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为什么名声不好?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就在这一年的前后,全国人民掀起来一股讨伐河南人、歧视河南人的热潮,至今这股热潮已渐渐平息,但远未退去。
大规模地歧视某一群体,肯定是有原因的。
北京人,上海人,河北人,广东人,...,几乎每一省的人都很可能被其他省的人(也可能包括本省人)歧视,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典型的特征,而这些典型特征往往不能被一些人所包容,所以其实就产生了。“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狗腿子”,这句话把三个省(市)的人都“歧视”了,“小气的上海人”,“野蛮的广东人”,这些隐含着歧视的话语很多,有的也流传很广,可是却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大规模出现在全国各省的媒体上,没有出现在某一小区的标语中,没有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大脑中。
可是,“河南人造假”、“防火防盗防河南”却可以在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媒体和小区标语上,而且范围甚广。为什么呢?河南人真的是那样的糟糕吗?
骗子,每个省都有,每个时代都有,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从上到下,骗子也许比不是骗子的人还要多。而且河南从古至今也出很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很多贡献的杰出人物,所以把骗子和河南人画上等号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荒唐的。
2004年,河南向省外输出劳动力838万,居全国之首,主要集中在北京、山西等地。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身边出现的外省人最有可能是河南人,如果他被身边的外省人欺骗的话,也最可能被河南人所欺骗。这是简单的概率知识告诉我们的。我想,这是这是形成“河南人=骗子”这一印象的第一个原因。
如果河南人都洁身自好,输出的都是雷锋般的人物,那么即使输出劳动力再多,河南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也一定是“形象良好”的。四川人输出的劳动力也达800万,比河南并不少很多,为什么全国人民没有一起“歧视”河南人呢。所以,第一个原因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有些河南人身上确实存在不讨人喜欢的方面。我想,可以在很多河南人身上找到“愚昧”的影子,短视也是“愚昧”的表征之一――个人为了某些小小的利益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到长远利益,喜欢做一槌子买卖等等,这些特征,我想在很多河南人身上都是存在的。2000年河南的文盲仍然有1000万左右,居全国之首,落后的教育,有利于愚昧的滋生和扩散。这是河南人遭受歧视的第二个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属于落后地区中的发达地区,在一些河南人身上,贫困地区的纯朴已渐渐找不到,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却还没有学到,他们不知道诚信是市场经济下削减交易成本的最重要手段,而只顾埋头赚钱,自作聪明,像一个个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他们奉行着不讲诚信的精明――吾谓之“小聪明”,一点一点的败坏着自己的生意和河南人的名声。这是第三个原因。
落后教育导致的愚昧,转型阶段丧失的纯朴,使得诸多河南人短视而又不讲诚信,而通过大规模的输出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这种不好的品质呈现在更多的外省人眼中。慢慢的,歧视也就形成了。
河南人为何受歧视?
河南歧视源于生态灾难 祖辈被大量迁往偏远地区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公开对媒体说: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
他转述专家的话称:由于广大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难于承载现有人口,全国22个省市需要迁出1.86亿人,而能够接纳人口的广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福建、黑龙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纳3000万人。届时全国将有1.5亿人口沦为生态移民。
2005年3月,深圳龙岗警方在辖区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被媒体以“地域歧视”抨击。
这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闻,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
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这种刻意的侮辱是多么恶毒、刻薄而又无聊。
2001年,一些河南人掀起了反对“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通过书籍、声明等,强烈反击社会上歧视河南人的现象。连河南省政府也出面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把2001年定为“优化环境年”,启动一系列“形象工程”。
关于河南人为什么被歧视,河南人有诸多说法,如:“当其他地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河南大范围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也才刚刚开始向外涌动。这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由于河南人口多,信息量大,即使负面信息和别的省同样的比例,但其绝对量会大得多,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使人感觉到处都有河南的负面信息。”“河南人勇敢、勤劳、豪爽、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有时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因此成为被调侃的对象。”“历史上,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中国人(甚至海外华人)基于‘根源意识’,对河南发生的事情都会格外注意”……
但其实,上述说法都显牵强。事实上,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而且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许多年前就不约而同地有着年轻人找对象不能找河南人的说法。
看看河南的基本情况:位于中国中部,史称中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平均气温为13至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至236天。人口9555万。老子、庄子、商鞅、李斯、张衡、张仲景、韩愈、岳飞等名人泰斗曾层出如云,历史上许多国家、朝代在这里建都。
那么,这样一个地理条件优越、人民勤劳智慧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为什么会招来那么多歧视的目光?
河南人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在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青海的西宁、新疆的乌鲁木齐等许多地方,满街都能听到河南口音。河南人的数量惊人。他们大都是许多年里陆续逃荒而来的。
这其实就是河南人被歧视的根由!
准确地说:河南人被歧视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只需剖析一个城市就应能说清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封。
今天的开封,比黄河河底低13米。也就是说,黄河从比开封城高出13米多的河道流过――全靠大堤约束。
黄河高,开封低,顶得地下的盐碱刷刷往上冒。开封人因此而多了一条生计,在开封,没有正式职业的人有三分之一靠盐碱为生,他们把院子里泛上来的白刷刷的盐碱扫在一起,在锅里一熬,就成了化工原料,可以去出售。时扫时有,于是成了开封人的发财之道。
开封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市容齐整,随手指一个地方就能和1000多年前联系起来。市中心有很大而且秀丽的水面,一指这个湖,是潘家湖,传说是北宋时的奸臣潘仁美家的。一指那个湖,说是杨家湖,是大忠臣杨家将家的。在如今的中山路上,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州桥遗址”,说是当年青面兽杨志卖刀杀牛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