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2014影评 哥斯拉影评

《哥斯拉》影评:全新的活力和尝试

最新一版的《哥斯拉》上映,原本以为依然是人类PK怪兽的路数,以为哥斯拉就是与人类对决的终极怪兽。看完了才发现这货原来是人类的同盟,成双成对的会飞魔托才是片中的坏家伙。魔托的存在,以及繁衍生殖才是人类最大的祸害,而哥斯拉则是地球生态平衡的终极控制者。这一设置,立马使哥斯拉变成了上帝一样的角色,但本身它又是一只大怪物,让人类对它充满了恐惧。作为生活在水中的大怪物,哥斯拉就如上面所述的河伯。

最早版1954年首次出现在荧幕上的那个哥斯拉,其背景在于广岛原子弹的爆炸。高科技武器产出的巨大破坏性对东西方的人类都带来了极大的惊恐,核爆炸以及随后的核辐射给日本人带来了长久的创伤。哥斯拉的最初的出现,就来源于这一背景,将怪物写成是一只受到核辐射的蜥蜴,导致了基因变异,然后开始产生对人类的报复。甚至,最初的哥斯拉的皮肤,部分就来源于广岛核辐射受害者的皮肤的纹路。哥斯拉的出现,就此带有鲜明的对于新式科技的恐惧感,表明人类害怕科技发展到难以控制,并走向反人类的境地。

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部适合在影院欣赏的电影。震撼的视效和音效并不是坐在电脑桌前便可以意会得到的。怪兽们的出镜镜头虽然不多,但却也是这种犹抱琵琶的意境,加深了怪兽形象的隐秘感。类似“异形”这样的怪兽,人们对其似乎触手可及,便也只剩下恐惧的感觉,相反,对于“哥斯拉”这样的怪兽,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形象,往往让人们在恐惧之余,近乎“斯德哥尔摩效应”似得产生一种膜拜和敬畏的感情。这在影片结尾的“怪兽克星,城市救星”的巨幅标语中可以看出来。

新锐导演的扛旗,为新版哥斯拉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尝试;精锐部队的助阵,是这部电影绝佳视听效果的完美辅助;在哥斯拉经典形象的感召下,这部电影的票房成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在震撼中暂时“忘我”,或许便是这类型电影能带给我们,最直接,也是最单纯的观影感受。

本片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这个老题材。说它“新”不是指剧情,而是故事的感情基调,罕有地用一种充满敬畏的态度去表现哥斯拉这样恐怖的史前怪兽,也许有些人觉得有点不过瘾,但细细品味之后会觉得更有味道,期待怪兽的下一次出现!

《哥斯拉》: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随着传奇影业华纳兄弟联手打造的灾难巨制《哥斯拉》 登陆内地,被誉为“怪兽之王”的哥斯拉――这个影史最具人气的怪兽――在60大寿之际,终于重登银幕。

纵观茫茫影史,从1954年《哥斯拉》诞生开始,到60年代雷・哈利豪森监制的以《杰逊王子战群妖》为首的怪兽冒险题材作品,再到70-80年代《红海魔影》、老版《战栗无底洞》为代表的惊悚类怪兽片,乃至去年内地热卖的《环太平洋》,《哥斯拉》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论其影响力,则可称得上是引领风潮的宗师级作品。

凸显末日反战情结,异于西方怪兽“金刚”

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摄片导演圆谷英二受到《金刚》启发,设计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导演本多猪四郎因为当年曾开车路过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惨状,于是将这种末日情结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机、存在主义恐慌、反战和科技恐惧的主题,令东方式怪兽自成一派,同样也成为日系怪兽电影的模式依据。怪兽来自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副产品,它们更加凶残、为毁灭人类而生,战争的阴霾和末日景象成为这些电影的主题。成为《哥斯拉》区别于以《金刚》为首的西方怪兽电影的主要特点。

然而,大多数内地观众对哥斯拉的具体印象基本来自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同名作品,作为彼时美国为了纪念哥斯拉诞生45周年而拍摄的作品,粉丝们却并不买账,因为除了形象上的差异,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哥斯拉设定都与日版相距甚远,为此哥斯拉母公司东宝公司随后甚至将美版中出现的这只生物命名为“斯拉”,以示区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尤其是对日本特摄片产业和哥斯拉电影并不熟悉的群体而言,这个大怪兽,有着典型美式怪兽片的特点,即原始荒蛮的生物与人类文明的对冲。

聚焦灾难下小人物,渲染怪兽巨大反差感

或许人人都清楚,本片的真正主角是哥斯拉以及叫做穆托(M.U.T.O)的另一种怪兽,它们才是电影真正的卖点。但希望看到如《环太平洋》般怪兽激战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因为新版《哥斯拉》的表现方式更类似于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影片将目光投向了灾难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通过片中的一个家庭,突出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求生以及反抗。真正的大怪兽沦为灾难的背景,这与《世界之战》的观点不谋而合。

哥斯拉2014影评 哥斯拉影评

如此处理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好看,毕竟《哥斯拉》不是《环太平洋》那样突出热血效果的视觉大片,而是充满了纯粹的灾难特质。这样还有个好处,从人类的视角审视巨大的生物,片中不只一次出现了哥斯拉咆哮的场面,无不是仰拍,背景高光打在其身上,更加突出了宏伟之感。同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利用场景之利和类似偷拍晃动的镜头,并且多次出现从列中、房间中、甚至哥斯拉脚下仰拍怪兽的反差感,如此巨大的渲染效果在《环太平洋》并不突出,而本片却做到了极致。当年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被炫目的视觉效果冲淡了反差感,而《哥斯拉》则充分体现了这只身高达到108米、体重9万吨的巨兽的宏伟形象。

全方位还原精髓,人类“抢戏”夺走怪兽风头

纵观新版《哥斯拉》,是对哥斯拉,这一有史以来最知名的怪兽、流行文化代表的一次整体致敬。影片氛围很像1954年的原版,阴郁、灾难、末日氛围、战争临近。哥斯拉的设定也是来源于此,这个依靠吞食辐射长大的史前怪兽拥有无边的破坏能力。来自暴龙的直立身躯姿势,禽龙粗壮有力的上肢,剑龙的尾刺与背脊,还有身上粗犷的纹理皮肤,以及来自于广岛核爆幸存者身上的伤痕外形。《哥斯拉》与日版一样,也会吐出射线,在发射之前背脊还会发出蓝白色光芒,再加上其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新版终于为观众呈上了真正的“怪兽之王”。

然而关于怪兽间的PK,电影真正着墨之处只有结尾的10多分钟,也是好莱坞电影炫技的时刻。之所以说本片类似《世界之战》,正是因为在此之前电影并没有多少表现正面战场的任何细节,后者也是如此。其实回眸导演英国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之前的《怪兽》,就能了解该片对哥斯拉的表现方式,电影用大量篇幅表现战争来临之前的恐慌、混乱和一触即发的危机感,接着跳到一场战斗结束之后,毫不掩饰的渲染一片断壁残垣、被破坏的城市、坠毁的人类武器残骸,突出之前战斗的激烈。因此,本片虽是一部标准的灾难电影配置,其中也不乏大量视觉效果的冲击,但隐藏在大量浓雾之中的怪兽,又为影片打上了猎奇和奇观的标签。

至于电影的剧情和人物,实则差强人意。除了“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影片无论从剧本设置还是角色表演方面都亮点匮乏。这也是观众对这部奇观大片比较怨念的地方,观众想看哥斯拉搞破坏,但电影偏偏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描写灾难中的小人物,可故事性和人物刻画在这样的电影中鲜有施展空间。而且在好莱坞特效大片中讨论演技和剧本本就有些多余,但本片偏偏以此为主来突出本片的灾难性。因此,《哥斯拉》最终让人留在脑海里的还是它那响彻云霄的咆哮,只是呈现给观众的实在有限。

哥斯拉化身地球保安,亲和温柔保护人类

1954年初登银幕的哥斯拉带着满腔怒火将人类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在东宝公司28部哥斯拉作品中,随着年代推移,哥斯拉近似人形般的体态和笨拙的动作赢得了很多观众喜爱;而随着恐惧的淡化,以哥斯拉为首的怪兽定位也发生了转变,它们从最开始的令人恐惧、阴郁负面的形象逐渐趋于多元化。哥斯拉逐渐成为一个中性怪兽的代表,有时甚至会站在人类的一方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入侵,怪兽特摄电影也渐渐的向儿童开放。终究,哥斯拉从核弹阴影的危机中走出来,成为了自然世界的代言人。也就是说,哥斯拉代表了自然的力量,无论人类还是其他怪兽,只要危害到自然,危害到地球的生存环境,一律会被哥斯拉视为敌人。

此次这位“加肥加高”的大家伙就显得相当亲和,破坏力不强,甚至保护了人类,也与日版一脉相承。哥斯拉代表了地球,代表了自然法则中的优胜劣汰。在片中承担“敌人”角色的则是那两只苦情的穆托情侣了,它们的定位与98年那只美国哥斯拉一样,代表了人类文明和原始自然冲撞的牺牲品,以破坏为主,但身上也带着悲情色彩。

结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渡边谦饰演的角色芹泽博士,正是1954年版电影中,杀死初代哥斯拉的人类角色名称,他为了保护地球,与哥斯拉同归于尽。新版借此致敬了这一角色,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与前者牺牲自我的精神相比,本片中这位怎么看也像是一切事件的起因。有意思的是,老版中的芹泽是消灭哥斯拉的人,而如今的芹泽则一直在极力维护这只呆萌的怪兽。

并非全部

作为一部真正的灾难片或者怪兽片,观众的期待其实恰恰是怪兽互掐,而非《变形金刚》式的美帝军事力量宣传片。在这一点上《哥斯拉》做得很好,但影片剧情还是会让观众疑惑:怪兽肆虐,保卫地球的力量在干什么?

当然,影片开头的资料片和角色都告诉我们,从四十年代开始,就有针对哥斯拉的军事行动,包含了核弹的攻击。但问题是,一切行动都未能得到可证实的成功,而更加令人疑惑的是,正如男主角对科学家诘问的:对于新生的MUTO,为什么不在还有机会时就摧毁它,而是任由其吸取能量长大?

答案当然不可能是“大意”,如果了解哥斯拉的渊源,就会知道,这个形象的诞生缘自核恐惧。冷战的危机在于,双方都站在毁灭地球的边缘,但却没有人相信地球真的会毁灭。同样的信念也持续到了后冷战时代的生态危机,这正是是齐泽克所描述的,“我很清楚情况很严重,但是我并不相信它真的会发生……”,这是一种机制,它拒绝实在界的危险进入符号信仰。就好像“如果我们相信它不会发生,那它就真的不会发生”。核战不是就真的没有发生么?但怪兽还是出现了,那么毁灭地球的生态危机呢?

更加有趣的悖论在于,当事情越来越糟,我们终于决定做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我们所做的只会让事情更糟。对哥斯拉的攻击导致了平民的伤亡,而准备毁灭哥斯拉和MUTO的核弹,却被雌MUTO当做产卵的能量源,并且成为了真正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险所在。而哥斯拉,这个看起来最可怕的威胁,却最终拯救了人类。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并非全部”(not all),这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悖论。在人类看来(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人类”也就等同于拥有同理心的观众),哥斯拉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是最糟糕的存在。但这是建立在一个整体性之上的,即我们所已知的全部因素。但这并非全部,如果考虑到整体性之外的额外因素(在电影里是两只渴望交配繁衍的MUTO,其中一只是更是复活的淫荡的母性超我),在这个整体性之外的维度去思考,哥斯拉就变得没那么糟糕了。

出于这样的考量,拉康要求我们“把赌注压在最糟的一方”,因为当哥斯拉“并非全部”时,拿它与其他的因素对比,哥斯拉就成了最好的一个了――它不但最终打败了两只MUTO,甚至还会在经过航母时下潜以避免造成伤害。这恰恰是芹泽博士给军方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采纳。事实上,让我们想一下,如果采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问题还是会得到圆满解决(甚至更顺利!),军队的伤亡可以全部避免,而且也没有核弹爆炸的危机。

但芹泽博士建议这种策略的原因是,“自然界自有其规律”。这样的理由其实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因为导致灾难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自然界真的有所谓平衡的话,也早就被人类打破了。

当然电影的目的在于建立起一个现实,而非让我们与自然的混沌本质遭遇。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精心制造的幻象给我们提供抚慰性的现实,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2678.html

更多阅读

2003年日影《哥斯拉X摩斯拉X机械哥斯拉:东京SOS》

【中文片名】:哥斯拉X摩斯拉X机械哥斯拉:东京SOS 【日文片名】:ゴジラ×モスラ×メカゴジラ 東京SOS【类 型】:动作 / 科幻【国家/地区】:日本【上映日期】:2003年11月3日? 2003年12月13日?【片 长】:91分钟【语 言】:日语【字 幕】:中字【制

毕达哥拉斯的错误 毕达哥拉斯学派

2500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创立了古希腊数学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上首先发现无理数的著名数学家希巴斯,就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位学生,他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最杰出的代

毕达哥拉斯树 毕达哥拉斯树的由来

毕达哥拉斯树  毕达哥拉斯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图形。又因为重复数次后的形状好似一棵树,所以被称为毕达哥拉斯树。  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两个相邻的小正

声明:《哥斯拉2014影评 哥斯拉影评》为网友玩玩你而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