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通,原名:大血藤,别名:鸡血藤,拉丁文名: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 Rehd. et Wils. 木通科、大血藤属落叶木质藤本,茎褐色,圆形,有条纹。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上面有槽;中间小叶菱状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有柄,两侧小叶较大,基部两侧不对称,几无柄。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雄花黄色,菱状圆形,花丝极短;雌花萼片、花瓣同雄花,子房下位,1室。浆果卵圆形。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根及茎均可供药用,有通经活络、散瘀痛、理气行血、杀虫等功效。茎皮含纤维,可制绳索。枝条可为藤条代用品。
血通_血通 -形态特征
枝干
血通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到10余米。藤径粗达3~5厘米,全株无毛。当年
枝条暗红色,老树皮有时纵裂。
叶
三出复叶,或兼具单叶,稀全部为单叶;叶柄长与3-12厘米;小叶革质,顶生小叶近棱状倒卵圆形,长4-12.5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成6-15毫米的短柄,全缘,侧生小叶斜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内面楔形,外面截形或圆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干时常变为红褐色,比顶生小叶略大,无小叶柄。
花
总状花序长6-12厘米,雄花与雌花同序或异序,同序时,雄花生于基部;花梗细,长2-5厘米;苞片1枚,长卵形,膜质,长约3毫米,先端渐尖;萼片6,花瓣状,长圆形,长0.5-1厘米,宽0.2-0.4厘米,顶端钝;花瓣6,小,圆形,长约1毫米,蜜腺性;雄蕊长3-4毫米,花丝长仅为花药一半或更短,药隔先端略突出;退化雄蕊长约2毫米,先端较突出,不开裂;雌蕊多数,螺旋状生于卵状突起的花托上,子房瓶形,长约2毫米,花柱线形,柱头斜;退化雌蕊线形,长1毫米。
果实
每一浆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黑蓝色,小果柄长0.6-1.2厘米。种子卵球形,长约5毫米,基部截形;种皮,黑色,光亮,平滑;种脐显着。花期4-5月,果期6-9月。
血通_血通 -生长习性
血通植株形态
常见于山坡灌丛、疏林和林缘等,海拔常为数百米 。
血通_血通 -地理分布
大血藤
产于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
浙江、安徽、福建、山西等。中南半岛北部(老挝、越南北部)有分布。
血通_血通 -药用价值
血通
根及茎均可供药用,有通经活络、散瘀痛、理气行血、杀虫等功效。茎皮含纤维,可制绳索。枝条可为藤条代用品。
基本信息
又名:"大血藤" 福建闽西北叫客家名叫牛奶子
类 别: 茎藤类
英文名: Sargentgloryvine Stem
异名:血藤(《本草图经》),红皮藤(《任城日记》),千年健(《简易草药》),大活血(《植物名实图考》),五花血藤(《贵州民间方药集》),红藤、赤沙藤(《浙江中药手册》),蕨心藤(《广西中兽医药植》),活血藤、血通、血木通(《中药志》),穿尖龙、半血莲、过血藤、血灌肠、花血藤(《湖南药物志》),黄梗藤、八卦薛、黄鸡藤、血陈根、红牛鼻陈(《闽东本草》),山红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五花七、五花血通、大血通(《陕西中草药》),红血藤、黄省藤、鱼藤、红菊花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扑痛。
化学成分
大血藤
茎含鞣质。
性状
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直径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浅纵槽及横裂纹,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而现时暗棕红色。质坚韧,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导管呈经孔状;射线放射状排列。气微,味淡微涩。
鉴别
血通
干燥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通常截成长约30厘米的段状,直径1~3厘米。 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有浅的纵槽纹及明显的横裂纹,有时可见膨大的节部及略凹陷枝痕或叶柄痕,栓皮常呈鳞片状开裂,脱落处露出淡红棕色的内皮部。
大血藤
质坚韧,有弹性,折断面裂片状;平整的横切面,本质部黄白色,导管呈细孔状,髓射线棕红色,放射状排列。气异香,味淡微涩。以条匀、径粗者佳。
禁忌 孕妇不宜多服。
生长地区:生于山坡疏林、溪边;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亦产。
泡制:用水浸泡,洗净泥屑,润进,切片,晒干。
采制:8~9月或全年采收,晒干。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