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特征分类 宗教 宗教-特征,宗教-分类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宗教_宗教 -特征

宗特征
耶稣基督~这幅12世纪拜占庭的肖像强调了耶稣神的本质,现存于伊斯坦堡的索非亚大教堂.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它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在世界上,对崇拜的偶像各有不同,有崇拜自然物的拜物教,如万物有灵论和拜火教;有信仰多神的多神教,如佛教和印度教;有只信仰一个神的一神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时间发展来看,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地演变。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到神灵崇拜,由多神崇拜发展到一神崇拜。

各宗教除了其崇拜的对象不同以外,还有各自的一套独特的教义、信条以及宗教习俗。在宗教内部,有的还有独特的组织、等级和制度。再次,各宗教不论其信仰的人数多少,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这种特征往往与许多自然的和人文的地域特征相联系。

宗教_宗教 -分类

由于各种宗教的教义,以及与民族和部族的关系分成世界宗教、民族宗教和部落宗教三类。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

世界宗教

所信仰的神灵被视为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着眼于全人类与各民族。经过其教徒或神职人员积极向世界各地传播,因而信教的人数较多,分布范围较广,它是世界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人员往来增多的产物。现今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民族宗教

是指一民族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它与该民族的意识有紧密联系。早期民族宗教一般都是全民性的,不向外族宜传。现在继续下来的民族宗教,由于社会的发展,全民性在减弱。如婆罗门教(印度)和神道教(日本)就属于这类宗教。现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其所信仰的犹太教也属于民族宗教。

部落宗教

是一部落内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它是原始的早期形态。由氏族发展到部落,其宗教形态也随之渐臻确定化。由于其宗教较为原始,因而缺乏明确的教义,但却具有较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特殊的禁忌。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都属于原始宗教。

宗教_宗教 -来源


宗教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宗教与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具有现代学科分类学的意义,与古时之意已大相径庭。

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闪米特一神教等神宗教,还有人宗教。宗师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种人宗教,或称圣宗教。除少数将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国人相信圣人孔子并没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圣先师,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为基础的儒家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不会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为人们注重文化知识和格物致知的观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们乐意开放地探讨任何学问的问题,而不存在科学课题的禁忌。中国人的祖先信仰,则是一种基于人的神灵信仰。尽管圣宗教和祖先信仰可以满足人们宗教情感和精神归属的需要,但在儒家文明地区,仍然存在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宗教信仰。
西方语言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原创

宗教_宗教 -现状


宗教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

佛教历史及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有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教,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历史及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5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6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宗教_宗教 -起源


宗教画宗教源于准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为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当无超自然体的概念,对于客体尚未神化、无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认为某些行动可影响某些现象或事物,如法术巫术、针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之痕迹,多认为是行法术以增加狩猎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等的墓葬中,都发现尸骨上撒满红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术,以求死者死后安稳或再生。当宗教及神灵观念形成,巫术法术多成为宗教的附属行动。研究宗教起源的学科为宗教人类学(Anthropologyofreligion),主要理论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巫术论、原始一神论、功能论、神话结构学说及语言疾病学说,前四者属进化论学派,后三者属文化圈学派。

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由英国考古学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提出,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万物有灵」之概念,人在对影子、倒影、回声、呼吸、睡眠中觉得人的物质身体之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而当中以梦境的感受影响最大,当这种未知的东西离开身体时,身体便丧失活动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称这种未知的东西为Anima。原始人推龋一切生长或活动之东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学家认为原始人未具这种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前万物有灵论

性格特征分类 宗教 宗教-特征,宗教-分类

前万物有灵论又称物活论,是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的修正,他认为原始人在产生「万物有灵」之概念之时,先具备一种概念,就是认为整个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东西也是活的,并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独立灵魂为前提,然而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宗教

巫术论

巫术论由弗雷泽提出,他认为人类精神是由巫术发展到宗教再到科学。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原始人认为巫术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触律或相似律,即认为取得某东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响该物之全部,又或认为对该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响该物,但当人类不相信这种虚拟力量时,则转移为对超自然存在物的抚慰和慈悲。

语言疾病学说

语言疾病学说(adiseaseoflanguage)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缪勒(MaxMüller)提出,他认为古代印欧语言抽象词汇少,当中某些概念性词汇必须赋予人格化的联系,否则就无法运用。诸神最初只是自然现象的名字,后来从词汇中人格化,造成实在感,神话由此诞生。这样,引起敬畏的对象逐渐被语言所掩盖,并由于隐喻行为而最终与直接的知觉相分离。

原始一神论

原始一神论由施米特提出,他本是天主教教士组织成员会会员,认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见于北美极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东南土著,故一神论才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至上神的形象是来自神的最初启示,往后的宗教发展呈退化趋势,被诸神论及鬼灵精怪所掩盖。


宗教

功能论

功能论最先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亦为一系列之后的功能学派理论的总称,他认为宗教仪式和巫术行为等是为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减缓生活压力,提供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面对生死考验,也保护部落的传统和价值观,这些功能主要分为生物性、精神性及规范性三方面。

神话结构学说

神话结构学说由法国人类学家利瓦伊史陀提出,他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类的心灵皆有共同结构,皆欲解释世界上的事,这种共相是发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话的原动力。原创

宗教_宗教 -阐释

宗教理智论


清真寺反教者观点以罗素词锋最为突出,首先,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应不例外,而宗教所说的第一起因根本是无逻辑可言。第二他认为科学带有某程度的随机性,今天我们得知量子力学、混沌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测性,这表明自然法则很可能非出自决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仅仅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的暂时结论。另外,他又认为神学家充满了人择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学家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为了让人们生存,这种比方无疑等于说人长出高高的鼻子是为了架眼镜的道理一样,将结果变为原因,罗素认为人类的出现只是自然进化的一个产物,如果上帝是创造者,为何创造了法西斯党或这么多恐怖主义?他又认为,如果是非标准取决于上帝的话,那上帝本身就不应该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是非标准由上帝以外的东西去下判断,这种两难,亦令有神论者为之结舌。
斯温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论护教者,他主要从“为什么存在最着遍的自然定律”着手,他强调很多人忽略宇宙一开始不存在,或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这种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惊讶的、超出科学的,而这并非由于科学落后未能解释,而是科学的本质必终于某种终极的自然定律及物质结构。这种“终极」的其中一个可能解释是一神论,因为在一神论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这点,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还可让人控制自然,改变自然以生存。进化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中是不可能优于设计论的,因为我们不免要问到进化这种法则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令我们要么不作解释,要么从假设中作出解释,即以一神论假设作出合理解释。
对于以上两种从科学、理性去解释宗教的理性论(对立论及相关论),蒂利希认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只有低级证据而依赖宗教权威的知识,但他必须厘清宗教与科学有着本质上的分别(分离论),用科学去反教或护教皆是无谓的,因为两者所寻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应分而治之,科学只可与另一科学相争,宗教也只可与另一宗教相争。他认为诸如量子力学测不准理论一推出,马上就有人用来证明创世论、神迹说、自由说是可笑的。争执得最烈的进化论,反对者只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意义,把创世抽述科学化,歪曲信仰。
宗教

宗教情感论


宗教宗教情感论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质与意义非体现于理智的活动和成果,是一种直觉「无限者」、「神圣者」而生之绝对、无条件的依存感。施莱尔马赫认为以科学理性或道德伦理去批判宗教是肤浅的,科学讲求勾勒世界的实在性,以同相、规律性去推演事实的必然性,而道德则从人自己出发,发展出一种责任体系,靠终极权威下命令认为什么该做不该做。宗教有自己一套,总的来说,宗教是「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对我们面对那些不可见的、永恒的满怀崇敬,一旦直觉宇宙,则认识自己之渺小而感谦卑,从而唤起「对无限的情感」。奥托指出宗教经典以大量词汇描述神性,当转达之概念越明确令人越倾向对宗教作出理性认定,然而宗教是「无理性的」(thenon-rational)(注意意思并非「非理性」theirrational)。我们只借用词汇来断定主体的属性,然而这无限的主体又是不能单靠它们来领会的,他指出这最高的被直觉者--「神圣者」--必须排除任何道德因素,这个「神秘者」令人产生「畏惧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论甫一推出即受到逻辑上的质疑,施莱尔马赫暗指没有情感的宗教体验是谈不上信仰、宗教,换言之宗教情感可证明信仰。可是别忘记如果宗教是「无理性」的,为什么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逻辑去证明信仰?一旦承认这种证明,即承认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论批判。虽然奥托表明宗教体验只能看作是「解画的一种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终极时人类以表意符号硬堆出来的最接近语言,但这亦无可避免表示当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够描述宗教经验的。当代学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赖于认识或概念,当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论者提出之「无理性」。另一宗教学家潘能伯格批评情感论者将宗教沦为个人经验,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对无限情感的主观,而这种主观却没有任何约束力。

宗教意志论

宗教意志论起于帕斯卡,由詹姆斯承之。总括来说,信仰轮不到我们用理智去选择信与不信,而是分析风险作出赌注,可用「信仰的赌注」这五字来作结。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项「真正的抉择」,詹姆斯对真正的抉择定义为「有生命力的、不可回避的、有重大价值的」,在目前我们正反两方皆各有论据,在可见将来也不见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题,因此我们并不可委身理智而犹豫不决,因避免谬误而丧失好处,而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悦,而信与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场重大的赌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可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也不会失去什么,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只是情感上的胜利,而赌输却将失去来生的盼望。
关于意志论的观点,罗素批评意志论为「功利、主观」,第一,詹姆斯只一厢情愿认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这命题上他没有去证实过,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狱也说不定。另外,对虔诚的宗教徒来说,神是确切存在的,就如历史上有过毛泽东这样的一个人,正统的宗教徒会认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说的「如果信上帝,你就会幸福」。意志论将宗教的超越感、神圣抹掉、要求绝对委身的教徒变为功利的现代商人,只会令人变得只信好处,不探真实。原创

宗教_宗教 -立场


宗教由于信息发达、宗教自由,加上社会经济再非自给自足,全球一体化实行,地球村逐渐形成。宗教间的对话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扬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却灾难冲突的方法,无论是教会间、还是各宗教间,越来越多人提出要站出来对话,当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场,分别为排他论、多元论及兼并论。

排他论

排他论者主张众多宗教中只有一种是绝对真实的,其余的皆为谬误,排他论者在真理问题上有一种绝对化的观点,而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徒只要它表示对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他性。排他论是一神论宗教的正统立场,它们只认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于该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它的宗教被冠以异端之号。
基督新教是典型的排他论宗教,但反排他论者驳斥基督教提倡「普世拯救」。因此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另外,基督教强调「信者得救」,反排他论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隘的拯救观,这并非至善至美的神该有的,宗教学者希克甚至批评「这样的上帝我把它视为魔鬼!

多元论

多元论者主张世界各大信仰虽十分不同,但这只是我们称之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体验和响应方式。希克认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们不能断定那一种宗教才是真的,因为真相很可能永没法被完全证实,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灯,相同的光」。


宗教

然而反多元论者认为这根本破坏了宗教的本质,如果承认其它宗教也是对的,那各宗教教义、圣典就欠缺了独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终极实体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错了,尾巴怎么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说出整个象的实体,否则各宗教站出来对话,只是一对瞎子乱说,与其说全部都有理,不如说全部都错。另外,反多元论者认为要求基督教与佛教徒谈话,又要与不可知论者、无神论者取得共识是不切实际的,这只是一大堆盲人乱说一通,与象的形态越来越远。

兼并论

兼并论站在排他论与多元论之间,它一方面认为上帝只得一个,却又把其它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给予各宗教救赎的启示,只是其它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时夹杂着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偏差,他们所表达的并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统,其它宗教只是一些「无名的教徒」,他们接受了部分正确却部分错误的观念,正统的教徒就是要去纠正他们。
反兼并论者认为这种论调将兼并论放在一个很不利的位置,因为若其它宗教接受启示并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赎,那为什么还要说服他们信正统宗教?而「无名的教徒」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说话,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种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种才是无名的宗教?这种隐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并论者两头不讨好。原创

宗教_宗教 -影响


宗教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而且世界上有宗教信仰者的数量绝对多于无宗教信仰者。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它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它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它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原创

宗教_宗教 -特点


宗教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

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

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

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宗教还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宗教_宗教 -性质


宗教

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客观存在,一是事实关系类客观存在,二是价值关系类客观存在。人分别通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这两种客观存在:科学与宗教。科学是关于事实关系的学问,其本质是以严谨而精确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宗教是关于价值关系的学问,其本质就是以虚幻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事实关系的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直观的、反逻辑的和主观的,此时的科学缺乏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客观性。人们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宗教就是汇集人类对于价值关系认识的主要成果所产生的理论体系,在其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但它反映的社会事物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却是相对深刻、相对抽象的,宗教所表现出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与科学所表现出的系统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和逻辑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此时,科学与宗教是相互促进、平行发展的。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科学是从宗教理论中分化出来的:首先,从宗教学中分离出哲学,再从哲学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然后再分离出众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绘画、舞蹈、诗歌、音乐等,往往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许多宗教人员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系统化、精确化和客观化,宗教所表现出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与科学的系统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和逻辑性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对比,形成了越来越巨大的矛盾与冲突,此时的宗教信条已经不能作为人们确定其人生信仰的理论依据,无法适应人的精神需要,否则将会产生越来越巨大的社会危害。

总之,在人类的早期宗教孕育和哺育着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的母亲。到了现代社会,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学的对立力量,又反过来阻碍着科学的发展。原创

宗教_宗教 -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情感是一种特殊的、神圣的、神秘的情感,既没有历史的、社会的源头,也没有现实的价值根源,它的产生完全来自于人的天赋,是一种神秘的、虚幻的情感。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情感来源于信徒某些特殊的称之为“宗教经验”的心理体验,通常产生于人的幻觉,是信徒经过长期的愿望期待、观念强化、道德修养、行持修炼(如道教的坐忘、止念,佛教的禅定、诵经,印度的瑜珈术等)、药物使用以及接受催眠术后,人的意识长时间、高强度地集中于一点或一个观念时出现精神疲劳和心理混乱的结果,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宗教情感的历史源头,但没有发现其现实的价值根源。

宗教情感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对特殊价值事物的主观反映。从表面上看,宗教情感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而神灵是人间不存在的、纯粹虚构的东西,但这并不表明宗教情感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也是纯粹虚构的东西。事实上,神灵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化身,神灵的意志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具体体现,神灵的行为方式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现方式,神灵对于人的行为所要求的禁忌在本质上就是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行为所形成的限制,神灵的审判、约束和惩罚在本质上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审判、约束和惩罚。当人朦胧地感觉到某种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的作用而又不知道这种力量产生的内在机理时,只能想象是神灵的力量。由此可见,虽然宗教情感所指的对象(上帝、真主、诸神等)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社会现实的价值关系,上帝、真主、诸神等只是作为社会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原创

宗教_宗教 -表现


宗教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宗教情感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典型的有六类:
1、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约束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为自己或他人设置各种行为禁忌,并使自己和他人严格在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限制的范围内活动。

2、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是人对巨大的自然力量、壮观的自然景象、神秘的自然变化、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惊奇与迷惑,它使人自觉地、积极地听从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安排。

3、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它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依赖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积极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公众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个人对于社会的凝聚力。

4、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它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自觉地用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忏悔自己的恶行,忍受社会的压迫,从而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的需要。

5、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自然物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人的最初出发地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

6、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它是人生的价值目的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的一切行为自觉不自觉地服务于人生的最终价值目的,宗教理想的核心是与神灵合一,灵魂得救,永享天国之乐,这些唯心主义的内容实际上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本质,由于宗教理想集中了宗教的精髓,体现了宗教信徒的根本追求,因而对教徒的诱惑力最大,最能激发他们强烈情感牺牲精神,许多宗教狂热往往都是在实现或保卫宗教理想的名义下兴起的。原创

宗教_宗教 -功能


宗教

宗教的“原罪论”有助于预先设置负向情感,从而提高人对于痛苦、挫折与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功名虚无论”有助于降低人对于功名的情感强度,从而缓冲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神灵意志论”有利于人平衡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

宗教_宗教 -作用


宗教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

2、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3、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它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原创

宗教_宗教 -文化区

宗教也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可以划分为形式文化区与机能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多半根据各个宗教,教派来划分其在世界、地区或国家内的分布范围。民族的和部落的宗教往往与信奉该宗教的民族和部落的分布相一致,而世界性的宗教虽然也是由民族性宗教发展而来的,但其转变为世界性宗教,突破本民族的范围而向其他民族传播,其分布也突破了该民族的范围而走向世界。这类分布区的现状是其历史变迁的遗迹。例如,佛教早期在印度信仰的人较多,可是随着印度教的兴盛与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目前仅有信徒300―400万人,他们与印度总人口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印度独立后,佛教在那里又有明显的发展。据报道,由于“贱民”要求改变其社会地位,于是放弃印度教而改信佛教,因而信佛教的人数成倍的增长。在一些国家有的居民由多民族成分构成,有的对宗教采取自由政策,而各宗教与教派又能自由传播,因而各种宗教和教派的分布呈错综复杂的态势。例如在美国,新教占优势。在新教中,浸信会在南部各州占优势;路德宗在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威斯康星等州占重要地位。摩门教集中在犹他州及附近的几个州。信奉天主教的是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移民及过去法国移民的后裔。他们在美国西南和东北各州,以及路易斯安那州。以上是按信教人数划分的文化区。如果按其信仰程度来划分形式文化区,在新教中,则在南方,密执安州西北部与盐湖城周围地区属于比较保守的,信仰程度高,教派少的地区。这种形式文化区正如其他类型文化区一样,其边界是模糊的,不明显的。

机能文化区


宗教有些宗教的机能文化区表现得十分明显。信仰某种宗教的教徒在各地的社区必然以某种形式进行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在各宗教中的表现有很大差别。在某些宗教中,各社区在管理上是高度自治,在经济上是自筹自足的,其彼此相互联系只是限于少量的合作与共同的信念。在某些宗教中,可以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宗教,它们有高度的地域等级系统,在各地域内的信徒按住所划分出各地的管理组织。还有些宗教,则把自筹自足的经济与地域空间的集中管理结合起来。

在基督教中,高度发达的空间等级系统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将分布世界各地的教徒组成不同等级的管理单位,最后则向罗马的教皇负责。天主教的地域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教区,每个教区有主教进行管理。世界上的教区数目有几千个。教区之内可再分为堂区,每个堂区由神甫主持管理工作。几个教区组成教省,它由该教省中的一位主教负责,也称为大主教。其机构称为主教辖区,一般位于该主教区中的最大城市。大主教的地位在教皇之下,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会的首脑,也是罗马主教区的大主教,他对教义的见解被认为是正确的。

教区和主教区面积的大小与人口的多少在世界各地各不相同。其中受历史的因素影响较突出。在西欧和南欧,人口比较密集,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因此教区的密度比较高。这里的标准教区可能只有几平方英里和约千人。这里教区的大小以每个教徒能步行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为限度。可是,在拉丁美洲则是另一种情况。许多教区可能人口多达5000人,其范围有几百平方英里。在拉丁美洲,教区分布比较稀的一种原因是该地人口密度比欧洲低,另一种原因是由历史条件造成的,初建时教徒太贫穷,无力维持更多的教堂。教会也随着天主教的教徒人数分布上的变化改变其地域组织的数目。在天主教教徒人数增长的地区,而教区与主教区少时,则新的教区的地域组织就会适当增加。如美国主教区数目就由90个增到146个。可是,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乡村地区,由于教徒人数的下降,教区和主教区就改组、合并。有的地方,由于国家边界的改变和行政区界线的变化等原因,教区组织也要发生变化。

在宗教机能文化区中,有些宗教组织则属于地方性自治宗教。在世界性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高度地方性的自治宗教,它既没有宗教等级组织,也没有正式的地域组织。虽然清真寺是公众进行仪式的地方,可是清真寺的教长只召集信徒进行祈祷,每个男子除有权参加仪式外,也可单独进行祈祷。在没有等级宗教组织的情况下,伊斯兰教唯一的正式地域组织就是由于宗教地域与世俗国家相对应。某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中也有伊斯兰组织的管理人员,他们属于正规官员的一部分。这些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对宗教法的解释与对福利计划的管理。

宗教_宗教 -节日

宗教的节日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犹太人所居住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其农业的生产活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很深。谷物在秋季种植,他们对秋冬降雨是否充分十分关心,所以他们的新年与赎罪日全在秋天。犹太教的其他三个节日,如住棚节(庆祝一年最后的收获)、逾越节(在春季,农民奉献新收割的第一批谷物,牧民在牛产仔时奉上一个小牛仔。同时,也庆祝其离开埃及。)、五旬节(庆祝谷物收割结束)也都选择在不违农时的合适时期。

在世界性宗教中,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正式节日有的已改变其原来与环境的联系。例如,基督教中的复活节在不同地区,赋予不同的含意。在南欧,复活节是愉快收获的时节;在北欧,复活节与农民经过严冬,期望新的一年种植的春季来临相结合在一起。在地中海以外地区的基督教徒,则没有放在秋季以庆祝收获的节日。美国与加拿大的感恩节为基督教徒填补这个空缺。在南半球,那里的基督教的节日则与环境缺乏联系,他们的复活节是在秋天,而圣诞节则在夏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20103/59047.html

更多阅读

林妹妹的丰富性格特征-才文见 沂水秀才的性格特征

林妹妹的丰富性格特征---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多愁善感/美丽温柔/天真纯洁/个性善良/敏感脆弱/冰清玉洁/心高气傲/才华横溢/绝顶聪明/悟性极强。是诗化了的精灵---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诗的化身!“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

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 鲁智深的性格特征

20急!!!!俄狄浦斯有怎样的 性格特征!!!!!!!!!!!!!!!越详细越好补充:没人回答了吗 急啊满意答案 午夜/yl尘埃4级2010-04-181.简述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是雅典民主制由盛到衰时期的社会生活物反映,他的创作,把希腊悲剧推进到了完美

从五行看人的性格特征:水多遇金为巧人,土多遇金必沉稳

从五行看人的性格特征:水多遇金为巧人 土多遇金必沉稳性格可以根据五行的属性来判别。当列出四柱后,要详查得令、强弱。木多主直,土多心实,火多性暴,水多伶俐,金多沉稳。土多无水,必为蠢人。金多无制主奸诈。木多遇火为勇。水多无制命飘流

孙悟空性格特征之封建性特征 孙悟空性格分析

孙悟空性格特征之封建性特征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孙悟空性格中的封建性特征,分别探讨了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学艺,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四个不同时期中封建士大夫特征。在对孙悟空的封建性特征分析中,主要分析其“

声明:《性格特征分类 宗教 宗教-特征,宗教-分类》为网友我有野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