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故我》图书由作者(瑞士)卡斯特编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依然故我》
发音 yī rán gù wǒ
释义 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出处 唐・薛调《刘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示例 二分明月,照向谁家,一个诗人,依然故我。(清・吴锡麒《家慕桥诗集序》)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依然故我
丛书名:精神分析经典系列丛书
作者: (瑞士)卡斯特著;刘沁卉译
出 版 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9-1
字数: 145000
版次: 1
页数: 187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37700
包装: 平装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编辑推荐
《卡斯特精神分析译丛》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重要作品的合集,在国际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准和实用价值。
维蕾娜・卡斯特以多年研究心得和深入浅出的解析,用清新简练的文笔,生动鲜活的事例,向读者阐述了有关自我、梦境、信任、命运、恐惧等诸多人类最根本的心理命题。
本译丛是广大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学爱好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众多读者了解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最新趋势、提高心理素质以及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的必备书目。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内容简介
在多数情形下,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到的新的自我会带来良好的价值感、自信和自我认同。但这种自信也不是就简单地意味着快慰,它也有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总的说来,与自我感受相关的生命体验就是那些将人置于自我极限边缘的、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超越这一极限的体验;是那些自己在与周围事物的比对中显现本色、而又不为之困扰时的体验。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就会被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他、感受他、瞥见自己的真正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遗。不过,由于人们并不能随时感受到自我,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过着没有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感的生活,甚至是生活在对自我的疏远之中。
在何时、何种情形下能够感知自我,这原本也是每个人性情当中特有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的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痛苦和迷茫。但这也意味着,除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假如能有一些有可比性的自我感知经历,那倒是可以相互探讨交流,但如果某人谈到一种他自己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自我感知历程,我们便只能沉默。每个人只能自己去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自我的方式。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的、同时也是外在的、社会的进程。我们不停地与命运、与他人、与自己打交道,也就不停地推动着这一进程。
本书中,我们将探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不同方面,并在部分学说的理论视角之下对具体的自我同一性感知行为做出分析。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出心理学中那些关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同一的复杂构想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最终找到在当代生活中如何拥有良好自我价值感、并走向一个积极灵活的自我同一性的答案。、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维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大学时主修心理学、哲学和文学,博士论文以荣格心理学为主题。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现为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心理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同时担任心理治疗师,并拥有个人诊所。在多年的诊疗工作中,卡斯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与大最的病理资料,这使她的作品更能贴近广大读者的真实需要。
维蕾娜・卡斯特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象征学领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面对不幸与哀伤,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为主题。例如:《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放手与找到自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相信自己的命运》,等等。
维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样在非专业大众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图书目录
前言
有关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自我价值感的几宗案例
感知自我同一性
连续性与一致性
感知自我的空间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性取向
人际关系网
工作与成就
价值观
主观想象
创造性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同一性
情感的意义
情感:复杂的协调系统
自我价值感:最基本的情感
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感受的形成
自我感受的发展阶段
自我感觉、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感
依恋关系
认可的必要性.
埃里克・H.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经典理论
埃里克森:天生另类
自我同一性的几个核心要素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若干主题
自我同一性状态间的过渡
女性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修整
借助范例完成过渡
模仿与自居
从自居到自我同
自我同一性的改变
角色面具与人格暗影
角色面具下的人格暗影
真假自我:充满矛盾的自我同一性
内在自我
自我异化
两难境地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个体化进程
荣格心理疗法中的深层自我
象征性事物――个体化进程中的路标
个体化进程与社会
自传:贯穿始终的自我同一性
自传式叙述
回忆
充当象征性事物的记忆章节
档案保管员与传奇讲述者
改编与杜撰
回忆的离散
自传性记忆的开端
设计未来
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人生转折阶段
时代的见证者
当生活未从人愿
主动忘却
认可自己
家族传奇
自传与心理治疗
一致性――连续性――自我分裂
创伤经历
获取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进入自我同一性境界
自我价值的来源和自我价值危机
是什么在威胁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与外界评价
自我价值感,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
自我价值感的保护
以自己的尺度为准绳
催生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其他因素
较量
自我价值感和其他情感
对自我同一性的忧虑和自我价值感
附录
关于几个概念的解释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书摘插图
感知自我的空间
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及其许多分过程的发展结果在某些空间里更加容易显现。这些空间围合起来,构成了人类进行自我感知的框架。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当我们自问是否存在于这个大千世界的时候,所指的往往是身体。身体似乎是我们立身于世的基本保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一个极具个性的、由他/她的全部往事以及未来经历共同铸就的、独一无二的身体。每当自我遭遇到太多的疏离与消解,身体总是我们依然保有生机和整体性的最后明证。
一具拥有头颅和大脑的身躯让我们得以生存、得以体验、得以积累感受。虽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在虚拟世界邂逅的可能,但人际交往依然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并会带来切肤体验。我们与大千世界的联系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倘若没有大脑,人就无法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对自我感觉的变化也往往从身体开始。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青春期的经历:自己熟悉的孩童躯体倏忽之间就不复存在,四肢变得那么修长,活动起来笨手笨脚,原本协调的动作被不协调的动作取而代之。我们渐渐告别原来的身体,正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为自己所不熟悉的身体。因此,这一时期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对自我的发展无疑功不可没,但也能在那几年的时光里带给我们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类似的情形还会出现在更年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也会由于身体的变化而生出不同于以往的自我感觉。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病痛所带来的是最根本的自我感知体验,而当我们的身体――尤其对于女性而言――风韵不再的时候,我们同样可能陷入对自我失去信心的泥潭。身体变了,对身体的印象必然随之改变,这也就牵扯到我们对自我的体验。身躯是我们感知自己和他人的途径,它的存在即是我们的存在。
身体更是我们感受的载体,是各种情绪酝酿登场的舞台:人有七情六欲,强烈的、肤浅的、或者身体上的。或许我们的身上还鲜明地打着某种情绪模式的烙印,这使我们成为胆小如鼠的或者是脾气暴躁的人。身体容纳着我们的欢乐、痛苦、疼痛,也将是今后死神的降临之所。没有身体,就谈不上死亡。
依然故我_《依然故我》 -参考资料
1.http://www.dangdangwan.cn/dangdangwangtushu/2008929115457.html
2.新书排行榜http://www.amazon.cn/static/gl_080709_bk_new.asp?source=523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