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司马迁的满分作文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走进司马迁走进司马迁翻看历史的长卷,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伟人的精神熏陶,我们是清晨阳光下的花朵伟人拥有完美的一生,无论你是身处逆境或顺境,只要有拼搏的精神,快乐的心态,你就一定会战胜逆境,成功之门也会为你打开.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司马迁10岁就开始阅读古代的史书,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家庭影响下,司马迁立志要做一名历史学家.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风土人情.经过向孔子后人请教,得到了不少孔子的历史,参观了楚汉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后来,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司马迁继父亲做了太史令.深刻的让他了解到最高统治的许多内幕.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重要的的资料.这样埋头苦干了5年,他方才动手编写《史记》.正当司马迁全身投入到编写《史记》时.突然祸从天降.他触犯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判令重刑.司马迁没有钱只好受刑,身体被摧残,精神受打击.但是,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史书,他忍受了一切痛苦,出狱以后,他继续编写.经过了10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司马迁经历了千辛万苦,饱受痛苦完成这部著作,它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战胜挫折,取得成功,坚持到最后.也许成功永远都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有可困难时难免的,不咬被困难打倒,学习中不懂就问,只有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才会有成功的起点,以失败为动力,促使你进步.临泽县城关中学初一(11)班孙卿

标题: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585766.html
沙发回目录

看司马迁写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写司马迁的满分作文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看司马迁与《史记》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煌煌国学,一篇千古绝唱的《史记》,让世代的华夏子孙为之倾倒。因此,后人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孙子兵法中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确是这样,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名扬后世。因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居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但我认为,司马迁为写作《史记》而付出的、所忍受的更多。

司马迁因为替李将军辩护,被逐于缧绁之中。司马迁此时应是十分委屈无奈的,因为他身上有才能而不被重用,自身很正直却不能被人信服。是最大之痛也!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更何况已丧父的司马迁了!

在生与死之间的漫游与选择,似乎已成了司马迁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生是死,是忍辱负重还是一了百了,似乎都不好办,似乎都不令人满意。

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不止是文中的一个小小的“打消”一词能概括的了的。在司马迁乱如杂草的脑海中,生与死在不断地搏斗,死亡在催促,生存在挣扎......

坐在桌前,我仿佛变成了狱中的司马迁,破烂的囚衣、变味的食物、杂乱的稻草、昏暗的灯光。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了冰冷的铁窗外父亲的身影,我只能无奈地向父亲诉苦:父亲,孩儿现在生不如死,死不甘心,死了就完不成父亲您的遗托,就对不住父老乡亲们;活下去又每天要忍受一个人不堪忍受的痛苦和耻辱。我的生命就像这昏暗、恍惚的油灯,已经没有希望了。我就象滚滚黄河中弱小的鲤鱼,已经疲倦了,已经跳不过龙门了,已经成不了龙了。我的死似乎同死一个蝼蛄、蚂蚁一样不起眼啊。

司马迁做出忍辱负重的选择,完全是出于《史记》,似乎一切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司马迁与屈原一样,身负才能,博闻强记,深通做人之道,却不能受重用。

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司马迁有一种不可阻挡、不可切断的恒心,伴随着他的一生,鉴正了一部令世人称奇的五十二万字旷世奇书----《史记》。

板凳回目录

当项羽遇上司马迁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项羽身负重伤,持剑喘息。身后杀声震天。

亭长在不停催促:大王快走!大王快走!

项王剑上的鲜血悄然滑落,时间霎时凝固。

没有亭长,没有追兵,没有杀气,没有血腥。项羽四顾,迎面走来一个书生。项王立剑,书生止步。

“大王快快渡江东去吧!江东富饶,大王神勇,三年必当再起!”

项羽落泪:“江东?我与江东八千子弟自江东而来,今八千尚已不在,我何面目自回江东?”

“大王此言差矣!大王,英雄也!天生大王,诛暴秦,征天下,大王神勇天下共睹!大王难道愿事业未成即草草离去?”

“英雄?英雄末路,只孤孑吾一人――谈何英雄?”

“大王何言如此!大王可记得,当年是谁力扛巨鼎、傲视群雄?是谁指秦王车驾豪言‘他日吾必取而代之’?是谁,破巨鹿、取洛阳,挥兵直指秦宫阿房?大王难道忘记当年神勇?”

“当年?何提当年!今项羽败军之将,穷途末路,神勇何用?倘吾一人渡江东还,江东父老将如何看待项羽?项羽又如何能背负八千性命再求为王?父老怜悯,吾心何安!”

“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大王如何只顾此仗之败,不念来日称王!大王难道忘记起兵时的艰辛,大王难道忘记八千子弟愿为大王打下一片江山的心愿?大王难道想让昔日辛苦白费、让八千将士鲜血白流?大王,大志未竟!此仗虽败,犹有他日!渡江东去,东山再起!”

项王听此,泪流满面:“吾志何在?我战败于此,天意也!籍当以死谢罪,让地下八千子弟看到,项羽虽死,霸气犹在!

项王自刎,血涌而出。

书生落泪,跪拜项王,用项王鲜血记下项羽之死。

杀声回震,千万汉军涌上。一柄利剑坠地。

月下

司马迁手持短刀,跪立其父墓前。

昨日将受宫刑,今日家中,司马迁近乎绝望。

“我堂堂男儿,若受此大辱,如何偷生世间!”司马迁泣不成声,举起短刀,欲自我了断。

月光洒在刀上,时间霎时凝固。

一个彪形大汉出现在月光下的阴影中,静静地注视着这个持刀的男子。

阴影自叹:“身残之人,苟活世间,如何面对祖宗?此人能自行了断,以死明志,也算是一个血性男儿!”

刀停在空中,却并未刺下。

“父亲,您走前再三叮嘱我要完成您的遗志――编写一部史书。可至今,儿子却仍未完成。我这一走,您的遗志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阴影自语:“志虽未竟,然受辱如兵败,如何能偷生?为何不能下定决心以死明志?”

“父亲,我死容易,这一刀刺下,就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牵连了――可是,父亲,我死了,您的遗命将永远无法实现,我的生命也将变得轻薄不已――千百年后,有谁会记得我这个月下自绝的人?如此,您的教诲何用?您的遗志何去?如此,我司马一氏岂不就止步于一个月下之人?――父亲,我是个有志气有志向的人啊!”

“志向……受辱者当以死明志――可是――倘若志未竟、事未成,死又何用?一刀了断容易,但身后之事谁来做?千百年的历史怎么会记住一个一无所成的人呢?是啊,死有何用?死又何用?”

寒光褪去,短刀铛然落地。

司马迁擦干眼泪,对墓三叩其首:“父亲在上,儿定尽毕生心血完成父亲遗志。司马迁要让史册千百年永载吾名、让吾之生命重于泰山!尽志成事,儿定不负父命!

“事成之后,我自当自绝性命,以死雪耻,不辱家门!”

月光下,墓碑前,一个身影站起,一抹月辉洒下。

某所

路上两人并肩而行。左为勇士项羽,右为文人司马迁。

“大王以死告八千子弟,霸气可畏,令人感叹!”

“先生身受辱而志愈坚,命重可比泰山,载名史册,雪耻千年,令人敬畏!”

两人前行,渐行渐远。身后,有碑立于路口:某所,项籍与司马迁相遇于此。

#4楼回目录

一代伟人司马迁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少年受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编著《史记》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军候侯敢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腐刑。腐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历史评价 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5楼回目录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司马迁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司马迁大约20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并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再比如说,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军候侯敢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腐刑。腐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这样一个忍辱负重修史记,公正明理,不畏权势,博古通今的伟大人物,怎能不让人喜欢与敬佩?漯河市第五中学七(4)班

#6楼回目录

司马迁的故事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有人一定会说:“司马迁不就是写《史记》的那个人吗?”没错,就是他。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稀罕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刻苦。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又回到了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了那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他又开始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结果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文书机要的官)。于是他就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中国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因为司马迁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才能写成史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写出心中的“史记”。赣榆县实验小学四(2)班

#7楼回目录

向司马迁学习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6

向司马迁学习 司马迁是西汉一位十分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受母亲河的熏陶和历史故事的感染,还有受父亲临终的嘱托,就要立志写一部史书。可不幸的是,飞来的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所以入狱受了酷刑。但是这些厄运并没有达到他,他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虽然司马迁在悲愤交加的情况下,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想到还未写完的史书,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司马迁为了写这部史书,付出了极多的精力,很不容易。他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忍辱负重,发愤写史,他用13年的时间写完了30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部史书。他的决心之大,胸怀之广,不写完这部史书决不罢休的精神令后人敬仰。我们要向司马迁一样,活得虽然不怎么精彩,但死得有价值,死的重于泰山。 现在有的同学就是三天打鱼,两日晒网。遇到难题从来不先认真仔细思考思考,直接就去问老师、家长、同学,甚至去找一份抄。这样的人,以后必定成不了大器。如果我们向司马迁那样,做一件事情就做到底,不三心两用,不半途而废,即使有种种挫折和不幸,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克服、去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崇高的理想,为子孙后代贡献一点什么。即使我们死了,后人也会记得我们,崇敬我们。 司马迁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放弃、发愤的精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著成了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史记》!而且这不是书都流传到现在,可谓是名扬千古,名垂千史啊!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利用其我们短暂的人生,去做一些有意义、有利于人类的事,做一番大事业。这样我们就死得有价值了,死的重于泰山。如果开句玩笑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死得重于喜马拉雅山! 让我们认真向司马迁学习,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最后,让我们真诚地向司马迁致敬!

#8楼回目录

司马迁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 2014-07-01 09:57

你知道司马迁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像一座巨大的历史画廊,体现出了司马迁非凡的才华,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司马迁的一生却非常坎坷,他是在非常艰苦的监狱中完成著作《史记》的。他在困境中不放弃目标,不被困难所击垮的精神令我敬佩。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辩护李陵,被当成反对朝廷,因此而进了监狱受腐刑。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种很丢脸的事情。几乎想自杀,可是他一想到他的《史记》还没有完成,不能就这样死掉。于是,他克服了监狱里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白天还要当奴役,只有夜晚才能借着月光,攻读史书。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写完了令世人惊叹的史书――《史记》。司马迁死后,他和他的《史记》一直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荣耀。

司马迁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他不畏困难,坚持目标,实现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2957.html

更多阅读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

由《报任安书》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摘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的标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生死取向,一是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勇于牺牲一死;二是

司马迁的思想 对司马迁“善因论”经济思想的理解

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以它丰富的内容和各具形式的手法,记载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社会变革、学术文化、宗教活动、天文地理等情况,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复杂

思念家乡的满分作文 关于思念家乡的作文

关于思念家乡的作文黄昏下,孤零零的身影伫立在城市的天桥中心,看着桥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漫上了心头,思念的心情被西下的残阳拉得好长、好远。我曾经是那么厌恶的故乡,是因为它的贫穷,我曾经是那么急切

声明:《写司马迁的满分作文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为网友散发弄扁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