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区(原淮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故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诞生地,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全国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发源地之一,由原楚州区更名而来,属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中北部,江淮平原东北部、里下河平原北部,淮安市东南部,处于淮、扬、盐三市交界地带,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原为明清淮安府山阳县,1914年因为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改称淮安县,1988年改为县级市。2001年,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淮安市因重名改为楚州区,2012年楚州区改回淮安之名,设立淮安区。截至2010年,全区人口98.46万。
淮安区_淮安区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淮安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
淮安区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淮安仅部分地区属淮阴县。
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624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
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至明初,山阳县作为附郭县,北滨淮河,西及高家堰,东南跨射阳湖,东北至马逻、庙湾镇、羊寨子,与元代相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
淮安区
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4县。二十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县。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
清初,县域与明代无异。雍正十年(1732年),以庙湾镇为阜宁县治,并割马逻、羊寨子等乡镇,于是县东北境入阜宁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小清口的清河县城坏,以山阳县的清江浦为清河县治。同时,将清江浦周围原属山阳县的10余乡(包括王家营等地)分割给清河县。此后,山阳县境没有什么改变。此间,山阳县县治“西至清河圆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县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桥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县治六十里。南至宝应黄浦闸界六十里,又南至宝应县治二十里。东南至盐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东南至阜宁县治九十里。北至安东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县朱家沟界三十里。全境东西广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国年间,淮安县境与晚清山阳县境大体相同。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193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新中国建立后,四境略有变化,如原属淮安县的曹甸划归宝应县,原属涟水县的吴码、龚营、宋集等地划归淮安县,原属淮安县的高良涧划归淮阴县等等。淮宝县裁撤后,运西之地大部复归淮安。1963年,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1983年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至此,运西地区仅有南闸、三堡、范集、林集4乡属淮安。2002年6月徐扬乡划归淮安经济开发区。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
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
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
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
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
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区_淮安区 -行政区划
淮安区辖21个镇、6个乡:淮城镇、平桥镇、上河镇、马甸镇、朱桥镇、溪河镇、施河镇、车桥镇、泾口镇、流均镇、博里镇、仇桥镇、复兴镇、苏嘴镇、钦工镇、顺河镇、季桥镇、席桥镇、林集镇、南闸镇、范集镇、建淮乡、茭陵乡、宋集乡、城东乡、三堡乡;白马湖农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200679人,其中:淮城镇 165030、 平桥镇 39713、 上河镇 28662、 朱桥镇 44846、 溪河镇 31879、 施河镇 41423 、车桥镇 64267 、泾口镇 46457 、流均镇 63671、 苏嘴镇 40961 、钦工镇 34585、 顺河镇 41829、 林集镇 21719 、席桥镇 30912 、博里镇 44912 、建淮乡 35427 、马甸乡 30084 、仇桥乡 40150 、复兴乡 36544 、茭陵乡 30866 、宋集乡 37436、 季桥乡 35467、 城东乡 43297 、三堡乡 32706、 南闸乡 32679 、范集乡 30280 、白马湖农场虚拟镇 16384。
2008年,将淮安区席桥镇的李席居委会和东邱村委会划入南马厂乡,并将调整后的南马厂乡划归清河区管辖。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984601人。
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2004年底辖21个镇、6个乡。
淮城镇 面积42.00平方千米,人口182659人。
平桥镇 面积46.00平方千米,人口 40577人。
上河镇 面积33.75平方千米,人口 32223人。
朱桥镇 面积51.58平方千米,人口 46936人。
溪河镇 面积43.08平方千米,人口 32869人。
施河镇 面积57.75平方千米,人口 45216人。
车桥镇 面积64.00平方千米,人口 63758人。
泾口镇 面积56.80平方千米,人口 45586人。
流均镇 面积88.60平方千米,人口 63373人。
苏嘴镇 面积59.87平方千米,人口 40662人。
钦工镇 面积50.40平方千米,人口 38249人。
顺河镇 面积77.56平方千米,人口 42343人。
林集镇 面积36.60平方千米,人口 22095人。
博里镇 面积71.91平方千米,人口 46833人。
马甸镇 面积34.00平方千米,人口 31096人。
席桥镇 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 32926人。
复兴镇 面积64.54平方千米,人口 38224人。
季桥镇 面积51.40平方千米,人口 35196人。
仇桥镇 面积74.47平方千米,人口 43402人。
南闸镇 面积34.57平方千米,人口 32387人。
范集镇 面积91.92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建淮乡 面积34.79平方千米,人口 36681人。
茭陵乡 面积35.46平方千米,人口 33011人。
宋集乡 面积57.23平方千米,人口 34470人。
城东乡 面积37.24平方千米,人口 45245人。
三堡乡 面积37.08平方千米,人口 32528人。
淮安区_淮安区 -自然环境
淮安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无霜期220天,全年太阳辐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淮安区地处淮河下游,江淮和黄淮两大平原交界处,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南坡降,大小沟渠纵横成网,全市有运河道13条,大沟226条,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境内总长147公里。
淮安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高程一般在4~7米,平均约6米(以废黄河入海口为零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境最高点位于徐杨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