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名词解释,完美主义-判断标准

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完美主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时代,离不开人的肉体状况的限制,离不开人的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是指除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小孩以外的社会人士,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而别人又无法接受,虽然并不是什么坏主义,但每个人的承载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闹得双方不愉快。

完美主义_完美主义 -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

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正因为有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纷乱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有序,我们才能被文明的铁臂推送向前。

完美固然能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

一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对偏离或者失败的担心。

完美主义_完美主义 -判断标准

如果你要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1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别人说话或打岔时你的注意力是否会被破坏,并且由此你感到愤怒?

(2 )当你在计划购物时,你是否不想理睬对你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定夺?

(3 )你是否对那些随随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厌恶,并且暗自批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太不负责?

(4 )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

(5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因而经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6 )你是否经常顾及别人的需求,而放弃你自己的需求和机会?

(7 )你是否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够再轻松些?

(8 )是否常常心里计划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

(9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服装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满意而时常变动它们?

(10)你是否不断地为别人没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亲自去重做这项工作?

这些问题,若你都回答是。无疑你与完美主义者相去不远。

完美主义_完美主义 -性格特征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订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对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丧之中。有时他们也察觉到自己订的标准过高了,但是他们与自己过不去。不愿意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说此标准是最标准的。

即使完美主义者知道别人看得出他们逊世的态度,而且他们也为此焦急,但是仍然找不到--个最好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两难:这样的矛盾心态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得完美主义者容易自责,他们对自己苛刻地要求,进而达到过分的地步,他们在过分警慎和突如其来的鲁莽轻率中摇摆不走。在这恼人的矛盾的折磨下,完美主义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极端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并且伴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自怜自艾。

完美主义_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研究》着作

书名:完美主义研究

作者:訾非 马敏 等着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印张: 19

字数: 308千字

定价:39.00元

内容提要

象征主义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名词解释,完美主义-判断标准

本书是心理学理论着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的理论分析以及作者近十年来主持的完美主义实证研究项目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作者试图把科学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及思辨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地探究完美主义心理。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是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学研究者。但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和一般的读者也有可读性。

本书是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第一部学术专着,书中提出了人类不完美感的发展阶段理论、完美动机的四模式理论、动机叠加理论、儒家文化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理论等富有创新性的观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什么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哪些表现特点,完美主义的发生规律,完美主义对个人生活、社会文化和组织管理的影响,以及针对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

本书分成五篇。第一篇,理论篇,系统分析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发生、发展和特点,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完美主义研究的历史渊源。第二篇,质的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第三篇,完美主义的问卷测量,为作者编制、修订的用于定量测量完美主义这个概念的心理测量工具。第四篇,定量研究,作者及其指导的学生完成的完美主义定量研究报告。第五篇,完美主义的感受分析咨询,作者在本篇系统介绍了自己设计的一种针对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修订编制的各种完美主义问卷及其使用手册。希望通过这部着作,向读者展示完美主义研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工作。

出版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完美主义研究/訾非 马敏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7

ISBN 978 7-5038-

I.完… II.①訾… ②马… III. - 中国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

作者简介

訾(zī)非,男,1970年11月生,安徽滁州市人。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年5月-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表达性心理治疗,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建立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

马敏,女, 1984年6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完美主义人格及青少年心理问题。

序关于完美主义的思考

完美主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时代,离不开人的肉体状况的限制,离不开人的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

《完美主义研究》一书的作者综合了多种方法,从人格的层面对完美主义作了系统探究。在我们这个不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随处可见完美主义的时代,訾非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我看到了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结合。

渴望完美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之一,但“完美主义”只是一部分人类的特点。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指一种以强烈的“不完美焦虑”为特点的认知-情感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视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是过度理性化导致的非理性状态,是科学的工具理性改造世界的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任何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即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完美主义者”沉溺于工具理性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中,而不愿接受“不美”的现实。

佛家的一些思想对于分析完美主义也可资借鉴。从缘起的过程看,种种贪嗔痴迷的妄念,产生了无明烦恼和不理智的思维。无明的思维,产生了要去做某种行为的意识念想,由此产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对身外世界的分别判断,导致了分别心,便有了喜爱或不喜爱的取舍。由于这种分别取舍的思维,产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更加执着、对不爱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为。由于这种偏好的心理,于是对于苦、乐等感受产生种种执着的认定。由此产生了过于固定的价值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产生了各种自以为是的定义。由于这些价值取向的定义,便驱动自己进行各种行为活动,以取得这样的价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识。由于执着于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活动积累产生不同的后果,从而使人生活于某种主观创造的世界中。完美主义便是这种执着于主观世界的生存方式的极端体现。

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状态中前行,完美主义是生活中妄念激起的波浪、痴迷心开出的花、执着凝结的冰岩。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消融。冰融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用。把追求结果的完美转变为体验生命的真实过程是克服完美主义的良方。人们在有限的、暂时的时空中生活。在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交织中,得到或美好、或遗憾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怀着喜乐与感恩面对世界,我们就会对人对己有一定的宽容之心,就会收获成功、幸福和愉悦。

《完美主义研究》是訾非博士十多年来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可喜可贺!

訾非博士的完美主义研究成果,将对学者和大众都有所启发。他认为,学会欣赏别人和善待自己,是克服完美主义的重要途径。的确,当一个人能与他人有效地沟通,拥有从容淡定的自信与内在心识,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安慰,来自内心和人际方面的压力便会得到缓解,对人对己就不易采取苛责的态度,就会用心中的慈爱和理性的思维对待自己的生活状态。

阅读訾非博士的《完美主义研究》,还让我想到:完美既然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念想,那么放下执着与分别心,就能回归素朴的心灵,这素朴的心灵也即所谓的“平常心”。

这平常心正是我们追求完美过程中的理想的生活态度。

刘先银 2010年6月16日 端午节

完美主义_完美主义 -危害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无数悲剧,我在对人性与中国当代文化、社会背景做研究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里对人性的无知,以及唯物质主义造成现代社会到了过度功利性的误区。对人性的无知最终造成了我们文化的不合理,使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人与社会必须要分层次和结构,以及再从结构性到整体性的划分;反而从道德、审美上的完美主义造成了个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再由虚无主义发展到精神虚幻,只需要再来一点无知的鼓动与吹棒作为催化剂,最终必然导致文化受众的心智困惑与自我迷失。如以前我们经常说“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成仁”等等,而在人本主义社会里,生命权是最高权利,做了最大努力以后,应该要学会放弃。但“杀身取义”则是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

我以前在多篇文章里批评过完美主义,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宗教的、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等等。但是由于接受过和正在接触这类文化教育的人,他们是很难靠自己觉悟出来的,毕竟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并且完美主义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错就错在,在将完美标准形成唯一标准,并以点代面的进行文化教育。缺乏知识整体性的教育掩盖了一些人认为不好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文化受众因为知识的片面性造成了狭隘的思维与意识。按理说任何人都希望追求快乐与幸福,但由于受了文化与思维的挟制与束缚,他必然对至高的极度完美开始顶礼膜拜,从而满足自己情感兴奋与精神飞跃,因为求美和追求极端也是人之本性。

在《思维与意识》中,我特意谈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确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种人严重重缺乏包容意识与心境,更缺乏理性构建。人本不是这样,但实际上呢?在学校里,老师给的都是统一的、唯一的标准,他们眼里只有一个尺子,遇到谁都要拿着尺子丈量一下学生的长短,稍有差错,就给别人插一根标签,某某同学好动,某某同学偏科,某某同学道德不完美,没有做到大公无私……,这么没有包容心,这难道不是将无形的精神压力强压在学生的灵魂里吗?

我在研究文化与教育的同时,我还发现中国文化里真正的哲学近似空白,加上教育方式的落后,最终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理性构建。在对哲学欠缺的问题上,我写过一篇《中国哲学史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而教育方式上的问题,学校的那种填压式教育,对人心灵的禁闭与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除了记忆些死板的知识外,教育对他们思维与灵性的束缚简直是无法形容的,最终导致了学生本人经常走不出自我错误意识的误区,从而致使个人生活落败,或者自杀、或者犯错。因为他们除了那种死板单一的思维方式以外,还有就是生硬的个人道德完美主义,实在不知道有其它的合理信息可以说服自己,保持生存的信心。从这点上来看,他们知识的非合理构建,成了伤害他们的唯一原因。

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出现了很多追求完美观念的父母和社会功利性的激发,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件实事,即无数子女都成了父母体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他们将自我的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子女,还美其名曰:“为了他们好”。稍不从便施以武力压迫,殊不知在这种价值取向与精神压迫下,已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由于父母根本没有科学合理评估子女的实际能力,也不了解子女的个人合理兴趣取向,放弃了一种自然与坦然的态度,造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享受过合理快乐,所以不会感恩,更不懂得爱。所以长大后,稍有行为能力,就开始报复父母。我在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学生,也有社会中的成年人,网上也经常报道子女杀害父母的。这是父母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中,存在完美主义是必然的,至少人们要知道这么一个标准,正如儒家文化里的“去欲成仁”以及“仁、义、礼、信”,在西方文化里则是“爱与包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希腊哲学中,有了苏格拉底外,还必须要有帕拉图以及乌托邦,但是将完美主义做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标准,那是极其恐怖的,在宗教里出现宗教极端分子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完美主义朝圣的结果就是走向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

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是指除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小孩以外的社会人士,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而别人又无法接受,虽然并不是什么坏主义,但每个人的承载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闹得双方不愉快。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希望丈夫向权力靠拢,来让自己享受荣耀,但丈夫又不太喜欢用不合理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最终闹了个两不悦,说不定还因此离婚等等。而在工作中,以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好,这种以己推人难道不是给人一种压力吗?

完美的反义词是残缺,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对残缺简直是一种耻辱,所以中国文化里是极度缺乏包容性的,在社会形态中从《桃花源记》到近代的理想主义社会,无不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写照。当今提倡和谐社会,这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和谐,所以总认为和谐也是一种完美。从自然哲学上讲,和谐应该是包容差异性、矛盾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表现是平衡与稳定。正如任何人都喜欢风和日丽,但自然中一定包括暴风骤雨,人与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然,这里不是全面否定完美主义,有理想是不会错的,但是将理想作为现实生活的唯一尺度,那真是大错特错。我在《在自我与无我中寻求平衡》中早就论证过,即完美道德与真实人生是一定有差距的,因为人性一定是要自私的、发展的。

面对我们传统的完美文化,和已经显得有完美追求的人该如何突破文化与突破自我,把握理想与现实间的尺度,这真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在思维的突破到知识体系的合理构成是先决条件,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意识,但是合理意识与心理认同之间还是有一段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形成一种思维与行为习惯,其过程就更复杂了。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且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精神,工作效益很高而充满自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60103/73146.html

更多阅读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摘要]五四新文学全面开放的姿态为我们迎来了象征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时至今日余威犹存。着眼于二者的复杂勾连,理清象征主义的概念,无疑有利于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家对其偏爱的多方考虑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派名词解释

  如何标记批注?爱雅阁书馆欢迎您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

有关象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象征主义诗歌

在西方文论史上,我们提到象征主义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波德莱尔,他的《恶之花》可谓是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的开山之作,以致历史学家奥古斯丁坦·蒂埃里称他为“现代的但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在《波德莱尔的位置》一文

张羽翔《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知识问答题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 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名词解释 道德演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01.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02.道义道义是道德或正义的简

声明:《象征主义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名词解释,完美主义-判断标准》为网友知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