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12年,是历史悠久的三湘名校,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示范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校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高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映成趣。
祁阳一中_祁阳一中 -学校简介
祁阳县第一中学创办于公元1912年,现座落于巍巍天马山麓,滔滔湘江河畔,身依文昌古塔、万卷书岩。校内古樟成林,芳草如茵,风景秀美宜人。是湖南省重点
校门
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其前身为祁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民国4年停办,民国32年复办,建校舍于浯溪中宫寺侧。
祁阳一中_祁阳一中 -发展历史和现状
民国33年秋,因日本侵略军陷祁阳而再度停办,校舍也因此被毁。民国36年,于浯溪原址重建校舍。解放前夕,该校共9班,学生532人,教职员30余人。新中国建立后,该校为人民政府接管,并增办高中,1950年9月,祁阳简易师范并入该校,校址也由浯溪迁往城东简易师范原址。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学。1955年,该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59年下期,再更名为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祁阳一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萃集了一批学有专长、有志于教育的教师,教育质量位于全省中学先进行列。1986年,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以《红色熔炉――祁阳古城话一中》为题,先后三次报道该校的教改实况,一时间名扬四方。祁阳一中位于城东天马山麓,湘江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校占地面积180余亩,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面达82%。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设施基本符合标准,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体育设施基本齐全,场地约2万平方米,建有标准田径、足球场、篮球场、标准游泳池和10米跳水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均能全部分组进行。多媒体教室,学校有线电视网,校园宽带网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
教学楼
首任校长唐学,前清名学者。其后,继任校长黄汝铭、黄癸、文景英、廖淑猷、黄彝尊、王燮韶、何觐光、王振武、文星三、蒋伏生、张雨生、雷声溢、于愈众,多系教育界名流或政府官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秋云、陶自强、罗仲农、刘长吉、张祖奇(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刘汉湘(革委会主任)、唐继坤(革委会主任)、伍丁和、曾昭绍、王剪、曾祥富先后任校长;邓国瑛、蒋刚、刘长吉、高群、张祖奇、刘汉湘、张全德、张鹏程、桂兹孝、曾昭绍、曾祥富先后任书记。现任校长桂夏生,总支书记曾祥富。
祁阳一中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7年上期,进步师生利用增缴俸谷事件,掀起了一场波及全校的斗争。学生李蟠、管志成、朱建国、黄月华、于震球五人被开除学籍。事后群情激愤,联名上告,省教育厅不得不批复,让开除的学生回校学习,这就是当时有名的祁阳县中“五虎”返校运动。1947年上期,学生李星、尹婿平、赵曼祯等,成立“星月社”,并在当时祁阳《大中日报》辟“星月”专栏,揭露时弊,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1948年下期,学生文元祥、雷一声、萧希贤、唐忠诚等,组织“勤劳社”,创办《荜路》半月刊,抨击黑暗,揭露丑闻,在解放前夕的护校运动和“迎解”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5月为阻止南逃的国民党军队,一批进步教师和进步学生组织了护校运动。建国前,不少学生追求真理,关心民族安危,有的投奔革命老区,有的参加抗日战争,有的参加地下党和地下党所领导的地下活动,徐祯安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祁阳县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委员会”在学校建立,广大青年学生纷纷要求入团,他们在党团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参军参干,或通过其它各种渠道加入革命队伍。
祁阳一中素以学风严谨著称。建国后,学校按照新的教育方针,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旧的教材,实施新式教学。名校长罗仲农,遴选教师,狠抓教学,一时人文蔚起,成为全县各中学的表率。1955年学校高中生毕业升学率达86%,在湖南80所完全中学中排名第十。同年学校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其后10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60年评为出席省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十年“文革”,学校受到严重破坏,教育教学几近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学校工作步入正轨,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恢复高考26年,学校为高校输送了10000余名合格新生,高考上线率一直居衡阳地区、永州市前茅。多年来,会考合格率98%以上,优秀率80%左右,教育教学质量居永州市领先地位。师生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承担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5项。建校九十年,学校名师辈出,涌现了知名教师陆明华、李麟书、陈烈、桂多荪、蒋传佐、谭彝伦、管锄非、杨嵩岚、王椿梧、赵琦、郑逢圣、邓慕禹、唐镇汉、桂秋芳、唐建义、刘新普、刘家骥等,国家级优秀教师曾昭绍、曾祥富、王剪、刘伯桥、戴寿藏、桂兹节等,他们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各领风骚,为学校蜚声省内外,贡献卓越。九十年耕耘,学校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法律学家刘隆亨、漆多俊,电子学家杨知行,古汉语学家李维琦,测绘学家文湘北,水利专家蒋光明,翻译家李蟠,知名学者尹柳营、周光大、许岐山、郭锐、匡守荃、邓勃、李良果、桂兹杰、王希龄、李海峥、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