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毒蛇 毒蛇-基本介绍,毒蛇-种群分布

毒蛇是指能分泌特殊的毒液的蛇类,毒蛇的唾液通常从尖牙射出,用来麻痹敌人。人们一般认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应作用,而饮用毒液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白唇竹叶青,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毒蛇_毒蛇 -基本介绍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毒蛇 毒蛇-基本介绍,毒蛇-种群分布

毒蛇:dúshé
有毒的蛇,头部多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动物时,毒液从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动物中毒。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蛇。毒液可供医药用。

毒蛇_毒蛇 -种群分布


全世界3000种毒蛇中仅约15%被认为对人类是有毒的。在美国约有25种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缅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在美国虽然每年大约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伤,但其中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数为儿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疗不力者。大多数是被响尾蛇咬伤而且几乎所有死亡者均被响尾蛇咬伤所致。被其它毒蛇咬伤的大多为铜头蛇和少数的棉口蛇(一种水中的噬鱼蛇)。珊瑚蛇占所有蛇咬伤的<1%。每年被动物园,学校,养蛇场,业余和职业养蛇者所收养的进口蛇咬伤约100例,多数被咬者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发生于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恼怒的时候,咬伤的部位以四肢为最常见。[1]

毒蛇_毒蛇 -蛇毒物理学


毒蛇
蛇毒是复杂的物质,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虽然酶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大多数蛇毒成分似乎与受害者多种生理受体部位结合,因此武断地将蛇毒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脏毒素"是肤浅的,可能导致临床判断的错误。
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响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损害,血管损伤,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样(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见下文)和肺,心,肾及神经病变。响尾蛇蛇毒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使电解质,胶体和红细胞通过血管壁外溢到被咬部位和其它器官(如肺,肾,心以及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初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浓缩。后来,血液和体液集中到微循环而导致休克,低血压和乳酸性酸血症(lacticacidemia)。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可增加心脏和肾脏衰竭。在严重响尾蛇咬伤的病例,可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000/μl)或同时伴有其它凝血障碍。蛇毒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可激发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而导致呕血,血尿和内出血。肾脏衰竭可能继发于低血压,溶血或血管内弥散性凝血样综合征的严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某些严重响尾蛇咬伤者可见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的蛇毒仅引起轻微的神经肌肉传导改变,而莫哈维和东部菱背响尾蛇的蛇毒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
珊瑚蛇(眼镜蛇)的蛇毒主要含有神经毒成分,可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由于缺乏明显的蛋白溶解酶活性,所以在咬伤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轻微。

症状


蛇的类别大多数颊窝毒蛇咬伤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是咬伤部位及邻近组织立即出现明显的灼痛,水肿(通常在10分钟内,很少超过30分钟)以及红斑和瘀斑。若不治疗,水肿发展迅速并可在数小时内累及整个肢体。可出现区域性淋巴管炎和肿大触痛的淋巴结并伴有受伤部位表面的体温升高。在中等度或严重响尾蛇咬伤时,瘀斑常见,在咬伤后3~6小时内出现于咬伤的部位。被东方及西方菱背响尾蛇和大草原,太平洋及树林响尾蛇咬伤后,大多数都十分严重;而被铜头蛇和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后则不严重。皮肤可出现紧绷,变色;8小时内通常在被咬部位出现疱疹并常可出血。这些变化通常是表浅的,因为北美响尾蛇咬伤仅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若不治疗,咬伤处的周围坏死常见,并且周围的表浅血管可有血栓形成。大多数蛇毒作用的高峰出现于咬伤后4天之内。
全身性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全身乏力虚弱,感觉异常,肌肉自发性收缩,精神状态改变,低血和休克。响尾蛇咬伤者可有橡胶味,薄荷味和金属味。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可引起呼吸抑制。响尾蛇蛇毒中毒可引起范围广泛的凝血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按国际正常化比率测定)或部分凝血致活酶激活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或上述变化共同存在的类似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的综合征。出血可发生于被咬部位或粘膜,可见呕血,黑粪和血尿。大多数病例,血细胞比容明显上升是继发于血液浓缩的早期现象,后来可因补液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失血而可使血细胞比容下降。在严重病例,溶血可使血细胞比容迅速下降。珊瑚蛇咬伤时,疼痛和肿胀轻微或缺如,并且常常是短暂的。全身症状可延迟到8~24小时,创口周围常有感觉异常,数小时内肢体乏力明显。病人可有明显的虚弱和嗜睡,感觉可有变化,包括欣快感和倦睡。颅神经麻痹也可出现,包括上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及多涎。接着可出现呼吸窘迫和肌肉搐搦。一旦珊瑚蛇蛇毒中毒的神经效应出现,抗蛇毒素很难使之逆转,尽管给予治疗仍可持续3-6日,不治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蛇毒中毒的程度蛇咬伤中毒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蛇的大小和种类,注入蛇毒的数量,伤口的数目,咬伤的部位和深度(例如头部和躯体咬伤比肢体咬伤严重),被咬者的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咬伤和开始治疗之间的时间和被咬者对蛇毒的易感(反应)性。
在文献上有时将蛇毒中毒用数字分等级,但根据局部变化,全身症状和体征,凝血参数和其它实验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较为实用。蛇毒中毒的分级应按最严重的症状或体征或实验检查结果来分,蛇毒中毒可从轻度很快发展为重度,因此必须连续重新评估。毒蛇牙印牙印可提示侵犯毒蛇的种类,但不能作为阳性鉴定。按蛇的颌骨解剖为基础的典型牙印模式,在现场是不被发现的。响尾蛇可留下1或2个牙印或咬伤和其它牙齿标志;单个牙印很常见。无毒蛇咬伤通常有多个牙印。
中国的毒蛇有40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白花蛇等主要含神经毒。蝰蛇、尖吻腹、
竹叶青等主要含血循毒。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毒。
如今喜欢野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对野外危险,特别是动植物造成的危险往往估计不足,这些危险,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
每个野外活动的人正确且全面地认识毒蛇和了解蛇伤防治非常必要。

如何避免


1、远足时要避开人迹罕至的草丛、密林等,可以带上软质的长棍或竹竿,边走边打一打路边的草丛,蛇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另外,走进草丛前要穿上长裤和胶鞋,扎紧裤口,防止蛇的攻击。
2、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尤其是洪水过后的几天内,不宜进入群山峻岭,此时是毒蛇游动最频繁的时间段。
3、在翻转石块、采摘野果前要小心观察,使用竹竿等敲打,这是由于一些蛇类经常栖息于树上(比如竹叶青),其身体颜色多与树干相近,稍一疏忽,就会被它咬伤。
4、尽量避免在草丛里休息,露营时,在帐篷周围撒雄黄、石灰粉或水浸湿了的烟叶,然后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清晨收拾地席或帐篷时,要小心查看,有可能可爱的蛇昨晚与你同眠。
5、见到毒蛇后要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或奔跑,应缓慢绕行或退后,没有十足把握千万不要发起攻击,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之”字型路线。
6、蛇讨厌风油精。到野外远足时最好带上一些,另外,治疗面较广的蛇伤药,也要带上一些。

毒蛇_毒蛇 -辨别毒/无毒


形态识别


蛇类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能够辨别毒蛇和无毒蛇,这对捕捉蛇类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比如一个捕蛇技术还不过硬的人发现一条蛇,如果辨认出确实是无毒蛇,便可立即用徒手方法去捕捉,即使没有捉好被咬一口,也无关紧要。若是辨别时认出是毒蛇,特别是剧毒蛇,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徒手方法去捕捉,一定要利用捕蛇工具去捕捉。真正有经验的人,只要瞟一眼蛇的外表或一小段就能辨别出是毒蛇还是无毒蛇。怎样辨别呢?先从外表形态,然后从生态状况,最后从毒牙构造等方面去辨别。当然,从外表、形态等方面去辨别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辨别毒牙的有无,才是最准确的方法。
1.从蛇的头部形状来辨别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龟壳花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毒蛇如银环蛇的头部呈椭圆形。
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如乌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无毒蛇如顿核蛇的头部呈三角形的。
2从蛇的全身斑纹颜色鲜明与否来辨别,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一般比较鲜明,如五步蛇、银环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不鲜明,如白腹眼镜蛇就是全身灰色,一点斑纹都没有。
无毒蛇的体背斑纹颜色一般不鲜明,如乌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很鲜明,如火赤链蛇的全身各有。80多个明显的红、黑环斑交错了体背反两侧,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毒蛇。
3.从蛇的尾部长短粗细来辨别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但由肛门向后突然变细,如峡蛇、眼镜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的尾部细而长,如银环蛇。
无毒蛇的尾部一般细而长,由肛门向后慢慢变细,如灰鼠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渔游蛇。
4.从蛇的生态来辨别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时爬行的速度不快;盘卷着休息,或睡觉时,头部多插到腹面皮肤下面(五步蛇除外)。惊动后速度起身,爬行的速度极快,如乌梢蛇、王锦蛇等。
5.从接触蛇作的感觉来辨别当徒手捕捉时,一接触毒蛇便马上感觉到其身体柔软,如眼镜蛇、银环蛇等。当一接触到无毒蛇时,立即感到其身体强硬,如灰鼠蛇、火赤链蛇等。
6.最根本的区别毒蛇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则没有。

认识误区


误区一
小蛇不毒
毒蛇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应该知道,这也不仅仅是好玩。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误区二
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甚至在许多网页的“野外教室”栏中也有类似误人子弟的地方。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19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误区三
毒蛇
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毒蛇_毒蛇 -生活习性


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最高时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另外这几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将大范围的蛇洞淹没,也会造成陆地上无家可归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
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毒蛇_毒蛇 -形态特征


对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只有正确识别毒蛇,才能进行对症防治。
1.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
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2.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银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3.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金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其余类似银环蛇。
4.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蝮蛇。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5.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像叼个烟头):尖吻蝮(有些地方叫五步蛇,七步蛇)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6.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7.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8.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蛇。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9.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王蛇。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10.被各类毒蛇咬伤的中毒特征――
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的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主要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局部可无什么特殊表现。中毒过程特点是,通常要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约在咬伤后1~4小时左右才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但一旦发作,就急剧发展,并难以控制。严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时心跳及血压尚好,若坚持人工呼吸,便有抢救希望。
血液循环毒类:五步蛇、竹叶青、蝰蛇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复杂,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损害。中毒特点是潜伏期短,病势发展快,局部坏死溃烂,伤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窍流血。固有椅宀街滤烙的说法,但实际上只要及时抢救,数小时之内送往就近医院,仍可以治愈。
混合毒类: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属于此类。中毒表现既有神经毒,又有血循环毒。中毒特点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所以即使进行人工呼吸也难以抢救。其中以眼镜王蛇咬伤引起死亡的危险性比较大,死亡大多发生在咬伤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闽北有一个村,因为知道抓眼镜蛇能致富,全村男女都上山抓蛇,因此每年都有被眼镜王蛇咬死的人。被眼镜蛇咬伤若处理及时、救治得当,度过48小时危险期,一般均能治愈。

毒蛇_毒蛇 -10大巨毒的蛇


银环蛇

银环蛇
俗称:银脚带、过基峡。金环、银环都是剧毒的。吃饱后常在路边休息,拂晓时才回窝,夜行人路过常被咬伤。银环蛇的毒性比金环蛇强。书上说它们善良,行动迟缓,很少攻击人。一般人
触动它时,它会把头压在身下藏起头不动。实际上怎样没试过,估计它要让你欺负急了,你就挂了!
五步蛇(七步蛇、百步蛇、尖吻蝮)

学名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尖吻蝮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某些区域。它的攻击性较强,但作为毒蛇,它的毒性却谈不上很毒。有研究称,尖吻蝮毒液的半数致死量(小鼠)大约是10mg/kg,与之相比,世界上最毒的澳洲内陆太攀蛇Oxyuranusmicrolepidotus蛇毒的LD50大约是0.002mg/kg,而我国毒性最强的毒蛇银环蛇(眼镜蛇的一种),LD50是0.1mg/kg。
与他蝮蛇一样,尖吻蝮的毒液是一种血液毒素,而非眼镜蛇毒那样的神经毒素,中毒的症状是肿胀、坏死、出血。虽然毒性不算最烈,但是尖吻蝮喜欢攻击人,毒牙大,一次排毒的量也很大,所以危险依然不容小视。
《太平广记》里提到过:
“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乌而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断手,中足即断足,不然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谓蝮蛇也。”


五步蛇
五步蛇
俗称:过山峰。这个刚刚已经说了,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可以说是世

眼镜王蛇
界上最危险的蛇类。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最长的可达6m,遇见人之后直立起来的上半身也可达1.8m,足可与一个成年人对视。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如果食物不足,甚至可以捕食自己的同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舟山眼镜蛇

估计它的俗称大家都熟:饭铲头。有多毒就不用说了,说要是不知道眼镜蛇那可真够呛。
它的俗称跟上面的差不多:烙铁头。是蝮蛇的一种,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体型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原矛头蝮
竹叶青的身体是绿色的,不仔细辨认会与无毒的翠青蛇相混起来,但是它的尾巴焦黄,这正是与翠青蛇相区

白唇竹叶青
别的地方。因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叫它「焦尾仔」或「火烧尾」的青竹蛇。竹叶青有扑火和聚居习性。昼夜活动,多在夜间寻食。竹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会主动攻击人。在有"竹爷"的地方,最好带顶帽子,为什么自己想。一般你是看不到它的,也就别老拿手往树上伸,摘个果子、花什么的,你知道果树上有没有它---实在馋了用棍子敲。
白眉蝮
白眉蝮

这种蛇在北方也常见,而且颜色很多。

白眉蝮
海蛇通常是剧毒无比的
圆斑蝰蛇
俗称:百步蛇。听着好像比五步蛇差远了,其实一样的毒。

圆斑小头蛇
俗称:金脚带。这是一种粗细适中的蛇,身体的横断面是极特殊的三角形。它的头很窄,并且和脖子浑然一

金环蛇
金环蛇
体,它的鳞片也是光滑的。这种蛇从脖子到尾巴全身装饰着黑白(或乳白)相间的宽度大体相等的条纹。是危险的毒蛇。金环蛇的中毒症状都是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流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肌肉麻痹、运动不协调、呼吸微弱发展至衰竭,最后死亡。不过它的毒性还比不上银环蛇。

毒蛇_毒蛇 -最毒八种蛇


1
澳内陆太攀蛇
澳内陆太攀蛇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澳洲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大洋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棕伊澳蛇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大洋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棕伊澳蛇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3
第3名:TaipanSnake

太攀蛇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4
第4名:EasternTigerSnake

东方虎蛇
东方虎蛇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5
第5名:TigerSnake

虎蛇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黑虎蛇
6
第6名:BlackTiger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Ater

黑虎蛇
分布: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死亡蝮蛇
7
第7名:Death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Antarcticus

死亡蝮蛇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8
第8名:WesternBrown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世界上最毒的蛇--贝尔彻海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8525.html

更多阅读

薄雾倾城 ? 走进西藏――53个最基本的常识 什么的薄雾

走进西藏――53个最基本的常识星期四, 9月 4, 2008 5:35Posted in category 网络资源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来西藏旅游,观光,考察和工作,想进藏的朋友们先看看这个帖子,应该是很有帮助的,出游前先在家做点功课,避免

朝鲜战争最基本的时间表和历史资料 口诉历史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最基本的时间表和历史资料在二战刚刚结束五年,人们享受和平还很短暂的时候,1949年7月,按金日成的要求,第四野战军中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朝鲜族和朝鲜籍官兵为主的部队,以师为单位转交给朝鲜,构成朝鲜人民军步兵主力。他们是:146师改

40个实习生最基本的规矩!!!转

40个实习生最基本的规矩!!!(转)1、不论你住得多么远,每天早上最少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如果是统一班车,也应提前5分钟赶到候车点。上班不迟到,少请假。  2、在任何地方,碰到同事、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要诚恳。  3、在车上,要主动给年长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成果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满腹经纶,还必须具

声明:《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毒蛇 毒蛇-基本介绍,毒蛇-种群分布》为网友南风入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