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简介 少子化 少子化-简介,少子化-语源

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6.6%。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很多专家断言,中国已经进入“少子化”阶段。

少子化_少子化 -简介


少子化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少子化意谓著高龄人口相对变多,即高龄化,所以这两个常常是指相同现象的名词也有人将其合而为一,变成“少子高龄化”。

少子化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升高的倾向,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背后的重大原因是社会环境使得妇女的工作和育儿难以兼顾,高学历化之下养育教育小孩的负担沉重,加上,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就业环境恶化,且在日本政府放宽限制之下,企业减少雇用正式员工,大幅增加的非正式员工的收入不安定,使得更多人对结婚生子保持距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二点零八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一点二五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少子化_少子化 -语源


少子化

“少子化”原为日制汉语,由于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国家开发程度较高,社会转型进入工商业的现象不仅明显而广泛,已婚家庭与生育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常错过生育的机会,并减退育儿的动机,也因此较早面临少子化的问题,相关研究亦较为深广,故后来逐渐遇到相同问题的中国大陆、台湾等汉字通行区,便直接引入此外来语作为指称。

日本近来流行“少子化”一词,即“婴儿出生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之意。近年来,“少子化”现象已经成为21世纪的社会病,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可以推溯到1970年代中后期,正好也是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颠峰的时候。原当已婚的社会青年必须进入职场,过度竞争且过劳的工作环境,加上都市化社会的疏离与忙碌,城市物价偏高,养育成本暴增,可说对后进的社会青年与已婚夫妇产生骨牌效应。育儿不再受人欢迎,反而被认为是经济的负担,以及退出职场发展的表征。

少子化_少子化 -原因


少子化

依社会发展经验,少子化是高度开发国家才会面临到的问题,而且来自心理及社会层面的影响远大于生理层面。
少子化的原因主要有:

1、透支未来的经济政策
2、就业机会外移
3、晚婚及不婚率增加
4、节育观念普及(家庭计划)
5、贫富差距扩大、经济成长趋缓、高失业率,因此育儿成本昂贵(特别是物价及房价上扬);造成更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导致生育意愿低落或不孕
6、人生规划以生活品质(如习惯单身生活)、人生目标与理念(如争取奥运金牌)与享乐(如旅游)优先,育儿观念着重于教育品质(如升学主义、精英教养观念)
7、两性关系无法顺利建立与维持、性开放(如交不到固定可谈及婚嫁的男女朋友,或不愿意与性关系曾经混乱者结婚(但这种人的比例大增),自然也就没有婚配对象)
8、对社会体制的不信任与藐视(如个人对于社会、家族施加于不婚当事人压力的反抗)
9、对民俗迷信的恐惧(这个原因在年轻世代的影响非常薄弱,但亦有之)
10、媒体负面消息的影响(如虐童、携子女自杀)

11、痛苦的成长经验:如升学压力、校园霸凌、受到教师不当处罚及虐待的经验
12、大众观念错误,低估少子化带来的伤害;期待外劳、移民及科技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三个都无法解决少子化带来的问题

13、舆论及政经当权者拒绝承认年轻人受到压榨

一些国家的人口控制虽然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幼年人口,但近期内仍和高度开发国家自然发生的少子化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在短期内解除管制,便可能恢复原先的生育速度。有远见的规划应为鼓励合理生育(让总和生育率接近2),而非单纯减少生育率;如中国大陆的一胎化,如果长期强制干预并且对学生进行一胎化教育,势必会使少子化提前到来,中国会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

少子化_少子化 -主要数据


中国出现严重“少子化” 专家建议向生二胎过渡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二、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1、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2、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总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

少子化_少子化 -相关资料

源氏物语简介 少子化 少子化-简介,少子化-语源

少子化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国名:普查时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意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国:2002-12-31----------15.0%-------------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2002-12-31----------15.8%-------------严重少子化
中国:2010-12-31-------16.6%-----------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2002-01-01----------16.8%-------------严重少子化
波兰: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国: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国:2003-01-01----------18.9%-------------少子化
韩国:2002-07-01----------20.6%-------------正常
美国: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严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严重少子化
2003:12.41--------------严重少子化
2004:12.29--------------严重少子化
2005:12.40--------------严重少子化
2006:12.09--------------严重少子化
2007:12.10--------------严重少子化
2008:12.14--------------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严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严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严重少子化
2000:1.22--------------严重少子化
2005:1.34--------------严重少子化
2010:1.44--------------严重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2005年)
年份:总合生育率%
2000:1.47
2001:-1.30
2002:1.17
2003:1.19
2004:1.16
2005:-1.08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最近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本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少子化_少子化 -主要影响


台湾少子化让入学率降低

一、负面影响

少子化意味未来人口的减少;许多社会的运作都依赖人方可推行,人口的减少将使各行业在营运上面临淘汰或转型。少子化的发生将会造成的影响,就短期而显著的行业有:

1、教育,如公私立国小,国中,高中,大专院校,也会间接影响到补习班
2、育婴产业,如婴幼儿用品供应商,玩具业
3、出版业,以童书和儿童读物的所受冲击较重
4、(乳)酪农业,虽会面临幼童市场的衰退,但仍可转型入成人市场
5、妇幼医疗业,如小儿科,妇产科

教育界受少子化严重而衍生的现象有:并班、减班、并校、废校、超额教师、无教职师资(俗称流浪教师)、代课普遍化、小班制盛行、亲师关系紧绷、教师兼行政等。但还有一个潜在危机,就是因为师资频繁调动,引发师生关系疏离、教学品质下降。毕竟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前途不稳,教学就难以付出热忱。学生也会因为关系的断裂,课程的衔接适应问题,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育婴与玩具产业势必得转型,例如兼营游戏软件业、一般成衣批发、一般家具销售、事务性文具经销、广龄性娱乐商品等。婴幼儿用品实为专一的产业,如不能即时开辟新的行销领域,衰退的速度可能是最快的,尽管少子化前中期可以赚取爱子女心切家长的利基。
少子化对出版业的冲击程度不甚大,因为转型容易,可改销售更合乎大众胃口的书籍。但以编辑国中小教科书、测验卷、参考书、童书的出版社受到的损伤最大,时间延长后,对编辑青少年刊物的出版商也会产生影响。
少子化对乳(酪)农业的冲击是最微小的,奶粉、乳酪的需要几乎是不间断的,即使没有儿童消费,许多人对牛奶的需要也甚为普及。流行的食品如面包、披萨(义式面饼)、西点都少不了牛乳制品,成人配方的机能性奶粉也十分符合大众对营养的需要,除非人口严重负成长,否则不会有太大影响。
小儿科与妇产科无疑是少子化风潮下的苦主输家。出生率下降,孕妇少了,接生生意也就流失了利基;小儿科因为没有孩童看诊,经营危机会迅速浮现。目前在台湾,妇产科必须转型成整型外科、泌尿科,甚至验尸法医,小儿科也必须转型成家庭医学科才能生存。
少子化造成中期影响会扩及工商服务与军人公务界。但影响未必反映在人数,而是素质;由于过少的新进人口,单位在人才甄选上必须“照单全收”,同额录取或从缺的可能性变大,素质也会因为参照母数偏低而渐降。若反映在国家考试,将无法选出堪用的公务人员、行政警察与专业技师。
少子化的另一个中期影响将反映在政治决策上。由于民主社会是以选民为单位,选民老化,青年选票遽降,主张老人福利的候选人自然容易胜出。当中高龄福利政策的支出大增,就会排挤到儿童、少年、婴幼儿的福利支出,使青年选民更不想生小孩,因为年轻人不想在没有政府后盾的情境下生育。在税收有限的国家,不但会发生世代性的恶质循环,还会引爆政府财务危机,这是为了照顾老人“寅吃卯粮”的结果。若老年人个人财务状况不佳,医疗开销大却又没有后代,老人一过世就会出现呆帐,将连带拖垮医疗财政。
少子化的副作用是高龄化,这种高龄化由于造成老人照护对社会成本的支出太大,将造成严重的伦理危机,例如独居老人死亡、弃养潮、非法执行安乐死等。可奉养老人的年轻人不但愈来愈少,这些年轻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也愈来愈强烈,对传统孝道将采取忽视的态度,是故,更多失能失依老人得面对年轻人不愿承担奉养义务,得在病痛与孤独中走向人生终点。另外,现代人对死亡的观念大改,倾向“尊严死亡”,在敢于寻求以死亡解决人生痛苦的思潮下,安乐死合法化迟早会成为事实,但在安乐死没有合法化之前,非法执行安乐死,不论是医师主观意识还是家属暗中授意,将会逐渐使老人的生命失去法理与道义的保障。不过,以台湾目前民情来说,安乐死暂时不会成为处理高龄化的“解药”。
中期少子化对教育是一场残酷的考验,特别是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是以6岁足龄学童开始,少了人就无以维系,也不是移民可以替代的,因此必定会爆发国小废校潮。台南县总爷国小、台北县渔光国小都是少子化进入前中期的牺牲者,即使开发大量特色,也得面对现实,甚至不排除产生“流浪校长”。在废校的压力下,被诟病甚久的能力分班将会在家长的压力下死灰复燃,导致公私立学校之间的生源之争,而且使极端偏重智育的教育更为扭曲。再则,废校对于偏远乡镇的村里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当地的社会关系之维持都仰赖学校的空间与人气,失去了学校的支援,有小孩的父母势必只能将家庭迁徙到城市,社区只剩下老人,便会濒临瓦解。长期来说,所有劳动力都会因为人口减少而有程度不等的减退,尤其以人力需求强的工作受到劳力不足的影响最大。

二、正面影响

少子化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基于社会的唯发展主义的论述,少子化的缺点被严重夸大。大致来说,少子化的正面意义有:

1、环境负担降低: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过度依赖科技,造成了污染与环境的损害;人口减少将使消耗减少,污染的制造降低,自然保育地将有可能恢复释出。

2、粮食紧张解除:过剩的人口将消费过多的粮食,势必得与大自然争夺所剩不多的可耕土地,以确保粮食安全。少子化则可以舒缓这种紧张情势,不需要生产超出环境负担的农林渔牧产物,便能养活人群,也就不需要因为饮食而造成环境的伤害。

3、社会冲突减少:当都市的人口过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摩擦、伦理问题会成为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而且资源分食与教育失衡的结果,失业、凶杀、掠夺、性犯罪会层出不穷,将严重侵蚀社会的稳定。少子化将能有解决未来人类的社会性问题。

4、资源分配充裕:减少了人口的分食效应,资源便能平均给所有人享用,不论是教育、就业机会、实体资源,都能更为以优质的型态普及于大众,降低阶级落差。

5、房地价格合理化:需求与投机过度的房地产价格,源自于人口过剩,过多的人口都有居住的需求,房地价格便会畸形地暴涨,引发社会动荡。少子化长期来看,使房地需求减少,对于想居住于自有屋的人而言,便不用背负沉重的房屋贷款,就能实现居住于自有屋的理想。

6、教育趋向优质:少子化使学生少,教师的责任就相对加重,必须将每个学生的程度都能提升,也更需要努力地提升教育水平。旧有的低成本照本宣科与纸笔测验,将不符合时代需要,应当设计更活泼、符合全人发展的课程,才能启发学生。

7、减少未来老人照护成本:少子化意味未来50~70年后,未来的老人已经不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源来照护,可以将更多的设备与资源、金钱,改善其他方面的医疗技术。

少子化_少子化 -各地区现象


少子化

一、在中国
在中国,有关人口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老龄化”这个词,相比之下,“少子化”这个词较少出现,甚至,有关计划生育的新闻仍在强调“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然而,从最近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少子化问题比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少子化和老龄化都在加剧,但少子化比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得多。下面看看中国的少子化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发展经过:
1964年:40.4%(第二次人口普查)
1982年:33.6%(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7年:28.68%
1990年:27.86%(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8年:25.7%
1999年:25.4%
2000年:22.8%(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1年:22.5%
2002年:22.4%
2003年:22.1%
2004年:21.5%
2005年:20.3%
2006年:19.8%
2007年:19.4%
2008年:19.0%
2009年:18.5%
2010年:16.60%(第六次人口普查)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少子化率仅相当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一半!

不但中国的少儿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且少儿人口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例如,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0~14岁的人口为3.07亿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的人口为2.8979亿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14岁的人口为2.6478亿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为2.2246亿人。既然中国的少儿人口不断减少,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口仍然在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如果拿中国与美国相比较,201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8%,可见,美国老龄化程度高于中国;然而,中国0-14岁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6.60%,美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2%,可见,中国少子化问题比美国更严重。
少子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小学生人数不断减少。近十多年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小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例如,《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说:“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学生数继续减少。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比上年减少2.07万所;招生1637.80万人,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在校生10071.47万人,比上年减少260.04万人。”
二、在日本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可以从根源推自日本50年代末期经济起飞,来寻找因社会经济发展而造成生育减少的脉络。自50年代末期以降,日本的社会为了摆脱二战失败的阴影,十分专注于经济发展,而且受到本身强烈的群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公司的业绩与个人的发展成为社会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稍有一些时间与体力没有跟上社会的脚步,就会落入竞争的输家,因此以工商服务为主体的日本社会,在1970年代中后期取得经济的极大成就后,也付出了牺牲家庭经营的代价。远不同于战前的日本社会,过去日本是以农业做主体,人力成为农业经济的核心,而且不需要以晚归来增领加班费;但工商业化的日本,为应付极端紧张的竞争压力,或为了领取加班薪资,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公司而延后返家。就长期而言,为了追求职场上的成功,延迟恋爱婚育的人愈来愈多,当更多的人对减少生育、拒绝成家产生容忍甚至赞成的态度时,少子化就形成了。
1990年代伊始,日本经济发展趋缓,适龄未参与职场的青年变多,这群对于旧价值观产生了反抗的青年族群成为社会主流;加上房价高涨、社会不安、经济局势动荡,愈来愈多的人拒绝成家,寻求最合乎自己基本利益的生活方式,对育儿的期待变得更为低落,特别是工作派遣化、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压过男性,使得家庭制度维持的必要性大受冲击。此外,医学发达令人们对育婴的急迫感变得“无所谓”,旧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也被视为落伍;职场也将生子当做退出职涯发展的表征,这些社会因素压迫心理而形成的现象,很快就会反映在生小孩的数量。
日本政府目前的少子化对策,除了专责设置少子化担当大臣之外,也开始加强托育政策,并加发育婴津贴,试图营造放心生小孩的环境。但这些政策将耗费更多的资金,势必得举债行政,而且更多人即使有钱,也拒绝成家生子,遑论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人。目前日本政府打算从职场、社会信心、两性关系等根部问题解决,毕竟两性不能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就无从诱导生育与成家。
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新生儿减少视为严重社会问题,而决定以实务面对的国家;虽然人类历史上早就有对于婚姻生育的教导与提醒(如圣经创世纪中的“生养众多”,中国儒家认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皆非日本人首倡的观念),但还远不及对于少子化有直接的忧虑。日本对少子化的忧心,某种程度上在于:日本的经济与社会完全无法脱离对日本本土客户的需求,而日本的企业与政府设施,包含学校教育,受制于其民族性格与对文化、规格的坚持(例如日本的汽车、电化产品有其特殊规格,无法衔接国际标准,造成维修困难),以及右翼保护主义,而无法全力推展输出;当少子化开始被注意时,已经成立的设施早就面临无法维系的窘境(例如高中职、大学倒闭、地方型企业经营不善等),社会也开始因为流失的消费人口面临经济停滞(所谓的“失落的10年”),政府才开始迫于情势而觉醒。毕竟日本是个公认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大国,若因为少子化而造成社会经济崩溃,将严重动摇国民对国家的信心。

三、在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的少子化问题台湾原本不存在少子化问题。台湾刚光复不久,出生率犹高,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人口迅速膨胀的问题,曾强势主导家庭计划,鼓吹节育。台湾比日本晚面临的少子化问题,但进程十分快速,原因与日本类似且更严重。19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数就从40余万一路缓步下降,每年大约以1~2万人的幅度跌落;近10年来的少子情势更明确,2009年出生数仅剩19万1310人,2010年适逢虎年,受此迷信影响,全年出生数为16万6886人,再创历史新低,势必将严重冲击多年后的学前、国中小、高等教育。内政部曾于2010年3月,征求鼓励生育标语,各县市莫不提出生育津贴,以刺激生育率。
少子化对台湾来说,是一件缓冲期相对短,但并不受重视的事件。社会普遍认为:“两性感情的事情,长大自然会面对处理”,实质上则不然;以目前的结婚与离婚的情形来看,拒绝承担家庭责任的年轻一代遽增,宁愿“为自己而活”的年轻人不但人数增加,发言权也大增,特别是从上一代父母辈与社会新闻看到关于感情婚姻的负面案例,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批判性的质疑,离婚或不婚人口更是有增无减;且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知识助长自尊,资本主义的推波助澜,使经济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条件,都决定了两性关系的摩擦只有日渐激化的趋向。在两性关系长期挫败或空窗的人群当中,多选择以工作、竞赛、电脑游戏、投资理财、个人嗜好、美食与休闲,甚至情色出版品来转移在情感上的缺口,无形中制造了大量的婚姻或爱情的替代品。这个现象使两性的认知更为疏离,互信更为薄弱,直接反映在婴儿数的减少,应属合情合理之事。
生育补助、成家津贴都是台湾政府目前试图解决少子化的方法;然而,有识之士认为:台湾的少子化不必然在于“钱”,而是年轻人早已失去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经济相对缺乏只是给了这种缺乏动力的现象有一个“情有可原”的论述罢了,如何重新建立两性的互相信任,革除建立在两性不平权的社会风俗,以及社会伦理的改良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即使经济好转,少子化也必然因为成家意愿低落,而成为无可挽回的未来。
目前台湾少子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将适当有序的转型成为低人口密度的国家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台湾的人口数较日本来的少,可以稳定转换成新形态的社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较少,所谓失落的十年在台湾则未必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对台湾大部分的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婴儿潮与少子化带来的高龄化社会问题,而没有进行准备工作,这势必对以后造成深远影响。

四、在德国

最近,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德国社会出现的低生育现象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以及“缺少合适伴侣”所致。
德国《父母》杂志发起了关于“少子化”问题的调查,有1000名没有小孩的男性和女性接受了访问,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年龄在25-29岁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小孩的原因是“希望先有稳定的物质基础”,该比例达到79%,表示要先获得良好教育的达到67%。30-40岁的受访者中,57%的人表示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伴侣来一起抚养小孩”,同样理由在40岁以上人群的比例达到61%。
所有的受访者中86%的人同意“害怕失去工作”也是其中一个原因。81%的受访者还认为“当代社会拥有体面工作比建造自己的家庭更有价值”的观点也是影响出生率的一个因素。还有79%的人同意,他们的生活即使没有孩子也已经“够复杂和困难”了。

少子化_少子化 -相关对策


马英九:少子化问题提升至“国安”层级

一、在日本

二零零三年七月,日本国会通过“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随后内阁府成立由首相担任会长,全部阁员参加的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二零零四年六月制订大纲,同年十二月制订具体计划,二零零五年四月开始实施,十月并设立由少子化专任大臣猪口邦子主持的对策推动会议,经过讨论后,发表了新的少子化对策。

新对策提供援助包括:育儿;就业;家庭等方面,对学龄前的儿童提供较多支持是特色。主要措施包括:孕妇免费检查的次数增加、生产后领取育儿补助金(三十万日圆)的手续简便化,儿童津贴增额,充实儿童医疗制度,普及育儿长期休假制度,设立小学生游戏场所,引进校车,针对中学高中和大学生充实奖学金制度,支持年轻人就业,支持女性再就业,促进企业推动育儿支持措施,防止虐待儿童、支持母子(单亲)家庭的自立对策以及支持育儿的税制等。
面对少子化的问题,日本大企业也采取对策因应,主要是延长育儿休假期间和增加育儿津贴等,也有企业保证重新雇用由于育儿而辞职的女性职员。企业提供这种支持制度主要基于有经验的女性职员若因结婚或育儿而辞职将是公司的一大损失,为因应今后劳动人口的减少,有必要确保优秀的人才。
日本媒体报导的大企业少子化对策具体例子包括;日产汽车引进保护母亲休职制度,女性员工一旦怀孕就可暂时停职,东京海上保险提供女性在小孩小三为止每天最多可缩短三小时工作时间,伊藤园饮料增加育儿津贴,日本声宝保证由于育儿而辞职者在小孩进入小学时再雇用,松下电器和东芝等电器厂商则为女性员工治疗不孕症提供暂时停职或休假制度。
日本的新少子化对策强调,少子化不仅是有关经济产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也攸关国家与社会的存立基盘,社会整体的意识改革非常重要。新的少子化对策才将开始实施,企业界提供少子化对策也还只限于大企业,日本开始积极因应迈出一大步,能否有效遏阻人口减少及改善少子化问题面对重大考验。

二、在台湾地区

新生儿再创新低!台湾“内政部”最近公布台湾最新人口指标,去年新生儿数量仅十六万六千余人,下探到台湾有史以来最低纪录。“内政部长”江宜桦昨天转述马英九的忧虑说,“马英九认为,解决少子化问题,必须提升至‘国家’安全层级。”
江宜桦表示,解决少子化问题,需要跨部会合作协调,马英九已责成“经建会”研拟“少子化因应对策方案”,相关办法最快月底出炉。
根据“内政部”最新人口指标,台湾去年新生儿数量仅十六万六千八百八十六人,与前年相较,新生儿数量锐减二万余人,显示台湾社会少子化问题严重。
江宜桦表示,前天他与相关部会首长前往“总统府”,与马英九商议缩短所得分配差距及因应少子化问题等具体作为;马英九认为台湾少子化问题严重,政府须以“‘国安’层级”妥为因应,绝不能等闲视之,放任问题恶化。
江宜桦强调,因应少子化问题,绝不是单一部会就能竟其功;例如妇女怀孕期间申请留职停薪、育婴假等事宜,属“劳委会”职权;规划保母托育补助方案,则由“内政部”主导;“教育部”负责五岁幼儿入学免学费政策。他估计,“经建会”统筹因应的具体办法最快月底就会出炉。
去年新生儿数量创下历史新低,“内政部”次长简太郎认为与民间习俗有密切关联:前年是所谓“孤鸾年”,新人结婚对数相对较少;去年又逢农历“虎年”,很多父母会刻意避开在虎年生产,上述“双重效应”可能是导致去年生育率“惨不忍睹”的重要原因。
虽然生育率创下新低,不过去年结婚对数较前年暴增两万余对,结婚对数逼近十四万对。去年底台湾人口为两千三百十六万余人,较前年增加四万余人;总户数七百九十三万余户,也较前年增加十三万余户。人口密度以北市每平方公里九千六百余人最高。

三、在中国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2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口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因此我们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属于第一代人口政策,也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从现在起开始实行第二代人口政策,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其政策目标是防止人口严重老化和少子化。现在看来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依然是未知数,它取决于我们对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机会窗口。由于1980年以来的人口政策还有很大的惯性,还有被继续“锁定”的可能,调整起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从长期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晚主动,不调整则被动。

总之,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问题。人口发展的长期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短期政策来将其调整。现在看来,我们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的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1980-2010年期间,先是严格控制一代人;2010年之后,再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今后人口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6870.html

更多阅读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源氏物语的作者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整理/梅子君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名著,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有日本《红缕梦》之称,它比《红缕梦》问世早七百余年,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

我收藏的各版《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电影完整版

序:再不拿出来炫一下就真的对不起我满架子的书和如流水般花掉的钱了。癖好谈不上,顶多算爱好吧,毕竟在孤独、悲伤、彷徨、无助的时候,是它们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今天显摆的只是冰山一角,我的原则是细水长流。对《源氏物语》的执着

《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这是我看完《源氏物语》之后的第一个感想,本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极写光源氏的富贵荣华、绝代风采,为的只是衬托紫夫人的辞世以及光源氏的隐遁,而紫式部为了不破坏心目中对光源氏的敬仰和爱恋,竟然用了

转载 宝冢07花组《源氏物语2-浅眠之梦》剧情介绍+剧评 浅眠多梦

本文转载自 堇之月宝冢俱乐部【源氏物语】原帖请点链接(感谢这位不知名的台湾饭 = =)还是花组的啊,花组本命啊实在没办法~(你不是宙组本命嘛!不要乱爬墙啊!)自从迷上狐狸的和物扮相,狐狸那样的眼睛实在就是从画中走出了的感觉!哦,先贴文吧配役

声明:《源氏物语简介 少子化 少子化-简介,少子化-语源》为网友淘汰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