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本有限公司是中国(瑞安)胶鞋名城功勋企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鞋分会副理事长、瑞安市鞋革行业协会副会长及国家胶鞋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公司位列瑞安市工业五十强,属民营股份制企业,创建于1985年,现有厂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胶鞋生产线9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胶鞋行业前列。"人本"商标已被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人本"布面胶鞋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人本主义理论_人本主义理论 -基本介绍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
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_人本主义理论 -自我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_人本主义理论 -社会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_人本主义理论 -教学目的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人本主义理论_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1.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创始人,以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最为人熟悉。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一个空想家,有梦想的人,他不怕犯错误,但这就是他的理论可以影响心理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斯洛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俄国犹太移民的孩子,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但三个学期以后他转到康乃尔大学,又回到纽约市立学院。结婚以后,他搬到威斯康辛,在威斯康辛大学取得文学士(1930年)、文学硕士(1931年)和哲学博士(1934年)学位。在威斯康辛,马斯洛与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一起研究。毕业一年以后,马斯洛回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爱德华・桑代克一起工作。
马斯洛开始在布鲁克林学院全职工作。这段时间他遇到许多拔尖的欧洲心理学家,包括埃尔怫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51年,马斯洛成为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开始理论研究。他遇到Kurt Goldstein,启发他产生自我实现思想的人。196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退休后去了加州。1970年因心脏病于该处去世。他死的时候只有62岁。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2.罗杰斯
Carl Rogers: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罗杰斯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3.柯克・施奈德
柯克?施奈德博士(Dr. KIRK J. SCHNEIDER) :美国执业临床心理学家,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首要代言人。施奈德博士是人本心理学杂志的现任编辑,存在-人本主义学院副院长,赛布鲁克大学、加利福尼亚整合研究学院和超个人心理学院的兼职教师。他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分会、临床分会和独立开业分会的成员。 施奈德博士曾经出版并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创作编辑了八本着作。2004年施奈德博士被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授予罗?洛梅人本主义 新领域杰出和独立追求奖。最近,施奈德博士还为美国心理学会“前行中的心理治疗”系列视频录制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章节。
马克?杨博士(Mark Yang):博士是美国执业临床心理学家,直面存在-人本国际心理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总监 。直面存在-人本国际心理学院的使命是推广存在-人本心理学并为亚洲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咨询和治疗技术的培训。杨博士是加里福尼亚专业心理学院香港校区博士研究生的兼职教师和临床督导,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和大陆从事人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培训和督导。杨博士的主要研究和实践领域包括存在主义心理学、个人和团体心理治疗、悲痛和哀伤辅导、临床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以及跨文化心理学。杨博士出生于台湾,九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
4.罗洛・梅
罗洛・梅(英语: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日),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他在1969年期间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书《爱与意志》。他经常被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梅是神学家保罗・田立克的一位亲密朋友。罗洛・梅的作品包括《爱与意志》和《创造的勇气》,后者的题目纪念了田立克的《存在的勇气》。
5.霍夫曼
路易斯?霍夫曼博士(Dr. Louis Hoffman):赛布鲁克大学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意识与灵性项目组主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32分会)当选主席。路易斯?霍夫曼服务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双面神》和《心理评论:美国心理协会评论手册》等杂志的编委会。作为一位高产的作者,他不但在多家杂志上发表过署名文章,更着有五本着作,其中包括《存在主义心理学: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除学术工作以外,霍夫曼博士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从事心理实践工作,包括心理咨询以及为咨询师提供督导。其他专注领域:诗歌与艺术,这不仅是他整合到个人专业实践中的内容,也是他个人生命的重要部分。他有诗作出版,并且经常将诗歌整合进教学和临场工作。霍夫曼博士和他的妻子、三个儿子以及他的狗生活在加州的旧金山地区,他们是霍夫曼个人创造性工作的重要灵感。
6.理查德
理查德?巴格迪尔博士(Dr. Richard Bargdill):弗吉利亚联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位于美国弗吉利亚州里士满市。他曾在宾西法尼亚州圣弗兰西斯大学执教10年。巴格迪尔于匹兹堡市凯迪那大学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心理学课程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发表过的论文涉及的主题有:深度厌倦、命运和注定、个人意义与创造力等。巴格迪尔博士目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执行委员会会员主席。此外,巴格迪尔博士凭借他的短诗和视觉艺术作品而荣获多项殊荣。2009年,他的雕塑“我是一棵每天被砍伐的树”荣获宾西法尼亚洲际展览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