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百强县(市),是为了客观衡量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 中国百强县或“中国百强县(市)”,是对现行中国县级行政区域以县份、县级市与旗为主。包括部分市辖区的综合评价。早期曾有多家机构组织过评价,但影响最大的分别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评估,国家仅2004年、2005年组织过二次评估,其后终止。中国县域经济网(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自2000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截至2013年12月共发布过13次评估报告。中国百强县数量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5.57%,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县域经济的26.60%,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县域经济的33.17%,即中国百强县数量不足中国县(市)总数的十八分之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却分别占全国县(市)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百强县_百强县 -评定标准
不利于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其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整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评价以及省市区对县(市)领导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科学评价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评价”不是“归一评价”,在没有把握指标规律的情况下,不能把所有指标简单的累加归一,否则得到的结果没有可比性和现实意义。在对县域经济的基本指标进行评价排列的同时,要对县域经济关联的指标进行分类、分等级单独评价,体现“又好又快”思想。实际工作中既能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划一”思想,又能使用多个评价尺子,更能说明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政府转变职能提供新思维和新机制。在“富裕县域”、“绿色县域”和“幸福县域”的约束下壮大县域经济,建立起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机制。县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转变。国家的管理事务要以县域(或工作区)为单元、进行分类别、等级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级,可以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制规范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体现国家管理更加科学化的进步。
百强县_百强县 -经济实力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百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占整个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5年百强县的人口只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创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近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2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到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占到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2005年百强县的人均GDP3.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4%;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9元,比上年增长了30.8%;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545个,比上年增长了19.4%,产值比上年增长33.5%。2005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2.8%,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33.9%,比上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百强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阶段。2005年,百强县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0.3%;人均出口1629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6%。财政支出中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达到450元,比上年增长17.8%;每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员419人,比上年增长了14%;每万人平均专利申请数7.6件,比上年增长了73.6%。百强县不仅发展活力旺盛,而且还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后劲。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2015年8月22日公布,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并列第一,江苏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分列第二、第三名。“三湘第一县”长沙县位列第八名,连续8年居中西部第一,成为中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在新常态下,今年公布的百强县有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了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百强县_百强县 -公共事业
2005年,百强县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0.6床,比上年增长了6.4%;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36.9人,比上年增长了7%;每万人社会福利院床位数21.9床,比上年增长了29.8%。在社会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许多百强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大加快,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养老基金建设、农村低保体系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建设以及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百强县产业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快速增长。2005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以上;参加农业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