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蟹,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拉丁名为Brachyura,分布于太湖水域,亦称螃蟹。
太湖蟹_太湖蟹 -简介
太湖蟹太湖蟹,生长于太湖水域,亦称螃蟹,其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龄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结队顺流东下,至江海交汇处的浅海中,繁殖而后终生。次年初夏,孵化后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户,经多次蜕壳,逐渐长大,次年便成大蟹。1949年以后,因沿江建闸,蟹苗难以洄游,1966年起以人工流放蟹苗,1公斤蟹苗可出成蟹3―4吨。
太湖蟹_太湖蟹 -特点
太湖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辨别太湖蟹可从“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这五个特征入手。青壳――即蟹背略呈青色,感觉清、亮、爽,熟蟹蟹背通体呈鲜艳红色。
白肚――即蟹肚呈白色,光泽有生气,给人水亮玉质般美感。此白色为本白(只要不是铁锈色),有点象牙色。现有不法商贩用化学药水将蟹肚洗白(漂白),这种经过加工的螃蟹在蒸熟后背部留有明显的痕迹。
金爪――即蟹脚爪尖上呈烟丝样金黄色。
黄毛――即蟹钳(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金黄色。蟹钳(螯)绒毛密而软,蟹爪须毛清爽。
体壮――即二螯八爪肉感强、强劲有力,西风起时能在玻璃板上横行霸道。
太湖蟹_太湖蟹 -营养价值
“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是太湖大闸蟹大量上市季节。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民间也有“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习俗以及赏菊、吃蟹、喝黄酒的饮食文化。太湖蟹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孔雀虾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俗话说:“蟹味上桌百味淡”,太湖蟹除了味美,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太湖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10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计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哺氨酸等。太湖蟹每100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4克,含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含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各项主要营养指标居一般水产品之首,此外还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无机微量营养元素。太湖蟹_太湖蟹 -食用禁忌
有以下食品不能与之同食:梨、茄子、花生、泥鳅、石榴、香瓜、猕猴桃、柑橘、冷食
梨:由于梨性寒凉,蟹亦冷利,二者同食,伤人肠胃
柿子:柿子为寒性食物与蟹同食寒凉之性加倍,会伤害脾胃,素质虚寒者尤应忌之。
花生:花生为油腻之物与蟹味咸性寒,微毒,为冷利之物,两者同食易导致腹泻。
泥鳅:泥鳅药性温补,蟹药性冷利,功能正好相反,同食不利于人体影响健康。
石榴: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石榴含鞣酸较多,两者同食降低蛋白质原有的营养价值。
猕猴桃:猕猴桃中的维生素C与蟹中含有的的五价砷的化合物,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长期食用,可导致痉挛、反胃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