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 中耳炎 中耳炎-概述,中耳炎-病因

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真是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常见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中耳炎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中耳_中耳炎 -概述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中耳炎,又称“耳朵底子”,发起病来,使人头脑涨痛,有时还从耳内流出脓水。虽不是大病,但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通常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

但慢性中耳炎无法根治。慢性中耳炎一般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需要及时的治疗。病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 对于中耳炎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耳_中耳炎 -病因


中耳炎

1、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如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容易并发中耳炎。

2、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3、游泳时不适当地使咽鼓管扩张有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鼓膜外伤,使病菌从外耳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4、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分泌性中耳炎检查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5、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中耳_中耳炎 -主要病因

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甚至感冒,枕头和被子不干净都会引起中耳炎。
(1)咽鼓管咽口受压堵塞,如腺样体肥壮、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刻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打开。假如婴儿童仰卧位吃奶,因为儿童的咽鼓管比照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妈妈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外耳道炎和急性中耳炎是耳痛的多见病因。前者外耳道红肿,有些压痛明显,张口时耳痛加剧;急性中耳炎时耳痛呈跳痛状,鼓膜穿孔后,脓液流出,耳痛明显减轻。慢性中耳炎有颅表里并发症时,除有耳痛体现外,多伴有头痛、发热、讨厌、吐逆及昏厥等体现。耳部肿瘤时,耳痛较着,并伴有面神经麻木、流出脓血性分泌物等体现。
(2)头颈部放射医治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有些静脉及淋巴回流阻碍,致使管腔狭隘,亦可致使分泌性中耳炎。
(3)分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缩短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打开功用;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凹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中耳_中耳炎 -孩子病因

1.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中耳与鼻、咽管相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所以,宝宝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

2.游泳。游泳时,水会从外耳道进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没有孔的话,水是不会从外耳进入中耳的。不过,如果游泳池里人较多,清洁卫生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时候,水中的细菌或消毒剂会通过孩子的鼻、口进入体内,导致感冒,进而引起中耳炎。

3.躺着喝奶。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称: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4.疲劳。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再加上适量运动对于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而且一定要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5.吸烟。欧洲的研究报告表明:家里有人吸烟,容易诱发中耳炎。即使你把那个吸烟者赶到阳台上吸烟,他的头发和衣服上也会沾有香烟的有害物质。他再去抱宝宝时,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吸附在宝宝的鼻咽黏膜上,容易引起炎症。

6.集体生活。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外出。在密闭的火车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所以,带孩子外出,要尽可能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

8.治疗中断。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9.不注意耳道的卫生,经常挖耳道。

10.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

中耳_中耳炎 -疾病分类

1、慢性中耳炎;

2、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5、骨疡型中耳炎;

6、胆脂瘤型中耳炎;

7、航空性中耳炎;

8、急性中耳炎;

9、粘连性中耳炎;

10、浆液性中耳炎。

中耳_中耳炎 -鉴别诊断

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

中耳炎: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HR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HR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ear)。

中耳_中耳炎 -确诊要点

1.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引起的头痛:由于慢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内分泌物的增多,反射性地引起同侧的乳突部、额部和头顶部产生钝痛。患者会表现为长期反复的外耳道流脓、听力下降及鼓膜穿孔三项体征。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发颅内并发症而引起的头痛: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理性改变,其中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会引起颅内并发症。胆脂瘤病变会直接破坏中耳骨质等途径,使感染侵人颅内导致颅内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表现出高热、持续性头痛,头痛也会阵发性加重,并会波及全头。

中耳_中耳炎 -诱发因素

1、鼻、咽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桃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所致。

2、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因素难逃其咎。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久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4、乳突发育不良导致病变所致。

5、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7、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也极易引起中耳炎。

8、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

9、游泳时如果将水咽入口中,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也可能引发中耳炎。

10、婴幼儿仰卧位吃奶。

11、吸香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

12、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

13、长期的生活在吵杂的环境中。

14、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中耳_中耳炎 -分类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1、确定中耳炎的类型。

(1)单纯型:最常见,多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检查见鼓膜中央部穿孔。

(2)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特点是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

(3)胆脂瘤型,但非真性肿瘤,耳内流脓量少,可有白色鳞片、豆渣样物,恶臭。有时可出现头痛及听力明显下降。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又称作渗出性中耳炎是由各种因素引起咽鼓管管腔急性阻塞致中耳,中耳粘膜充血、水肿积液。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闷、耳鸣、耳聋、鼓膜内陷。耳内有异物堵闷感。

听力减退:听力减退伴自听增强。耳鸣:程度、性质不一、以低单调耳鸣为主。鼓膜内陷、活动度受限。中耳腔积液、可见鼓膜色淡黄、有液平面或水泡、随头位而变动。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大多由于鼻腔和鼻咽部的急性炎症扩展到耳咽管粘膜,引起耳咽管粘膜发炎,使它变狭或阻塞,有时炎症还可能扩展到中耳腔的粘膜,称为急性中耳粘膜炎。此病又叫耳咽管阻塞症或卡他性中耳炎。正常中耳腔内的气压,靠耳咽管通畅与大气压维持平衡。当吞咽时,与耳咽管口相联系的软跨肌肉发生收缩,耳咽管口扩大、空气由鼻咽进入中耳腔,并使空气不断交换。当耳咽管阻塞时,空气就不能进入中耳腔,中耳内存留的空气渐被粘膜吸收,使气压降低,引起鼓膜内陷,毛细血管扩张,发生血清渗出,使中耳腔内积聚渗出液,而产生渗出性中耳炎。此液培养无菌,故称非化脓性中耳炎。

患者有耳闷、耳内阻塞和头部沉重感。在呵欠、打喷嚏式擤鼻时,耳闷可有片刻好转。有时伴有耳鸣,听觉也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觉得响亮)。若头部改变位置,听力可暂时改善。多无疼痛,也无全身不适。检查鼓膜,早期为鼓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以后因中耳腔内渗出液增多,鼓膜的颜色可变为淡黄略带棕色。听觉检查常为传导性耳聋。本病的预防在于避免感冒,去除鼻腔和鼻咽部的病原如肥大的增殖体,鼻息肉等。但应仔细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肿瘤。治疗要及时,几天内可以恢复健康。如果没有除去病原,可渐变为慢性,长期影响听力。治疗的要点是使鼻腔、鼻咽和耳咽管粘膜消肿,耳咽管通畅,空气易于进入中耳,中耳的渗出液可排出或逐渐被吸收。

可在鼻内滴I%麻黄素,也可行耳咽管吹张法,或针刺听宫,下关等穴,使耳咽管通畅。如果中耳腔内渗出液不消退,可用鼓膜穿刺抽去积液。对顽固的病例,可切开鼓膜,将积液排出,或于切开处插入通气引流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进入鼓窒引起化脓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部分病例初起为病毒感染尔后细菌侵入。常见为溶血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第Ⅲ型肺炎球菌和变形杆菌等。多见于冬春季节,有血液病营养不良、变态反应及心肺病患者、肾炎糖尿病者易于诱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无芽胞厌氧的感染或混合感染亦逐渐受到重视。

1.上皮移入学说: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处的骨面向鼓室、鼓窦移行生长,其上皮及角化物质脱落于鼓室及鼓窦内,逐渐聚积成团、增大,引起周围骨质吸收破坏,形成胆脂瘤,此称为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2.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长期阻塞,鼓室内产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形成小袋陷入鼓室内,袋内上皮反复脱落,堆积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形成胆脂瘤。因此种胆脂瘤在形成前可不经化脓性中耳阶段,故称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胆脂瘤因其对周围骨制裁的直接压迫,或由于其基质及基质下方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如溶酶体酶、胶原酶等)和前列腺素等化学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炎症由此处向周围扩散,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

骨疡型中耳炎

又称坏死型中耳炎或肉芽型中耳炎,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其治疗需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其它原则如下:

(1)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 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 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胆脂瘤型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是平时所说的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胆脂瘤性特点如下: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CT检查可以确定病变范围,并指导手术。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胆脂瘤的直接压迫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以破坏周围骨质,使炎症扩散,能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所以“胆脂瘤型中耳一定要尽早手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原则就是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航空性中耳炎


航空性中耳炎有些人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尤其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就要穿破和感觉,听到的声音变小和头晕等症状,实际上这就是发生了航空性中耳炎。当飞机起飞后,乘客可通过频繁的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来预防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如果这一方法无效,乘客仍感到双耳发闷,疼痛。甚至下机后仍无法缓解,这说明咽鼓管的功能不正常了。须到五官科医院检查治疗。如果乘客随身带有“鼻通”、“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药水,将其滴入鼻孔内,向后仰头,以使药液流近咽鼓管,若听到“咔嗒”一声说明咽鼓管已恢复正常,一切症状将瞬间消失。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常是感冒的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耳鸣、耳内疼痛。在哈欠、打喷嚏或换鼻涕时,因咽鼓管(即连接中耳鼓室与鼻咽部的一条细狭管道)暂时开放,症状有片刻好转。而耳痛及听力下降可首先被病人感受到。急性中耳炎是婴儿及幼童常患的疾病之一。根据统计,20%的幼童在5岁前会患此病。中耳跟鼻腔后部的鼻咽由一条欧氏耳咽管连接起来,像是一棵大树(呼吸系统)的一支横枝,作用是调节中耳内的空气压力,因此,上呼吸道的感染、伤风感冒或急性咽炎,便很容易蔓延至耳内,令耳膜鼓充血,耳内分泌增多,引起中耳炎。病症有发烧、耳痛,年幼的不懂诉说耳痛,便会烦躁不安,严重时有脓自耳朵流出。患耳可能听觉欠灵。若能及早发觉医理,中耳炎应不难根治。医生通常会给消炎药,再加滴耳药水清洗耳道。由于耳、鼻、喉三处由耳咽管贯通,故单以药水滴耳未必可清除引起中耳内的细菌,这就是有医生吩咐中耳炎的患者以药水滴鼻的原因。急性中耳炎疏忽治理能造成慢性中耳炎,损害听觉及导致失聪。因此,孩子有发热或伤内感冒,也不宜忽视,应及早由医生诊治。

粘连性中耳炎

是中耳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是既往中耳炎症的结果。常于儿童时期发病。是既往中耳感染的后遗症。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变程度足以损伤中耳粘膜时,可引起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或积液机化,这一过程可导致鼓室内壁粘膜与鼓膜粘连,甚至听骨链粘连固定。病人既往多有中耳炎病史。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萎缩、增厚、瘢痕形成及钙化斑。原有鼓膜穿孔者,新生的鼓膜菲薄,呈半透明状。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重者有时可出现混合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低峰型(As型)或鼓室负压型(C型),镫骨肌反射消失,以上提示鼓膜和听骨链活动受限、咽鼓管功能不良。浆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是成年人传导性聋最常见的原因,特点是鼓室内积存浆液性稀薄水样的非化脓性液体。浆液性中耳炎与粘液性中耳炎不同,临床上应注意加以鉴别。

中耳是一个含气的体腔,经咽鼓管与外界相通。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呈关闭状态,仅在吞咽或呵欠时短时开放。据统计咽鼓管每分种开放数次,每开放1次,大约有1微升气体进入中耳。咽鼓管的主动开放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的气压平衡、更换中耳腔的气体成分,从而维持中耳的正常功能。浆液性中耳炎的根本原因是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阻塞妨碍了中耳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中耳腔的气体逐渐被吸收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充,遂使中耳呈负压或部分真空状态。中耳负压可以导致中耳粘膜毛细血管浆液漏出,形成浆液性中耳炎,这一理论称为“补空性积水”。

中耳_中耳炎 -鉴别诊断

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

中耳炎

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HR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HR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

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e

中耳_中耳炎 -治疗措施


中耳炎--局部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单纯型:
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

① 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

② 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

③ 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① 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② 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

③ 中药外治:红棉散。麝香、枯矾、干胭脂、炉甘石、片脑等名贵地道药材。

【方剂性状】中药散剂

【方剂功效】解毒消肿,收湿敛疮,生肌化腐,用于治疗耳内生疮、流脓等中耳炎症。

【方剂用法】用消毒棉签将耳道洗拭干净,以纸卷成细管或用细塑料管摄入适量药粉,吹入耳道深部即可,每日一到两次,坚持长期用药,五瓶为一疗程。

【治疗要诀】凡中耳炎皆由邪毒侵犯,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病理变化,即为肝胆湿热、邪气盛行所致。以此方外敷,具有祛邪解毒、燥湿排脓、补益正气之效,可快速治愈中耳炎症。

【注意事项】

一、此方为外治散剂,忌口服;

二、勤换药,注意保持患处清洁,避免沾水感(3)为改善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脓2-3月、咽鼓管通畅者施行。对较小穿孔可在门诊行烧灼法。用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再贴一薄层覆盖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硅胶膜等)起一桥梁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盖物生长愈合。有的需数次才能愈合。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胆脂瘤型中耳炎--脓培养3、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全身治疗应根据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应大剂量以保持血内高浓度。最少应用一周以上,亦可服用中药。切忌用药量小,时间短,更换频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程延长或形成隐蔽性中耳炎,一时好转短期内又再度恶化。如治疗恰当,85%-90%病人在两周内,中望痊愈小穿孔可能愈合。听力恢复正常,大穿孔中以进行手术修补。积极预防和治疗病因,防止纤维性粘连。

增殖体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碍咽鼓管功能时,应及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作咽鼓管吹张: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排出中耳积液,必要时可以留置通气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抗生素的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于症状消退后不得少于5日。手术治疗:粘连形成后,治疗困难,目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有手术指征时,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松解鼓膜和听骨链的粘连固定,清除两窗的纤维闭锁,重建含气的中耳腔。为防止再度粘连,可在鼓室内留置硅胶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术取出。

中耳_中耳炎 -预防措施


中耳炎预防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积极措施。已得了感冒,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鼻涕可向后抽吸,由口吐出,或将手帕放在鼻前孔,轻轻地将鼻涕擤出;亦可轻捏一侧前鼻孔,轻轻地擤出对侧开放鼻腔内的鼻涕。

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游泳时擤鼻不当,或潜水、仰游时的方法不好,都可使水从鼻腔侵入中耳。初学跳水如果没有掌握好头部姿势,使耳对着水面跳下,可压破鼓膜。因此游泳时须注意正确的姿势,防止鼓膜破裂和中耳发炎。不要用尖锐的东西(如发夹、绒线针等)挖耳,以免碰伤鼓膜。最好戒除挖耳的习惯。
对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应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治疗,以防转为慢性。已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人,要正确诊断、治疗,防止发生颅内并发症。
对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性要有一定认识,注意严重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耳病伴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怀疑有耳源性颅内共发症时,应及早医治,以免延误病情。

中耳_中耳炎 -护理要点

“中耳炎”即中耳的炎性病变,有急性、慢性两种。急性中耳炎常由上呼吸道炎所引起,亦可并发于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有发热、耳痛、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鼓膜穿孔和流脓。如不及时治,可蔓延形成急性乳突炎或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一般分为单纯型和胆脂瘤型两类。单纯型中耳炎一般用药物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常易发生面瘫、耳后脓肿或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多以手术治疗。护理要点: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4、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5、积极防治感冒。

中耳_中耳炎 -听力损伤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耳炎是婴幼儿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从鼻咽部到中耳之间的这条通道叫咽鼓管,与成年人比较,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而宽,而且呈水平位置,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的炎症。

中耳炎的基本症状可以有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反应,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其痛剧烈,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婴儿不愿吃奶,牵拉或摩擦单侧耳朵,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会加重。但是,在鼓膜发生化脓性穿孔,脓液流出外耳道后,耳痛会明显减轻、好转。在中耳化脓感染期间,听力可明显下降,伴耳鸣,在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会稍好转。如果是分泌性中耳炎也可出现高热,但耳病等症状不明显,家长不容易发现,随着耳内积液加重听力可受到明显影响,对孩子的听力影响较大。

预防小儿中耳炎首先要避免宝宝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当患了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时,一定要积极治疗。其次,避免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② 宝宝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③ 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一侧进行。

④ 家长应细心观察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⑤ 家长应该戒烟,避免小儿被动吸烟,有利于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中耳_中耳炎 -引发头痛

中耳炎引起的头痛可以直到鼓膜穿孔、脓汁溢出后,在鼓室内压力降低之后,耳痛和头痛的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

中耳_中耳炎 -危 害

1、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
2、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3、中耳炎如果不及时彻底治疗,对听力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小孩中耳炎治疗不当,除了听力受影响外,对语言的发育也有影响.因此,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可疑情况时,最好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中耳_中耳炎 -危害大脑

(1)中耳炎有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有单纯性,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三种。非化脓性和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但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两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果是颅内合并症就有危害。

(2)即使是后两种中耳炎,只要早期手术治疗,不发生颅内并发症,对大脑亦不会有危害。

(3)因为听不清别人尤其领导和老师的讲话,而且自己忍受着耳鸣带来的巨大痛苦,却常常不能被人理解,所以工作效率下降,对工作和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

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之所以会发生并发症,是因为中耳的顶壁称为鼓室盖,鼓室仅借此薄骨壁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乳突后壁又借乙状窦骨板与小脑相近,这两种中耳炎具有侵蚀,破坏骨质的因素,一旦骨壁腐蚀,感染可经此进入颅内,引起脑膜外,脑膜,脑实质的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常见的有大脑颞叶脓肿和小脑脓肿。这种并发症是很严重的,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因脑疝形成或脓肿破入脑室,引起脑室炎和暴发性弥漫性脑膜炎而死亡。

坏习惯会诱发中耳炎

坏习惯之一:婴儿躺着喝奶乳汁“呛”坏耳朵一些妈妈喜欢让宝宝躺着喝奶,这样就很容易呛奶,此时牛奶也有可能“呛”到宝宝的耳朵。这是因为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细管子通往鼻咽部,医学上称为咽鼓管。小孩的咽鼓管因为未发育完全,相对大人来说,就如同一条“宽敞的平行大桥”,细菌或乳汁等其他物质就能“畅通无阻”。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坏习惯之二:用力擤鼻涕细菌“跑”耳内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很容易感冒,而人们在擤鼻涕时,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而因为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压力会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细菌到达咽鼓管,可能引发中耳炎。

坏习惯之三:游泳呛水方法不对引炎症一般情况下,游泳时水会从外耳道进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没有孔的话,水是不会从外耳进入中耳的。但如果不小心呛水,这时水中的细菌就会进入口鼻中,再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

中耳_中耳炎 -辅助检查

(1)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中耳_中耳炎 -治疗方法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Chronicsinusitis)、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tonsillitis)。

2、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②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4、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5、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6、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医院常规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治疗法,该治疗无痛苦、不打针、不手术、见效快的特点。

7、中药外治:红棉散,麝香、枯矾、干胭脂、炉甘石、片脑等名贵地道药材。

【方剂性状】中药散剂

【方剂功效】解毒消肿,收湿敛疮,生肌化腐,用于治疗耳内生疮、流脓等中耳炎症。

中耳炎病因 中耳炎 中耳炎-概述,中耳炎-病因

【方剂用法】用消毒棉签将耳道洗拭干净,以纸卷成细管或用细塑料管摄入适量药粉,吹入耳道深部即可,每日一到两次,坚持长期用药,五瓶为一疗程。

【治疗要诀】凡中耳炎皆由邪毒侵犯,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病理变化,即为肝胆湿热、邪气盛行所致。以此方外敷,具有祛邪解毒、燥湿排脓、补益正气之效,可快速治愈中耳炎症。

【注意事项】

一、此方为外治散剂,忌口服;

二、勤换药,注意保持患处清洁,避免沾水感

7、中耳炎的手术治疗除了少数简单的中耳炎病例可施行局部麻醉外,大多数情况都需全身麻醉。首先是做切口,切口可以从耳前或后皮肤切开进入,视破洞大小以及位置而定,较小的破洞甚至直接修补,不须动到外耳。如果要从耳后开,则术前需要将头发剃至耳上三公分;如果要从耳前开,则只需要将鬓角剃至耳壳上缘即可。开刀时在显微镜下将病变组织除去后,即修补耳膜。若有听骨缺损的问题,则同时处理。接下来将外耳道用软胶填塞,接着伤口缝合,中耳炎手术即完成。手术进行时间平均约需1.5个小时左右,视困难度增减。若连同准备、麻醉及恢复一起算,约需2~3个小时。如果是珍珠瘤的话,就需要较多的时间。

8、内窥镜治疗技术:微创内窥镜治疗技术是广泛流传于欧美国家的重点推广技术,较之传统耳显微镜,耳内窥镜具有视野广、操作灵活的特点,能多角度、更容易的获得中耳腔病变较全面的信息。在耳内窥镜下手术,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微创。耳内窥镜技术主要应用于单纯鼓膜修补,耳内窥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中耳_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原因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这是引起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急性中耳炎,这也是引起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一个原因。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急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4)分泌性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6)急性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急性中耳炎的原因。

急性中耳炎症状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起病后常有全身不适、发热、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小儿可先有高热、抽搐;胃肠道紊乱、烦燥不安等症状。稍后耳漏、常流出脓血性粘液,为中耳炎特有症状。耳漏出现后,往往耳痛及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检查鼓膜常有充血、外突、穿孔。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除耳漏、听力下降外,一般无其他症状,鼓膜均有大小不等的穿孔,耳漏常为粘液脓性,量多少不定。如耳漏有腥臭气味或带有豆腐渣样物,应疑为骨疡性或胆脂瘤型病变,必须抓紧诊治。

3.无论急、慢化脓性中耳炎都可能出现并发症。特别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耳漏突然增多或突然停止,同时还伴有头痛、低热、畏寒、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耳后红肿等症状,就应警惕耳源性并发症,如昏昏欲睡,颈强不活动,更不容忽视。

4.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名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可有耳闭、耳鸣、自听增强,头部活动时耳内有水流动感等,但大多数症状并不明显。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标志欠清晰、活动受限,常有咽鼓管功能障碍。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1)全身治疗:①早期正确而足量地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感染,直到症状消退后5~7日停药,务必彻底治愈,以防转为慢性。临床上多用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等。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根据其结果用药。②鼓膜穿孔前用1%的麻黄素液滴鼻,可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③同时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3)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急性中耳炎的治疗:①用1%~2%酚甘油滴耳可杀菌消肿止痛,每日3次,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②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一般治疗无效,或鼓膜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可进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鼓 膜穿孔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①先以3%的双氧水或硼酸水尽量彻底清洗外耳道的脓液,用棉签拭净。

②局部滴用抗生素水溶液为主,如0.25%~1%氯霉素液,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

③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0.3%硼酸甘油、0.3%硼酸酒精、0.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

④炎症完全消退,穿孔多可自行愈合。若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可作鼓膜修补术。

鼓膜穿孔之前用2%酚甘油滴耳,如发现鼓膜外凸,耳痛加剧,或穿孔较小引流不畅,或使用抗生素无效者,应做鼓膜切开.鼓膜穿孔后,可用3%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然后向鼓室滴入抗生素,如0.3%氧氟沙星或3%洁霉素等,直到中耳无脓为止.同时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有利于咽鼓管引流.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的鼓膜多能自行愈合.若遗留干性穿孔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护理要点:

1、患有该病者最好做鼓膜修补术,如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做此手术者,可常服补中益气丸以补气固卫,预防感冒和急性发作。
2、注意防止水液侵入耳中,患时禁止游泳、潜水。同时洗澡尤其是沐浴、理发、雨中行走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外耳道在婴儿要注意防止其眼泪、鼻涕、口水等流入耳朵里。
3、禁止乱掐耳朵。
4、注意加强营养。
5、切勿乱用外用药。
6、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不宜温度过高。
7、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朵。注意防止水液侵入耳中,患时禁止游泳、潜水,同时洗澡尤其是沐浴、理发、雨中行走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外耳道在婴儿要注意防止其眼泪、鼻涕、口水等流入耳朵里。

中耳_中耳炎 -保养方法

要保持孩子处于空气新鲜的环境里,保持鼻腔通畅,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积极治疗耳鼻喉疾病,擦鼻涕的时候不能用力同时挤压两侧鼻孔,应该单侧擤鼻涕,游泳或洗澡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多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儿童游泳的时候要带耳塞,这样水就进不了耳朵,诱发小儿中耳炎,若孩子耳朵疼痛时,家长可以用一块清洁的毛巾热敷耳部,或用热敷垫,皆可缓解耳朵痛。

中耳_中耳炎 -治疗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

误区二: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 耳炎

误区三:耳内流脓不手术

误区四:抗生素治疗中耳炎

中耳_中耳炎 -宝宝护理

.①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②宝宝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 耳内。游 泳后可用 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③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一侧进行。

④家长应细心观察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 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⑤家长应该戒烟,避免小儿被动吸烟, 有利于降低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中耳_中耳炎 -饮食保养

中耳炎患者饮食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及热性补药如人参,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宜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黄瓜,苦瓜等,像鲤鱼,银鱼,大黄鱼,泥鳅等是平性的。鳗鱼等是凉寒性的你可以吃,但像黄鳝,虾,草鱼等是温热性的,最好不吃或少吃。

均衡饮食与生活习惯。减少使用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都 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进而防止中耳炎的恶化。

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环境的安宁,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 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擤鼻涕时不可过猛,并且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畅通,维持中耳的排泄与通气功能。
郭明耳鼻喉主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30103/61816.html

更多阅读

中耳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耳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耳炎的危害较大,患者需及早治疗,中耳炎长期反复发作会引起颅内的并发症。众所周知耳朵与脑离得很近,特别是胆脂瘤型的中耳炎,它好发于中耳和乳突,周围都是一些重要的器官。大脑、小脑、大血管、面神经、听神经等都与颅腔只有一层薄薄的

中耳炎怎么治疗 治疗中耳炎的偏方

中耳炎的概述中耳炎的治疗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药物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病情,终究不是根治的办法。目前市场上没有治疗中耳炎的特效药,一些患者盲目吃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从患者角度谈治疗中耳炎耵聍栓塞的经验和教训2 耳道耵聍栓塞

(此文的经验只是说给成人的,小孩子的中耳炎建议家长只观察,不要乱动,小孩子表达不好……)上一篇小文主要谈了棉签和上医院注意器械卫生的问题,前天我网购了个检耳镜,99包邮不含电池,在网上看到有便宜很多的,十几二十元能买到,但见到个别评论

声明:《中耳炎病因 中耳炎 中耳炎-概述,中耳炎-病因》为网友情归旅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