店的招牌换成了金光闪闪的“孔乙己大酒店”,并找出当年孔乙己最后付帐的那四个带着泥土的铜板,把它们用大镜框装裱起来,挂在酒店最显眼的地方。后来见到生意日益火爆,便把黄酒改名为“乙己黄酒”,将茴香豆该名为“乙己豆”。生意更是火爆,后来随行就市,将黄酒的价格上升到二十文一碗,茴香豆的五文一碟。
镇上各店家见到用孔乙己的好处多多,纷纷挂号“孔乙己”招牌,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显眼,一个比一个正宗。搞得鲁镇的无店不“孔乙己”,无厂不“孔乙己”。后来原咸亨酒店的掌柜见孔乙己势不可挡,便抢先注册了“孔乙己”专利号。岂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夜之间,鲁镇的大街小巷又出现了“孔甲己”、“孔丙己”等招牌,真是人一出名就不得了,防不胜防。后来,连“不多不多”这句怪话,也等上了大雅之堂。这“不多不多”原来是孔乙己骗孩子没有茴香豆的用词,现在景况不同了,又成了金字招牌。自此,不多不多服饰,不多不多大米,不多不多小麦等就成为鲁镇的支柱产业,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不多不多的产品以强劲的势头热销全国,在全国刮起了一阵阵不多不多的旋风。
后来,在鲁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将当年孔乙己替人抄书时失踪的书籍纸张笔砚统统追了回来,决定投入200万元,在他当年摆摊的地方建立一个“孔乙己博物馆”,全鲁镇上下又一片欢欣鼓舞。
再后来,曾经被孔乙己分过一颗茴香豆的那一群小孩子,气愤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们控诉了鲁镇人民对他们的不尊重,好歹他们也曾经吃过孔乙己的茴香豆。于是他们又一纸将丁举人和咸亨酒店告上了鲁镇中级人民法院,法院依照法律法规,依法判处了丁举人和咸亨酒店无罪。
那群孩子败诉后,合伙开了一家“孔乙己茴香豆集团公司”和一家“不多不多茴香豆生产基地”,请了孔乙己做为产品代言人,聘请了专业摄影师将孔乙己分发茴香豆给小孩子的瞬间镜头抓拍了下来,后来他们发了。
孔乙己的大招牌在一场雨后,变得朦朦胧胧起来……
续写孔乙己
集市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孔乙己倚在道边一棵大树下,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飘落,他便一声声叹息。偶尔跑来几个孩子,好奇地看着孔乙己折断的腿,孔乙己便会笑笑说:“莫奇怪,跌断,跌……”孩子听懂他在说什么,便一哄而散了。
“范举人路过此地,闲杂人等一律闪开!”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一边跑一边喊。身后,是八抬大轿,十多个随行的侍从,五六匹马上驮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布匹、礼盒。那场面,恐怕在这小小的镇子上从没有人见过。正在这时,一群乞丐跑到了路中间,挥舞着手中的棍子,范举人的“大部队”不得不停了下来。“怎么了?”轿子中的范举人高声说道。“回范老爷,一群不知从那儿跑来的要饭的挡在了前面。”一个小侍从冲着轿子说道。范举人轻轻撩起旁边的小窗帘,一边看着他们抢钱的样子,以便哈哈大笑。这时,他看见街边大树下依着一个断了腿的老头,那老头也伸长了脖子去看地上的铜钱,范举人又掏出五个铜子,递给娇外的随从,示意将铜子送给那个老头
“拿着,范举人赏你的。“孔乙己看着这五个圆圆的铜子,伸出一只布满老茧的手,接过铜钱。握着五个铜子的孔乙己嘴里还不停地嘟囔道:”读书人,不能和乞丐一样……”
秋风带走了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范举人大轿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鲁镇及集市的尽头。只有孔乙己拿着铜钱,还不停地说:“读书人的事…不能和乞丐一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