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对文明之子奥列宁与自然之女玛莉安卡之间爱情悲剧的逆造,揭示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突显了自然作为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特质,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作品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
哥萨克_《哥萨克》 -简介
《哥萨克》
“回归自然”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篇小说《哥萨克》通过对文明之子奥列宁与自然之女玛莉安卡之间爱情悲剧的逆造,揭示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突显了自然作为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特质,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整部作品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
哥萨克_《哥萨克》 -创作
《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恋爱故事写成的小说杰作。他原计划写成系列三部曲,而第一部前后花了至少十年时间,不断写作修改,不肯轻易脱稿。后来,他赌钱输掉了一千卢布,一时没有现款,只得将《哥萨克》书稿卖给了一个出版商。也许这不愉快的事打击了托尔斯泰,从此他没有写下第二、第三部。好在第一部《哥萨克》自能独立成篇。
哥萨克_《哥萨克》 -译者
《哥萨克》翻译
翻译家吴岩第一部译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哥萨克》。
吴岩说在抗战时期,他开始翻译此书,是从英文牛津版转译的。因为战乱,他躲在苏州乡下,闲来无事,偷偷地译。抗战胜利后,他买到此书的英文版增订本,于是又将自己的译稿校订一过,包括标点与分段,都依据增订本一一改正。即使如此,他还担心有译错的地方,又请锡祚、满涛两位好友先后校读过。最后,吕叔湘先生又仔细地通校一遍。如此,吴岩才放心地将译稿交开明书店,于1949年9月出版。建国后,根据时任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王元化建议,此书再版发行。在1954年3月印刷前,吴岩又校了一遍,增加了一篇新译托尔斯泰短篇小说《袭击》,以及译者的《后记》。
吴岩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的“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还担任过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社长和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的副会长。
哥萨克_《哥萨克》 -书评
《哥萨克》构思于50年代民主主义高涨时期,1863年完成。从思想内容上看,首先它比以往作品表现了更加鲜明的批判倾向,否定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其次它发展了作家早期创作中的精神探索。50年代中期,托尔斯泰曾在《青年》中描写了尼考林卡力求以自我修养消除与仆人间的隔阂;在《一个地主的早晨》中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在与人民的接近中达到思想净化的希望。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日趋迫切,托尔斯泰出于挽救贵族地主的目的,继续寻求解决阶级矛盾的办法。他同情人民,并且认为只有人民保持着纯洁的道德和高尚的品质,因此贵族只有接近人民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体现在《哥萨克》中。小说通过奥列宁与哥萨克人过自由生活的故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贵族“平民化”的问题。比起以前的作品,《哥萨克》更加具有民主性和批判性,其精神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奥列宁的失败,也预示了作家思想矛盾的加深。在艺术上,这部作品更加姻熟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