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是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艾尔芙瑞德・杰莉妮克的自传小说改编而成的。2001年,这部小说被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为同名电影,一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简介
《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的故事叙述一位长期受母亲严格看管的中年钢琴女教授,在欲望长期被压抑下性格产生了偏差,年届四十还与母亲同房而卧。在动辄得咎的压力下,渐渐变得无法正常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所以总以严峻的晚娘面孔示人,而内心波涛汹涌,只能藉每天私下看A片或偷窥等变态行径来获得满足。
当她遇上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学生强力追求时,虽然两人彼此深深吸引,却被性格中的极端因子互相牵绊,导致了互相伤害的恐怖下场,不断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彻底粉碎了每一个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丽信念。她把男主角当成挽救自己的最后希望,不仅向他展示她收藏的所有施虐刑具和绳索,并且一股脑把内心世界藉由书信吐露出,但这些尘封已久的肮脏念头吓坏了男主角,年少的他无法猜透出书信意含其实是求救讯号,因此两人的爱情开始逐渐分道扬镳。
无奈的是即使理智上分道扬镳,但欲望仍然不断来纠缠,当女主角后来主动开诚布公自己的过失后,男主角无法忍受诱惑于是重燃爱苗,然而这次短暂复合以一次不愉快的经验告终。最后精神病传染到了男主角身上,他再也无法忍受女主角反反覆覆的变态行为,似乎总在愚弄他年幼无知,殊不知女主角的一切行径是一个受压抑心灵为寻找解脱的唯一办法,因此误会无可避免的造成了,他决定来到女主角家中,为她实现她心中彻底的欲望,鞭打甚至让她受重伤。她原来只是为寻求欲望的释放管道而已,没想到宣泄的方式过猛,回头却对自己造成了二度身心伤害。
最后女主角身心俱疲的精神渴望报复,让自己一手栽培的女学生右手致残,被发现后,又自伤,我们可以想见不断压抑后爆发、再压抑后更猛烈爆发的无限回圈下去,直到她或者毁灭或者得到救赎的一天。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影片看点
《钢琴教师》
年届四十的爱莉卡是一个严厉冷峻的钢琴教师,在维也纳音乐学校教授钢琴,而且以对她的学生严格出名,与年老但控制欲强烈的母亲同住,在母亲异常严厉的管教下长大,导致日后压抑矛盾欲求不满的个性,困在这个关系里两个女人互相折磨日日争吵。
外表贤淑的爱莉卡唯一的发泄管道是去录影带店看色情影片与到露天电影院看情人们做爱以宣泄情欲,甚至到厕所内以剃刀自虐得到快感。透过病态的偷窥欲望与自毁顷向的受虐癖来抒发心中的愤怒与不满。
直到一天金发活力十足的男学生,亟欲拜师的闯进她的生命中,被她那种奇特沉静的外表所吸引,加上他自己奇异的人格,开始对老师进行一连串的性爱诱惑,互相以精神与肉体虐待对方。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幕后制作
《钢琴教师》
来自奥地利的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不过她立即就宣布不会去瑞典领奖。这位激进的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大胆呈现两性之间的残酷暴力和病态的爱欲。
她描写生的艰辛与浮难,人生境地是不得不如此的种种丑态,而作为女人,潜“冤屈如烈日焚城烧到世界末日”。1946在奥地利小镇穆尔祖什拉克出生,那恰恰欠二战后的第一年,她的父亲捷克的犹太人,幸运地逃过了大屠杀,她母亲则出身于维也纳富有家庭。正如她的半自传近小说《钢琴教师》中的艾丽卡,耶利内克从小在严格的管教下学习钢琴和其他乐器。
1983年问世的《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最为知名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女人在长期压制下形成的病态人格,2001年被匈牙利导演迈克尔・哈尔看中,改编拍成一部130分钟长度的电影,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当年包括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主女演员在内的多个奖项。
迄今为止该片算得上哈内克最富盛名同时也是最被认可的一部电影,不过他本人并不将其视为最能代表自己导演事业成就的一部作品,认为该片的创意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原著作者。相对而言,《钢琴教师》的题材与自己还是有些距离,至少他不可能写出关于女性性欲方面题材的小说来,因而他更认可完全是由自己原创的电影作品。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花絮
《钢琴教师》
1、女教师艾丽卡的母亲这个席角色原本是由让娜・发莫罗(Jeanne Moreau)来出演的。
2、伊莎贝尔・于佩尔在这部电影写里真的是自己亲自弹钢琴,她已经练习了12年,而为了演好钢琴老再师这个角色,她有特意在电影开拍前坚持练习了一年的时间。
关于《钢琴教师》的试镜。试镜当天的现场架起了摄像机,一共有七个机位,包括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等。所有这些镜头都对准了伊莎贝尔被・于佩尔的脸,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布置的考题就是让于佩尔听音乐――通过现场放出的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来观察她的面部表情。于佩尔表现出“爱上了这个男人”,同时也“爱上了这首曲子”。只不过哈内克不停地开玩笑说:“她很生气让她陷入了爱河中。”
3、艾丽卡母亲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作者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的亲生母亲。
4、在影片中扮演母女的安妮・吉拉尔和伊莎贝尔・于佩尔,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次合作,即法国片《Docteur Fran?oise Gailland》(1976),巧的是两人也在片中扮演一对母女。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导演简介
迈克尔・哈内克
迈克尔・哈内克
迈克尔?哈尼克1942年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一位奥地利导演,母亲是位德国演员,他从小在电影氛围中长大、最初他主要执导话剧,后来才开始走向大银幕。他通常集编导于一身。在1992年他首次自编自导了影片《班尼的录像》(Banny's video),获得了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剧本。1997年他又自编自导了影片《大快人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影片被提名最佳剧本。2000年他再次自编自导了影片《未知密码》(Le code inconnu),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在2001年他又带来了影片《钢琴教师》(La Pianiste),这部有些惊世骇俗的影片更是引发了轰动,在各大电影奖项中频频获奖,并且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2005年他自编自导的影片《隐藏摄像机》使他终于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9年凭影片《白丝带》获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大奖。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演员简介
伊莎贝尔・于佩尔
伊莎贝尔・于佩尔
伊莎贝拉・于佩尔诞生自一个典型的法国巴黎中产家庭,在五个孩子中,她是最小的那一个。13岁那年,她已经决定投身演艺事业。1968年,她参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个电影角色,即Nina Companeez的“Faustine Et Le Bel Ete”。1973年,她又在Claude Sautet的电影“Caesar and Rosalie”中扮演了Romy Schneider(罗蜜・斯耐德)的妹妹。第二年,在Bertrand Blier伟大的作品“Going Places”最后一幕中,与Gerard Depardieu(杰拉尔・德帕迪约尔)合作,塑造了一个滑稽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70年代逐渐走红,成为享誉欧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编织的女孩》打开国际知名度,1978年凭《维奥莱特・诺齐埃尔》获戛纳最佳女演员奖。赴美主演大制作《天国之门》,可惜影片在市场上挫败,也影响了她进军好莱坞的星运。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钢琴教师》再度荣获戛纳影后奖。戏路宽广,非常多产,从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剧型,无所不包。把表演视作“发泄内心的疯狂”。法国顶级明星,和凯瑟琳・德纳芙、伊莎贝尔・阿佳妮一起,成为影坛最耀眼也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
伯努瓦・马吉梅
伯努瓦・马吉梅
伯努瓦・马吉梅的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是银行职员,他出生在巴黎并在那里长大。12 岁时他在《解放报( Lib é ration )》看到“ 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 ”( Life Is a Long Quiet River ,生命是一条静静的长河, 1988 )的试镜广告,参加了这次角逐并成功赢得主演机会。在这部 étienne Chatiliez 执导的电影中,他塑造的 Momo 一角极为成功,令他一举走红,获得广泛关注。
此后他参演了一系列电影和电视表演。 16 岁时他决定从学校辍学,专心从事表演事业。由童星起步,他顺畅地完成了从青少年到一些更成熟的角色的转换。 在演技方面,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和许多世界级的导演合作过。 Andr é Techin é的“ Les Voleurs ”( The Child of the Night,夜夜夜贼, 1996 )一片使他获得当年恺撒奖最值得期待男演员奖的提名; Michael Haneke 的“ La Pianiste ”( The Piano Teacher ,钢琴教师, 2001 )则帮他赢得了当年戛纳影帝的桂冠。他和 Juliette Binoche 共演了 1999 年的“ Les Enfants du Siecle ”( 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史诗情人),演绎乔治・桑和缪塞的爱情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他同样与这位长他 10 岁的女演员堕入情网。
在出演了许多知名或重要的文艺片之后,他近年来对动作类型的电影发生了兴趣,如“ Nid de gu ê pes ”( The Nest ,猎豹行动 / 夺命蜂巢, 2002) 和“ Rivi è 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 ”(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暗流 2 :末日天使, 2004) 等。
钢琴教师小说_《钢琴教师》 -评价
海报
艾丽卡担任维也纳音乐学校的钢琴教师,在外人看来,她是音乐领域的权威,是别人崇拜的对象。也是一位严肃,甚至刻薄的天才导师。但没有人知道在冷漠僵硬的面孔后面覆盖着怎样一幅精神世界的画卷。导演哈内克准确而犀利的刨开了神秘面纱,为我们展现出阴暗扭曲的人性。同时,导演更是不遗余力地向我们诠释变异心理背后的秘密。
影片从艾丽卡母女俩的一次争执开始,一出场便交代了这个特殊家庭中的变异基因。守旧专横的母亲不允许艾丽卡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在她的眼里,男性代表了性的占有,肉体的淫欲。父亲由于精神病被遗弃在精神病医院里,这里成为一个男性禁地。艾丽卡作为母亲的精神奴隶长期生活在她的黑暗阴影下,人到中年的艾丽卡与母亲同睡一张大床,一个本因被男性占用的位置却被一位性别暴君长期占有。随着情节展开,不难发现艾丽卡的双重人格。在外作为一位高傲的女强人,独来独往,俨然凌驾于所有男性自尊之上。而在家里面,又变成了一位与母亲的男性禁令顽强抵抗而遍体鳞伤的弱女子。从此,我们可以窥看到艾丽卡内心对母亲的矛盾情感。一方面,艾丽卡不愧受到了母亲的巨大影响对异性充满蔑视和排斥,另一方面,对于让自己脱离了常人的幸福轨道而发展出种种变态行为的罪魁祸首,艾丽卡的内心有一股难以言传的憎恨。
导演用环境作对比,呈现出人物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外部世界的光鲜明亮与压抑昏暗的家庭环境作为女主角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背景,暗示了艾丽卡奔走于两地时始终死缠不休的内心矛盾。
在影片后段,艾丽卡对于母亲的矛盾情感再一次爆发。相比开场时撕扯母亲的头发,这一次艾丽卡的报复手段变成了变态的性攻击。显然,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一次彻底的歇斯底里的发泄。任何变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有缘由的。艾丽卡人性中的种种矛盾最终表现为长期性压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让她遍体鳞伤。而麻木不仁的母亲顽固的维护着肉体的贞洁,对于女儿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当母亲再一次重重的对艾丽卡施加精神强奸时。艾丽卡脆弱的内心一度无法平衡,在极端心理驱使下,她只有以性报复的方式来向这位性的卫道士宣泄内心的痛苦,尽管这种报复是多么不堪一击。实际上,在母亲面前她们永远无法达成一致,也永远找不到最终的平衡。
对于艾丽卡来说,生命好像注定是一场悲剧。男主角甘华德,艾丽卡的学生,由爱情使者引领着来到她身边,最后,爱情变成了一场性闹剧。很难说爱情如期而至时精神所占的成分和欲望所占的成分到低有多少。可是,一旦爱情经过艾丽卡变态的近乎凌辱式的摧残之后,剩下的只有一段畸形的肉身。从她用刀片自残生殖器的举动可以看出,艾丽卡对于性的态度有极端厌恶抗拒的一面,与甘华德的两次性举动也更像是对他的心理折磨。这最终导致了甘华德心理失衡,从而不得不强行与艾丽卡发生正常意义上的性关系,以矫正扭曲的心态。甘华德或许平衡了,但爱情却被赤裸裸的亵渎。这是艾丽卡对母亲的报复还是自残呢。其实,此时的艾丽卡仍是矛盾的,她也试图挽回,毕竟爱情是珍贵的,但她中毒太深,为时已晚,她又一次被卷入恶性循环。
片中有一段描写女学生安娜被艾丽卡暗中放置在大衣口袋中的碎玻璃割破右手,无法继续第二天的比赛。这个举动被正处于爱情萌芽期而极度敏感的甘华德发现,并直接导致甘华德爱火焚身。实际上,艾丽卡中伤安娜的缘由并非只是出于嫉妒。安娜被母亲逼着来学钢琴,希望以后能出人头地。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本身的乐趣以荡然无存,母亲不过是让孩子能够早早的接受现实社会,在不断适应激烈竞争的同时,一天天的磨灭个性。安娜的现在正是艾丽卡的过去,她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她母亲高声而严厉的说话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用碎玻璃加害安娜,是对自己过去岁月的否定,也是一种变态的拯救。
艾丽卡的命运是不会以自杀而告终的,如果有人认为自杀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话,很可惜,艾丽卡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她内心里没有绝望,恰恰相反,她充满了抗争,虽然她是那么脆弱。
对于影片中展现的所有癖好也好,变态也好,我还是可以看到这其中与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常说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其实,任何一种爱在无私背后都隐藏着极端自私。如果不是这种无私,艾丽卡就不会默默承受母亲的精神统治;如果不是这种自私,母亲也不会将艾丽卡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来封锁癖护。
电影最后,艾丽卡还是以自残的方式来证明她作为女性的脆弱。显然,对于世界上最复杂的人来说,任何文字的表述都太过单薄片面,后果往往是将人性的多样性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