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院概况,东华理工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是依托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和54年办学经验,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在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成立的普通本科独立学院。自2010年开始,学院将在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招生,可更好利用东华理工大学原有优质教学资源,以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招生,拥有29个本科专业,已实现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多学科的协调发展,综合排名列全国独立学院百强。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_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学院概况

概述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是依托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和53年的办学经验,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年成立的民办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04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的专项检查,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学院成立之初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起,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迁至位于江西省抚州市的东华理工大学校本部,以更好的利用其历史资源。院内湖光山色、景观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结构布局合理、育人功能突出,是现代化、园林式的新型大学校园。学院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引进外籍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按照“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鲜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要求,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竞争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主要教师来源于校本部,在学院任教的教授、副教授120人以上,外籍教师11人。

办学设施


教学楼学院拥有各类实验室51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22个,并拥有众多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学院的多功能图书馆藏书资料丰富,拥有纸质图书40余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室内体育馆、校园网等各项配套学习设施,且生活设施齐全。

学院荣誉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东南赛区总冠军、北京总决赛最佳辨手;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数学建模比赛国家级一等奖两次、国家级二等奖两次、省级一等奖三次、省级二等奖五次;2008年获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省级三等奖、江西省第四届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一等奖;同时在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西省电子电脑、机械设计等大赛中成绩优异。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_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院系专业

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招生,21世纪初在校学生7000余人。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外语与文法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共27个本科专业,已实现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多学科的协调发展。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是一个以机电一体控制、机械产品成型设计与加工为特色,以服务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培养宽基础、强实践、素质高、能力强且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设计制造、运用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单位,现已成为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专业门类较多、学科覆盖面广、涉及机械工程和信息与通讯工程等一级学科的工科系部。
机电工程系下设自动化、工业设计、机械工程、大学物理五个教研室和一个工程训练中心,21世纪初本科设有自动化、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机械电子五个专业,在就业方面具有“范围广、层次高、待遇好”的优势。
专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人,中级职称的26人,有11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另有1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系教师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百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十余篇),主编、参编、自编教材十余部,申请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设置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信息工程系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特色,以服务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单位。
21世纪初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三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工程(图形图象处理、计算机通讯、信号处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共5个本科专业,10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950人。
各个专业始终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人才为目标,坚持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方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敬业、创业精神、科研能力的培养。全系各专业的设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适应。
师资队伍
信息工程系的师资队伍是一支知识、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学科群体。全系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4人;具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7人;35岁以下年青教师25人。这些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科研能力。
教学条件
为培养名符其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系在校内建立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硬件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实验室面积超过900m2,仪器设备总值300多万元。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先后在北京、深圳、南昌等地方的大型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训和实习,不仅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学习到了职业岗位上实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训导。

外语系

外语与文法系组建于2006年5月,由原来的外语系、文法系、军体积教研室等部门合并而成,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精干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3人(含8名英、美、澳、日等国家特聘外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博士、硕士25人,兼职教授、副教授18人。
外语与文法系设有英语(国际贸易方向)、日语、法学、中文、体育五个本科专业,同时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文艺学等三个硕士点,在校学生1500多人。建有模拟法庭和图书资料室,拥有8个先进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1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法院、南昌市赣江律师事务所、江西省洪城监狱建有多个实习基地。
外语与文法系拥有浓厚的教学科研气氛,外语系开设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英语听力等课程获学院优质课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教师陆续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参与国家社科规划类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10项。在2003年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我系2名学生获东南赛区冠军,并在北京总决赛中获最佳辩手称号。2004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系获团体一等奖,三名参赛选手获个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2006年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我系2名学生获三等奖。2006年首届毕业生10名学生考入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被录用为公务员。

经济管理系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经管系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14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9人。教师中60%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职攻读硕士。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经管系还先后聘请新西兰、新加坡等地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为我系本科专业先后开设了四门双语教学课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长江学院经管系共设有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财务管理四个教研室,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21世纪初在校学生1600人(含国际贸易二本386人)。
在加强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系教师也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到2005年12月,共承担各类教学与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省级课题7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3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3本。
经管系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1世纪初建有校外实习基地3个,建有国际贸易模拟试验室(80人规模),供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订阅各类经济管理类期刊杂志200余种。
2006届毕业生是我系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我们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长江学院经管系以培养实践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借鉴、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不断探询教学方法与经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力争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经管类高级人才的摇篮。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以资源勘查、工程测量及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与管理等为主要特色,以服务地方和国防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1世纪初开设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各个专业始终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敬业、创业精神的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十分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该系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系实验教学体系完善,拥有数个“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是我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工作的人数占90%以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比率达100%。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注重学术交流,积极参与科技合作,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系讲学。
优越的办学条件,良好的学术氛围,加上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资源与环境系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_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学院领导

院长邹自力教授,男,1963年8月出生于湖南祁东。1987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南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从事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及GIS应用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历任学院学生工作秘书、团总支书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理工院校成人教育研究会物理学科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测绘学会理事、江西省土地学会理事、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专家库核心专家、抚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规划专家库首席专家。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三项。主编教材五部,其中《国土资源与管理》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公开发表学术专业文章50余篇。

党委书记余修日教授,男,1963年9月出生于江西九江。历任学院团总支书记、地科学院党委书记、文法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学生社区管委会主任、学工部部长、学工处处长等职。硕士生导师。

党委副书记陈凌副教授,男,1969年4月出生于江西乐安。1990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先后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东华理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历任团委组织部长、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核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工部副部长、学工处副处长等职。

副院长陈坚副教授,男,1969年9月出生于抚州市,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我校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历任学院教学秘书,教务处教务科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一项;主持完成省级教研课题一项,参加省级课题多项,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编、参编教材各一本;参加江西省优质课程《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建设和多项校级优质课程的建设;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电子制作竞赛。

副院长周仲魁副教授,男,2004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2010年7月获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9月在中南大学攻读冶金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历任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教科办主任、科研处军工科研管理科科长。2013年7月任长江学院副院长。近年来一直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微生物湿法冶金、环境生物修复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项、“973”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_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学院文化

校训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校风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教风

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院概况,东华理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2962.html

更多阅读

学术讲座新闻稿范文 大学学术讲座新闻稿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学术交流讲座——湖南大学杨荣华教授讲座新闻稿作者:化学学院 | 发布日期:2013-01-11 | 浏览量:458供稿:雷蕾  摄影:耿俊明  编辑:滕飞2012年12月28号,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荣华教授应邀

大连理工大学轶事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转自一个刚毕业研究生的空间。由于本人在大 工业学习了将近2年,听过一些。不过这次和有意思。一 屈伯川密码相传大连理工第一任校长屈伯川先生曾在死前留下一份密码,称为屈伯川密码。大工第一代学术先锋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个密码其实

声明:《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院概况,东华理工》为网友岛屿末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