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交响曲_交响乐 -简介
交响乐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交响曲_交响乐 -起源
唱红打黑司文痞子俄罗斯族伤势soc交响乐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交响曲_交响乐 -发展历程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巴洛克音乐时期。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交响乐以海顿(奥1732一1809)、莫扎特(奥1756一1791)、贝多芬(德1770一1827)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以当时西欧文化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中心,故有时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其时间跨度一般以海顿在维也纳开始他音乐生涯的1755年为始,而以贝多芬辞世的1827年为下限。古典主义交响乐是在以往欧洲音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审美要求,在更高的阶段上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平稳,严谨完美的形式与深刻思想内容的结合,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注意音乐形式的严谨平衡,音乐风格的庄重和谐。古典主义交响乐的特点在巴洛克音乐的顶峰期中已经孕育,只是到海顿,才最终确立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后来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浪漫主义
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个交响曲,他对交响音乐形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交响乐之父”的尊称。后来又经过莫扎特,特别是贝多芬的发展、革新和创造,使古典主义交响乐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为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诞生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1789年)以后至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文学艺术新思潮,首先反映在文学中,继而波及到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
19世纪20年代,直至19世纪末,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包括浪漫主义交响乐迅猛发展,席卷整个欧洲的时代。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和它所处的时代及社会思潮分不开。革命的失败,封建王朝的复辟及其奉行的高压政策,迫使作曲家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黑暗的现实,他们寄希望于未来,沉浸在企盼美好未来的梦幻之中。因此,浪漫主义交响乐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个人的感情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种种微秒感受,或借助于文学作品、绘画、诗歌、戏剧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启迪,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为了表达无比丰富复杂的人类情感世界,浪漫派作曲家们打破了古典乐派的某些严格规范,创造了更为自由的结构形式和多样的旋律、和声、配器手法,使形式完全服务于表达感情内容的需要。
浪漫主义交响音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伟大作曲家。如《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歌曲大王”舒伯特(奥,1797-1828),标题音乐大师柏辽兹(法,1803-1869)、门德尔松(德,1809-1847)、舒曼(德,1810-1856),首创交响诗形式的李斯特(匈,1811-1886)坚持古典主义创作道路,在风格和气质上是一个真正浪漫派作曲家的勃拉姆斯(德,1823-1897),被法国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弗兰克(法,1822-1890)以及晚期浪漫派的杰出代表布鲁克纳(奥,1824-1896)和马勒(奥,1860-1911)等。
民族主义
交响乐
民族主义乐派是随着19世纪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于19世纪下半叶以东欧和北欧国家为中心兴起的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在封建时代,王公贵族对民族音乐采取鄙视排斥态度,封建制度破除后,自由思想盛行,在创作上对个性的尊重,表现为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后来对个性的强调又导致对民间风俗的强调,因此,民族主义也可说是对浪漫主义的延伸。民族主义交响乐的特征是高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格。音乐的文学内容常常取自某一民族或国度的历史、传说、大自然景物及人民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而其音调则大多取材于民歌或民间舞曲,音乐的民族性、国籍性愈加明显。民族乐派最早出现在俄国,其先驱是被称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的格林卡(1804一1857)。随后则是俄罗斯“强力集团”(也称“五人团”)的五位作曲家:鲍罗丁(1833一1887)、居伊(1835―1918)、巴拉基列夫(1837一1910)、穆索尔斯基(1839一1881)、里姆斯基・科萨柯夫(1844一1908),他们最初都不是专门的音乐家,是推进俄罗斯民族乐派运动的共同目标把他们连在一起。与“五人团”同一时代的俄罗斯最伟大的交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也为民族乐派的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在东欧最著名的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还有捷克的斯美塔那(1824一1884)、德沃夏克(1841一1904),在北欧,则是挪威的格里格(1843一1907)和芬兰的西贝留斯(1860一1909)。其他各国也出现了许多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人类音乐宝库。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源于印象主义绘画,兴盛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前后几十年间,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1862一1918)创始并完成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马奈(1832-1883)与莫奈(1840一1926),二人被称为法国近代绘画之父。其特点是以猎取对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为目标,不拘泥于细节而只重其整体。重色彩、光线而不使用明确的线条。德彪西深受印象派画家和诗人的影响,创立了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与印象主义绘画相仿,印象主义交响音乐不以旋律为生命,而强调通过和声色彩与配器手法的变化,寻求音响的瞬间效果,使音乐充满着飘忽的光影、斑烂的色彩和朦胧的幻觉。这种风格对现代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象主义交响音乐作品成为连接19世纪与20世纪音乐的一座桥梁。印象乐派的代表人物除德彪西外,还有拉维尔(法,1875一1937)和杜卡(法,1865一1935)。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音乐是继印象主义音乐之后于2己世纪兴起的。其流派很多,如受表现主义绘画影响,强调用夸张的手法强烈表现自我感受,发泄内心苦闷及不满的表现主义音乐,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1874一1951)、威伯恩(1883一1945)、贝尔格(1885一1935)(这三位作曲家均在维也纳从事音乐活动,故也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以俄国作曲家期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这一乐派的作曲家们反浪漫主义音乐之道而行之,反对音乐的标题性和戏剧性,追求朴素明净的音乐风格。其他如俄国的普罗柯菲邪夫(1891一1953)、肖斯塔科维奇(1906一1975)、意大利的雷斯庇基(1879一1936)、匈牙利的巴托克(1881一1945)、英国的布里顿(1931一1976)、美国的科普兰(1900一1990)、格什文(1898一1937)等也都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既坚持古典交响乐创作的优秀传统,又发扬本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用现代主义音乐的各种写作技巧,创新突破,标新立异,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
我国的交响音乐创作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黄自(1904-1938)以其交响序曲《怀旧》和《都市风光幻想曲》的创作成为我国交响乐创作的奠基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以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炽烈爱国之情的作品对我国交响乐创作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建国以来直到“文革”前,党培养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音乐家和前辈作曲家们一起创作了一大批交响乐作品,著名的有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罗忠铭的《第二交响曲》、施永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和《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何占豪与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
文革以后,交响音乐创作全面复苏,一大批年青作曲家相继涌现,他们一方面坚持交响乐创作的民族化方向,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浪潮,大胆吸收借鉴西方交响乐创作包括现代交响乐创作的写作技巧,写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交响音乐作品,如黄安伦的《春祭》、谭盾的《离骚》、张千一的《北方森林》、刘敦南的《山林》等。
交响曲_交响乐 -主要特征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交响曲_交响乐 -乐队形成
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20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交响曲_交响乐 -乐队编制
交响乐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如中国民族歌曲改编的交响乐),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曲_交响乐 -乐章结构
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当然,有时候也加上引子和尾声。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交响曲_交响乐 -乐团介绍
海顿交响乐
交响乐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海顿画像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却用纯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并忠贞不渝地为他们寻找着欢乐和慰藉。
贝多芬交响乐
贝多芬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则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的交响乐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形式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技法更加娴熟。而贝多芬尤为使人关注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他第一次将交响乐具有了社会启示性和斗争性的深刻内涵。他的交响乐创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开创。如:在形式结构上,他扩大并完善了交响乐的组织框架――奏鸣曲式。同时,以动力更强的谐谑曲(注:也称诙谐曲,她们大多是3拍子的,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常有突发的强弱对比)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交响乐以更加丰富的有机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和人类斗争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将交响乐队的编制扩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艺术构思,甚至将人声增加了进去,在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揭示了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交响乐史上第一次加入人声。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则充分地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宗师,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
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标题和有标题的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是无标题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和第九(合唱)是有标题的。他的这两类交响曲形成了两种创作路线,对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在音调创作方面,给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给予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第五(命运),是迄今为止最为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而这个命运动机始终贯穿着四个乐章。
另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编制。在他的交响曲当中,我们发现他运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时期不曾运用的乐器。比如说短笛、低音大管、长号和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我们面对贝多芬交响曲,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精神。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而21世纪仍然需要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
浪漫主义交响乐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渗透到音乐领域当中。舒伯特带有艺术歌曲交响化性质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柏辽兹和李斯特的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舒曼充满诗意的《春天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满传统精神但却有浪漫主义内涵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带有浓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响曲,此外,圣桑、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们的各种交响乐作品,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音乐创作的珍品。19世纪晚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谱写了十部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他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了极限。如他的《第八交响曲》,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除去马勒之外,在19世纪晚期,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许多人应该被称为交响乐大师。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罗斯的格拉祖诺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创作,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世界交响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之际,许多象征着新时代艺术风格的思潮,开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从德彪西(法)的印象主义、理查-施特劳斯(德)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奥)的早期无调性技法,都渗透到交响乐的创作中,为20世纪五花八门的交响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为交响乐及其它体裁的创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俄国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等。他们所创作的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狂想曲、随想曲等许多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交响音乐宝库。并由此构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篇章。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响曲_交响乐 -欣赏方法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并不像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知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展、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在精彩浩淼的音乐世界里,交响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因为在大众的观念了,他是高雅的、严肃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其实交响乐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欣赏方法,听懂交响乐是一点都不难的。
交响乐难懂,除了它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涵比较难琢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响乐团的乐器结构很复杂。按照一般惯例,交响乐团是根据乐器发出的声音和演奏的难度来进行排列的,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这四组乐器组成。其中,弦乐器身居高位,是整个交响乐团的灵魂,相当于一桌美食的主菜。木管乐器随后,铜管乐器其次,打击乐器则排在最后。
弦乐器的组成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等,是交响乐队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组乐器。在拨弦里有一招很高妙的手法,叫做巴托克拨弦,是匈牙利一个叫巴托克的作曲家将小提琴的演奏发挥到极致的演奏手法。什么叫巴托克拨弦?我们知道,为体现一种美感,拨弦一般是在小提琴上轻轻地拨,但巴托克追求的是一种强烈而直接的效果,他用手指伸到弦里面,把弦抛起来,通过非常强烈的弹力,让弦打在琴板上发出一种极强急猛的声音。
在弦乐器后面会设有两排管乐器,而管乐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木管乐器,一种是铜管乐器。木管是色彩性极富丽的一组乐器,大家最熟悉的有笛族、双簧族、单簧族三类。笛族中的长笛音色非常美,长笛是金属做的,那它为什么也被归类到木管乐器呢?因为它最早是由木管来演奏的,但通过金属的制造工艺,乐器能发出更美的声音,所以长笛演变成了一种由金属来制造的木管乐器;双簧管是双簧族的高音乐器,音色非常美艳,有时也会有种凄婉的感觉,略带鼻音。他在乐队里常常吹奏抒情如歌的旋律,故有“抒情女高音”之称;单簧管是相对于双簧管来说的,有的人还叫它做黑管,因为它通体黑色。单簧管的音色比双簧管要更丰富一些,是木管组最富有丰富表情性的乐器。
铜管乐器,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这类乐器,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可能接触过。比如小号,每个学校都有号鼓队,乐器演奏的乐器中就有小号,它的穿透力非常强,即使是在轰隆震天的炮火中,只要激昂高亢的小号一吹,士兵马上就振奋了,因为小号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一般排在最后一排的中间;圆号被称为“乐器里的活化石”,音色低沉。在欧洲,人们狩猎时一般用的就是圆号,音色高亢。庄严壮丽而饱满。大号,它的体积非常大,所以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较高,身子骨单薄一点的,吹着吹着很有可能就被大号压垮了。
有人说,交响乐就是为整个管弦乐队所作的奏鸣曲,其实也不然,打击乐器在管弦乐队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员,定音鼓是“老大”,它的任务是在演奏时将曲子带入高潮,并将音乐的趣味性带入曲子中。另外的成员,如排钟、木琴、竖琴、大鼓、小鼓、三角铁、响板、大钹等,也是为了增强乐器的气势。我们所熟悉的雷公和电母就很好的解释了打击乐器在交响乐中充当的角色,刮风下雨时,雷公打的是大鼓,电母打的就是大钹,气势壮丽而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