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大师已去,精神永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为我们所深深敬爱的孙家钟先生前不久与世长辞。怀着无限的哀思和敬仰,深切缅怀孙家钟先生,他艰苦奋斗、献身科学的一生不断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孙家钟先生为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他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他的卓越功绩必将彪炳我国高等教育和吉林大学的发展史册,必将被继续前进的后辈们所永远铭记!

坚定信仰,立志报国

孙家钟先生的一生始终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他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胸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一边搞教学培养人才,一边开展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潜心研究。从1952年11月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以来,他在老一辈化学家的率领下,不仅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而且承担了多项国家前沿科学课题,填补了多个学术空白。孙家钟先生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其优良品德,为人所称道,深受同辈的尊重和师生的爱戴。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孙家钟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对于外国学者,他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年12月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

海涵地负,正德厚生。世间最为浩瀚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心胸,最为深邃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思想。孙家钟先生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倾尽全部精力。他不仅是党的教育思想的自觉实践者,还是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者,是创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献身科学,勇攀高峰

孙家钟先生曾在国际上取得过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专著4部。他曾参加唐敖庆院士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从连续群到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该研究成果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并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

孙家钟先生的科研工作,既师承唐敖庆院士的衣钵,又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运用高深的数理方法解决化学中的理论问题。他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建立了前人没有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为国际同行所公认。国际密度矩阵学术中心(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统计系)柯尔曼教授对该项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他称孙家钟先生是中国的化学数学家,并于1985年邀请孙家钟先生在他主持的国际密度矩阵和密度泛函学术讨论会上作邀请报告,孙家钟先生是参加会议的唯一化学家。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其科研水平的崛起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全国数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孙家钟先生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不断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一直抱有为国家崛起而开展科学研究的孙家钟,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造诣精深的学术底蕴,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石。

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孙家钟先生的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家钟先生忠诚党的教育科学事业,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始终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量子化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李群李代数和多体理论、以及原子核导论等。他勤奋刻苦、治学严谨,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虽岁至80高龄,还刻苦钻研生物化学,并结合他对理论化学的深入理解,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悉心讲授,使晚辈们受益匪浅。

“德为师之本”,而孙家钟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怀揣着大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立志献身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孙家钟先生就担负起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肩负教学和科研重任的同时,孙家钟先生更是成为了敬业爱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楷模。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动,他都要叮咛一番,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要和外国人比学习、比工作,不要比生活。在业务学习、科研工作上对助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自己经常是粗茶淡饭,穿着朴素,而对助手、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困难却常常解囊帮助。他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做让学生满意、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不竭动力。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薄名利、志存高远。”这正是对孙家钟先生教书育人生涯的最真实的写照。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侯德榜(1870-1974年)早年留学美国,攻读化学工程,学成后回国,他立志把所学的知识献给祖国的制碱工业。他以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地钻研,改革了制碱工业设备与工艺,在研究和改造传统制碱法的基础上,于1943年他提出联合制碱法,这种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节省了设备,使生产连续化,增大了经济效益。侯德榜是我国著明科学家,化工专家。

拉瓦锡

拉瓦锡(A .L .Lavoisier, 1743-1794年)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一生贡献卓著,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他做了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著名实验,根据实验事实,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结论。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氮气和氧气,后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人们对空气的组成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道尔顿

道尔顿(J?Dalton, 1766-1844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经过对物质的深入研究以他非凡的科学洞察力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道尔顿在化学理论方面还有卓越的贡献,道尔顿也是物理学家。

汤姆生

汤姆生(J. J. Thomson, 1856-1940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1897年首先发现了电子,并确认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奥秘,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阿伏加德罗

阿伏加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年)意大利著名化学家。他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分子是物质能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后来,人们把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学说称之为“原子分子论”,它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卡文迪许

卡文迪许(H. Cavendish. 1731-1810年)英国著名化学家,用铁屑或锌粒跟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了氢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起来,经研究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把它和空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生成物是水,并测定了氢气的密度。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杨石先教授1896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1918年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杨石先教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化学家、教育家。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他多年从事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先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和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他参与领导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由于他在化学界的崇高威望,在一些重要的全国性会议上,他往往担任化学方面的领导。1956年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与1962年制订十年科学规划,他都任化学组组长。他对中国化学会及所办的刊物十分关心和支持,并亲自主持过许多重大会议,撰写过不少重要文章。他胸怀全局,作风民主,秉公持正,实事求是,因此能团结、联系全国化学界,同心同德,促进我国化学事业兴旺发达,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正张大煜,字任宇,1906年2月15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长泾镇。他从小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华大学。1926年张大煜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学生发起组成大地社,该社由翟凤阳负责,成员有葛春林、袁翰青、张大煜等十余人,他们经常探讨如何"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并多次参加学生运动,为清华脱离外交部管辖,从留美预备学校转为正式大学起到了一定作用。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 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著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P.Paul Sabatier (1854~1941)法国化学家。1854年11月5日生于奥德省卡尔卡松,1941年8月14日卒于图卢兹。1877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0年以金属硫化物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法兰西学院做M.贝特洛的助手。随后在波尔多做研究工作一年。1882年在图卢兹任物理学助理教授,后任化学助理教授,1884年任化学教授,直至逝世。

萨巴蒂埃1897年研究乙炔在热的氧化镍的作用下的氢化作用时,发现金属镍粉的催化作用,并利用它将苯转化成环己烷(见催化氢化反应)。后将镍催化氢化扩大到其他芳香族化合物。他还发现用镍粉为催化剂,可把一氧化碳氢化为甲烷。后又发现用同样的催化剂在高温下可以脱氢,促使他用镍粉作催化剂来从伯醇制得醛、从仲醇制得酮。后来他研究了氧化物的催化作用,发现伯醇用氧化铝为催化剂可生成烯烃,而用氧化铜为催化剂则生成醛。他还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认为是在催化剂的表面形成了不稳定的化合物,称之为化学吸附。

萨巴蒂埃因发明有机化合物催化氢化方法的贡献而与 F.-A.V.格利雅共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催化剂与有机化学》(1913)。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黄量(1920~)中国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1920年5月8日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上海市)。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化学系学习,1949年获该校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后,继续在美国从事有机合成、理论有机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56年回国,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合成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肿瘤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和药理学》分卷主编。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专长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多年从事甾体激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关于“三尖杉酯碱”和“靛红玉”等抗肿瘤药物的合成,以及有抗男性生育作用的消旋“棉酚”的拆分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发表论文60余篇。1964年与人合著:《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和《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温道斯(AdoffWindaus),德国有机化学家。1876年12月25日生于柏林。1899年他在德国弗赖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及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任教。他从医学研究转为研究化学。1901年开始进行胆固醇(胆甾醇)结构的研究和测定工作,持续了约30年。在试验紫外线能否使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时,发现了这种维生素的化学前身是7-脱氢胆固醇。他的研究促进了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研究。温道斯1915-1944年在格丁根大学化学学院任院长。1928年,温道斯因研究胆固醇和维生素取得重要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温道斯于1959年6月9日在德国格丁根去世,享年83岁。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Alan J.Heeger教授1936年12月22日生于美国衣阿华州Sioux市。1957年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土学位。196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1962年至1982年任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1967年任该校物理系教授。1982年起转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任该校为他所成立的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与该校材料系教授P.Smith于1990年共同创立UNIAX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及总裁。

Alan J.Heeger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屡获奖励,其中最重要的有1983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E.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1995年获Balzan基金会的新材料科学奖。此外Alan J.Heeger还被授予美国及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2000年?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南理工大学授予Alan J.Heeger教授名誉博士学位。

Alan J.Heeger在有机及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及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

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

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这也促进了低维物理理论研究的发展。1990年与苏武沛、J.R.Schrieffer共同发表了解释聚乙炔中元激发的SSH模型等;

1991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光器件,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提出“对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新概念,从而实现了人们多年来发展兼具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实用化提出了新方向;

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

Alan J.Heeger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他领导UNIAX公司的研究小组解决了聚合物发光单色显示屏的高效、长工作寿命等一系列基础与技术问题,使聚合物发光显示屏进入了产业化。

到目前为止Heeger共获美国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635篇(统计至1999年6月)。据SCI所作的10年统计(1980~1989),在全世界各研究领域所有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排名中(包括所有学科)他名列第64名,是该l0年统计中唯一进入前100名的物理学家.

Heeger治学严谨、十分善于抓住研究中的新苗头与新方向。他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和尊重研究集体中每一成员包括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在研究集体中他既是导师,也是朋友。他十分重视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这些使他不仅参与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同时20多年来他及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始终处于导电聚合物及高分子光电材料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Heeger与夫人Ruth Heeger育有二子。他个人的兴趣是每天坚持慢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0581.html

更多阅读

《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读后感---杨凯亮 小淘气尼古拉2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的书。他讲了淘气的尼古拉和他的小伙伴——亚三、欧多、乔方、科豆、、、、、、在一起,发生了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在这些奇趣的故事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没给母亲丢脸》的那一

怎样写出伤感的好故事? | 伤感故事

【默罕默德铁牛的回答(100票)】:伤感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由故事本身带来的,这是第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故事,如果要让听故事的人产生愤怒、喜悦、伤感等情绪,我们就可以说是“被感动”,也就是说被故事的情感渲染。所以,如何“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放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故

——春季养生三言两语文/菡月 刚要进入春季,这雨的灵魂------雪,就按捺不住寂寞,化作洁白的精灵,凌空催发,漫天飞舞。 明天是立春,一年四季又将是春回大地,万物萌生的时节。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一年之计在于春

言默戒阅读答案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的故

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 ,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

声明:《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为网友浅安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