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Zongyang County)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两市隔江相望。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96.2万。枞阳镇为中共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枞阳县有著名的浮山、岱鳌山、白云岩、大青山、幕旗山等景点。
枞阳县_枞阳县 -历史沿革
枞阳县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2000年,枞阳县辖14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57951人,其中: 枞阳镇 49657 石矶镇 24691 固山镇 35551 汤沟镇 45178 老洲镇 30767 陈瑶湖镇 38006 周潭镇 34203 横埠镇 32685 项铺镇 26174 钱桥镇 47632 麒麟镇 38492 义津镇 30550 浮山镇 19041官埠桥镇30574 铁铜乡 8431 凤仪乡 6204 长沙乡 4907 仪山乡 21203 老湾乡 21806钱铺乡23364后方乡29678 金社乡 38311 白梅乡 15934 白湖乡 33078 杨湾乡 10623 会宫乡 36223 雨坛乡 24988
2015年底,枞阳县辖14个镇、8个乡。2005年,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制并入义津镇。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千米扩大到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枞阳县辖13个镇、8个乡。
枞阳县_枞阳县 -人文环境
关于枞阳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
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枞阳人民崇文尚武 ,人杰地灵,史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作为文化之乡,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明清之季,重教兴学之风大起。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文派“三祖”均出生于枞阳。其“三祖”之中,方苞的“义法”论,主张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