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陈锡联_陈锡联 -人物生平
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高桥镇陡山彭家村。
土地革命
陈锡联陪同毛泽东视察沈阳军区
1929年在家乡参加(黄)陂(黄)安南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起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此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年代,陈锡联将军和王近山将军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
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诸战役。
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命攻占宿县。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党“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为新中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陈锡联同志照片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1月被免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
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5岁。
陈锡联_陈锡联 -人物事迹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陈锡联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30团政治处通讯班班长、团通讯连指导员。
1933年任红30军88师263团营教导员、团政委。
1934年任红4军11师副师长、师政委,并参加了长征。
1935年后,历任红4军10师政委、师长,红4军11师政委,红4军10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长。同年10月19日,在他的率领下,袭击了山西代县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作战飞机,歼敌160余人。阳明堡机场作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取得的又一重大军事胜利。
1938年4月任385旅副旅长。6月任旅长。
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6月任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
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川东军区司令员。
1949年10月兼西南局委员。
1949年12月兼重庆市第一书记(至1950年9月)、市长(至1951年1月)。
1950年1-9月兼重庆市政协主席。
1950年6月-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4月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
1954年11月兼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
1955年-1957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1957年兼任解放军炮兵学院院长。
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
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
1969年4月-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
1975年1月-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免),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陈锡联_陈锡联 -个人战绩
夜袭阳明堡
陈锡联
1937年10月上旬,侵华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侵占代县、崞县后,继续南犯。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一带,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陈锡联奉师长刘伯承的命令,率该团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陈锡联率第769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苏龙口南距忻口百余里,位于忻口至大同公路的东侧,是侧击日军的理想地点,陈锡联通过侦察发现附近的代县、阳明堡等地日军的汽车整天在这一带公路上运输兵员、辎重。飞机从阳明堡方向轮番起飞,轰炸忻口友军防御阵地。他判断飞机场就在阳明堡周围,于是带着第2营营长孔庆德、第3营营长赵崇德,爬到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山头上观察,清楚地看到:机场位置在阳明堡镇以南,机场里准备起飞的飞机正在加油、装弹,刚刚降落的飞机则由汽车牵引到停机坪的一角检修,机场里活动的人员并不多,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构有简单防御工事。随后,他们又设法找到阳明堡附近的群众进行了解,证实机场守卫兵力不强,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只有200人左右,但阳明堡镇驻有不少敌人。据此,陈锡联决定夜袭机场,部署是:以第3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第1营袭扰崞县,牵制驻在该县的敌人;第2营为预备队。并以第8连破坏王董堡的桥梁,保障第3营侧后安全;团属迫击炮连位于滹沱河南岸,支援第3营作战。
革命第一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担任过“排长”。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太快,找领导提意见。领导 说: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 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 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 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我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神奇的战斗”。这一战例已作为我军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优秀范例载入军史,至 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学习。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 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我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最年轻的上将之一……这一系列“第一”、“之最”,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
1939年11月,新华日报(华北版)特派记者采访时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面对这位仍有些稚气但已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抗战名 将,记者由衷地感叹:“钢铁往往代表着健壮而坚定。二十五岁的陈锡联将军不只有着一付膂力过人的体格,而且有着一颗惊人的坚定果决的心。在战场上,一任战 争的波涛掀天复地地滚来,他岩石般的雄姿,屹然不动……一个钢铁的人!”
时势造英雄。陈锡联上将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的一代名将,他的辉煌业绩,正是伟大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所造就的。
陈锡联
10月19日夜发起战斗。第3营直袭机场。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偷渡滹沱河之后,以第9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的日军,以第10、第11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以第12连作预备队。突击队从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当进到距飞机约30米时,被日军哨兵发觉。突击队当即发起攻击,一部歼击日军警卫分队,一部迅速扑向机群,用机关枪、手榴弹向飞机猛烈袭击,顿时燃起熊熊火焰。经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毁伤飞机24架,摧毁了忻口日军重要的空中支援力量,减弱了它的攻势,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的忻口防御作战,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769团付出了伤亡30余人的代价,年仅23岁的第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光荣殉国。
陈锡联_陈锡联 -人物轶事
陈锡联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作 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后来一些军史专家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陈锡联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级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 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他以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他的作战实践,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作为一代功勋卓着的战将,陈锡联同志从不居功自傲,视名利如淡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但他却从来不愿宣扬自己,前几年,不少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
1982年4月,二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当儿子生前所在部队领导来看望他时,他忍住悲痛反过来安慰部队同志说:"你们不要太难过,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的。"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革命家的风范所感动。
陈锡联_陈锡联 -个人作品
书名:陈锡联回忆录
图书编号:2385366
出版社:解放军(原长虹)
定价:35.0
ISBN:750655418
作者:陈锡联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从14岁偷跑出家门参加红军,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高级将领,陈锡联经历了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参加长征“夜袭阳明堡”、进行淮海决战、组建军委炮兵等。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人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回忆录,记述了其作为“放牛娃子”、到“红军一兵”、及“出征抗日、鏖战太行”等的战斗与革命生涯。
陈锡联_陈锡联 -人物评价
社会评价
邓小平同志接见陈锡联
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陈锡联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
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一生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艺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身先士卒,智勇兼备。他善于打硬仗、恶仗、苦仗;善于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他指挥战斗计划周密,决心迅速果断,战术灵活机动。他执行命令坚决,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条件多么困难,勇往直前,从不退缩。他是人民解放军功勋卓着的一代名将。
他具有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不居功,不诿过,胸怀宽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部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人民日报)
诞辰纪念
纪念陈锡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纪念陈锡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5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并在会前会见了陈锡联同志亲属。
陈锡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了陈锡联同志的革命业绩和崇高风范,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陈锡联_陈锡联 -家庭成员
陈锡联的夫人1948年春天病故,当时留下一个3岁的儿子。后陈锡联与王璇梅再婚,有子女四人。
长子陈再强,被授予大校军衔。
1982年4月26日,做飞行员的二儿子在桂林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时年32岁。
第三子陈再方,2011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陈锡联_陈锡联 -历史评价
陈锡联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 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担任过“排长”。
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太快,找领导提意见。领导 说: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 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 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 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我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 “神奇的战斗”。这一战例已作为我军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优秀范例载入军史,至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学习。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 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我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
陈锡联_陈锡联 -晚年仇腐败
陈锡联
陈锡联将军晚年生活极有规律。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锻炼身体;8点,到办公室阅读书报。将军有一精巧记事册,摘录国内外重要新闻,字里行间心忧天下,关心时政,喜国事之喜,忧国事之忧,悲国事之哀,怒国事之弊。将军最痛恨党风腐败,凡见报纸、电视、文件中有揭露党内腐败之消息,必怒不可遏,或拍案大骂,或愤愤不绝,最后幽默道:“干了五毛钱(无毛钱)的事,哪儿能瞒得过?”“五毛钱”为将军口头语,即指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