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 狂欢-词语信息,狂欢-理论用语

狂欢(kuáng huān),意思是纵情的欢乐聚会,闹饮通宵举行狂欢或通宵呆在户外。出自徐迟《狂欢之夜》。又有同名长篇小说《狂欢》,作者伊沙。纵情欢乐。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然而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

狂欢_狂欢 -词语信息

中文释义


狂欢

纵情欢乐。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然而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徐迟《狂欢之夜》:“市镇在爆竹金星的飞舞里狂欢而且飞舞了。”

狂欢_狂欢 -理论用语

狂欢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主要来源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拉伯雷、塞万提斯等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的作品中提出了狂欢化诗学理论,以他的博士论文《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为代表。“狂欢”在这里有“颠覆”、“融合”的意思,狂欢主要针对群体的精神状态,在民间文学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模糊,个体地位的升华形成了群体狂欢的局面。正如由狂欢化诗学而来的复调理论中指出的那样,人物失去主人公色彩,每一个个体都成了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体,个人的行为不受群体支配,甚至不受作者本人思想的控制,独立地展示自我个性。在这种人人独立地展示个性的情况下,群体呈现多声部效应,达到一种群体狂欢的局面。颠覆等级制度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巴赫金在狂欢节研究中发现,“狂欢节遂成为完全独立于教会与国家的真正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和体现。”在狂欢仪式中,等级、权威概念消失,“决定着普通的及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度,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所造成的一切现象。人们相互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起作用的导师狂欢是的一种特殊的范畴,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在这里等级制度和社会礼仪让位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行为及思想的放纵导致了群体狂欢的局面,表现为语言的混乱、非逻辑性、世俗化、粗鄙化,行为上癫狂忘我,思想上自由放纵。从内在的本质上来讲,狂欢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观,“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这宗世界感受使人解除了空寂,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一切全卷入了自由而亲昵的交往),从而深刻领悟到人生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狂欢注重的是群体的一种行为与思想状况,这种群体的思想状况来源于个人思想的一种解放,在达到群体思想解放之后,个人又在这种群体的解放之中领略到人的本质意义以及在群体狂欢下的个人的狂欢体验。从研究视角上来讲,狂欢的落脚点是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

狂欢_狂欢 -长篇小说

基本信息

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 狂欢-词语信息,狂欢-理论用语

狂欢:
kuánghuān
动词
纵情欢乐:~之夜。
种类:图书
ISBN号:750633629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版次:2006年4月第1版
页数/字数:445/400000
开本:880X123032开

内容概要

《狂欢》是诗人伊沙的最新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灵魂在堕落与挣扎的宿命中沉浮的过程。

作品赏析

人精神的堕落是从身体的堕落开始的。一百年多前,不甘于本行成就的经济学家曾经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看来,把“经济基础”置换成更广义的“物质基础”,在人文领域似更说得通。而“身体”,则正是最直观、最具体、也自成体系的人类社会“物质单元体”。
诗人伊沙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狂欢》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部描绘人的堕落始于身体的作品。小说把主要聚焦点选定在了“文艺青年――传媒人”这一近十五年来最具活力、也最为暧昧不清、龙蛇混杂的“文化准边缘”人群。重点描写了杂志社编辑冯彪被妻子抛弃后,沉浮于欲海的历程。主人公身陷现实的尔虞我诈,在许多时候却又有隐约未泯的良心;既用一段段疯狂情爱追逐放纵自己,却又在身心堕落的同时经受着成长的疼痛……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灵魂在堕落与挣扎的宿命中沉浮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在人们由脱贫而小康的这十几年里随处可见;在日趋流水线化的影视工业里,已经被半遮半掩地作为牟利的原料和上演感官撩拨的平台,最后再加上那么点儿任何国家的主流意识都会大力认同的说教,予以挥霍并败坏着……
《狂欢》很好地在描写中保有了这种堕落状态的原始性。这有些让我联想到美国导演约翰・卡萨维茨的“古典独立电影”,对人物之命运的展示,只有对源自生活活体素材的剪裁与拼贴,并无过分夸大和不着边际的叛逆式狂想。很遗憾,之所以提到国外电影,是因为迄今为止,由于孤陋寡闻的缘故,我还没有在本土的小说乃至其它文艺形式里,看到类似的朴素以及对伴随朴素而来的那种张狂的克制。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到本书为止,才推出自己第二部严肃意义上“长篇小说”的伊沙,还是对已经摸着石头过了三十年河的中国内地小说写作,都显得弥足珍贵。需要对本书的爱好者、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模仿者提醒一句:这不是技术主义对文体的胜利,而是写作者坚硬的灵魂在闪光。前者这些年已经被写手们关注得太多,后者却在汉语小说里长期缺席。

群体性“寓言”

一种简陋的、生长着的生活。某些被经典小说传统培养起来的读者,可能会对《狂欢》所描写的这种狼狈不堪的粗砺有所不解、不屑、不满。但,难道我们面对的当下生活不正是时刻充满着这样直接与粗砺吗?一辆宝马车或一幢300平方米的小别墅,这种安逸、清洁的生活,离裙带的、传销的疯狂甚或"跑合儿"的萎缩,并没有那么远的。感谢老天,让我们的记忆离这二十年的真实还不太遥远。同时也因为这种切近,对文学与现实、以及写作与经典的关系又有了全新的解读。
观察和记忆,是身体性的。所以对时代和人严谨意义上的书写和思辩,也应该是身体性的。请注意,在我所强调的“身体性”里,不仅仅只包含了性器官和体液,它更多还包括了人肢体和意识这些所有真我部分,对所接触外部信息的反应。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些来自文化圈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读者来说,《狂欢》的主人公冯彪的身上,又何尝没有一干众人的生活鳞爪呢?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身体和精神在以“人性”的名义放纵着、不计代价地喧泄着;另一方面,对文学的理解不是导入那些扭曲性的说教、干涩的标本化处理,就是沦为一种文字自慰和自怜,把对无意义生命状态的陈述等同于对生命观照和对人性的关怀。要么伪道德,要么无道德,似乎文学的一切取舍只能限定在这两极之间。《狂欢》的出现,对第一个方面,作为了全过程的切片呈现,对第二个方面,则做了某种矫正。
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愿意还是反感,《狂欢》已经被伊沙做成了一个群体性的“寓言”。这一切跟意愿无关,而与作家是否尊重自己的笔、尊重自己的眼睛大大有关。在我看来,笔和眼睛一样,同属于我们的身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2912.html

更多阅读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的新弹法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16

《巴赫初级钢琴曲级》是钢琴初学者应该必弹的教材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弹巴赫的作品原因就是觉得巴赫的作品不容易弹奏双旋律线条的结合给学生在弹奏时增加了不少难度。即使有的学生可以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精选集 班得瑞纯净音乐精选集

舒曼曾经说过:“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 。巴赫说:“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只能是神的荣耀和精神上的娱乐别无其他。不注意到这点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音乐,只会有魔鬼般的喧哗”。西方音乐之父 巴洛克巨人:巴赫就

声明:《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 狂欢-词语信息,狂欢-理论用语》为网友枯清对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