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又称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由院长以及技术高超者管理。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名词释义
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病房的概念最早是由位于德国汉诺威的达特茅斯・希区考克医学中心(Dartmouth Hitchcock Medical Center)的外科医生William Mosenthal所提出。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通俗地说,加强治疗病房是专门治疗各种危重病人的地方。在这里,危重病人能得到更好的监护,更有效的救治。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设立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往在各病区内设一抢救室的模式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的不足,因此各医院纷纷成立了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重症监护室、ICU)。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发展历程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均设有ICU,大部分的县级医院也已经设置等级较低的ICU病房。ICU又分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和ICU专科。综合性ICU主要包括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等。ICU专科主要包括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肾病重症监护病房(U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产科重症监护病房(OICU)、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移植重症监护病房(TICU)等。部分高等级大医院还会对综合性ICU,甚至ICU专科监护病房继续细分,如心血管重症监护还会分为:冠心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CU)、心肺重症监护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等等,以便于深度和精准监护。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特点概述
设备方面ICU的监护、抢救设备一般在全院都是最先进、最齐全的,基本的配置有床旁多功能监护仪、供氧设施、吸痰设施、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泵、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有条件的医院还配有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人员方面ICU的医生和护士均应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且要有足够的数量。
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如复苏、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
医师除具备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等。
只有配备了各种抢救设备,才能在抢救病人生命时提供保障。ICU配备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时就能不慌、不乱,提高抢救成功率。医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各种抢救技术,这是抢救病人成功的最有力的保障。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具体分类
重症监护病房依医疗科别及伤病种类设置,以达专业分工、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但各医疗院所皆依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名称也不尽相同,迄今未有标准规范。常见的重症监护病房有:
心脏重症监护病、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烧烫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相关问题
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通俗地说,不论患哪种疾病的病人,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了明显异常,或者出现了有可能恢复的某个脏器功能障碍,或者该患者有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因素均可入住ICU。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相关规定
区别于普通病房ICU病房也是医院的一个临床病区,医院的所有规章制度均需遵守,但也有一些与普通病区不同的地方。
ICU配备了足够的医护人员,对病人实行特级护理(24小时特护,包括生活护理),不需要(也不容许)家人陪护。家人可通过摄像监护装置与病人交流或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ICU入住的都是重病人,抵抗力都较差,容易出现继发感染,所以病房内要进行空气消毒。如果病人家属过多进出ICU或在里面陪伴病人,会增加病人感染机会,这是不容许病人家属陪护的主要原因;
ICU的病人都是很危重的,病情会随时发生变化。在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特殊抢救时,医生有权进行一些有创操作(入住前会向家属说明),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
护士准入的制度
ICU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具有护士执业资格;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
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医疗费用
现在大多数人对ICU可能都有一种费用很高的概念,不数人可能是通过媒体的一些报道来了解,包括一些曾经入住过ICU的病人及家属都会认为费用很贵。但实际上是因为病人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的治疗多、检查多,所以导致发生的费用高。如果是同一个病人,做同样的检查及治疗,在ICU与在普通病房一天的费用相差不会超过两百元,差价只是在住院费和特护费上。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消毒隔离
监护室内应有安静、舒适及隔离的环境,布局流程合理,明确分为治疗区和监护区、医护生活办公区、污物处理区,以保证病员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设足够的流动水洗手设备或杰雪消毒液等消毒设施。安设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或采取机械通风,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
监护室内谢绝家属探望,有特殊情况随时与工作人员联系。进入监护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拖鞋、衣、帽;外出时更衣。非工作人员不准随意进入监护室。
每月对环境、物表以及消毒液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指标或接近标准的指标,必须做分析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
每日检查各类治疗包的有效期、器皿及用物,每周灭菌一次。各类穿刺导管放置期限不超过三天(冬天不超过五天)。
使用呼吸机时间较长的病人应标明启用时间,定时更换管道,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呼吸机管道每次使用后,及时用水冲洗干净并迅速晾干,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后,将其导管清洗干净,凉干后注明消毒时间,按时间顺序摆放于治疗盘内,用无菌治疗巾覆盖并存放于治疗柜内备用,最长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时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特殊感染或高危感染病人,尤其要作好针对性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职业防护措施。
患者转出ICU、CCU监护室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重症监护室_重症监护室 -感染管理
重病监护室(ICU)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集中的场所,感染发生的概率比其它科室高,必须严格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对其分析如下:
感染原因易感人群密集;医疗仪器消毒与灭菌不彻底;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多;内环境的污染与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引起肝功能下降及肠道内菌群失调。
感染预防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和监护区,监护区的床位应合理地安排,应设有隔离病房,安置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从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
室内空气的净化与消毒及效果监测:空气净化,可通过减少出入人员数量,定时自然通风而达到空气净化;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辐照及药物熏蒸或喷雾进行室内空气消毒;通过各项消毒措施最终使室内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
污染用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病人所用的单位,应及时送供应室消毒处理,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在科室进行初次消毒后,由供应室收回集中销毁;
医疗设备与器具的清洁与消毒。病人所用的各种医疗设备及器械应严格有序地消毒;
ICU的工作人员要求:进入前必须更衣,换鞋,戴好帽子及口罩,外出时应更换工作服;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疗常规,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定期检查,凡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带有致病菌者,应立即调换工作。
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患者发生肠道内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